浅谈筝曲《渔舟唱晚》音质教学及艺术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 08
谱例1:
在中国现代筝曲中,摇指是十分常见且使用次数较多的一种技巧,其能将细腻的情感、高密度的曲调表达出来,在《渔歌唱晚》中,从7小节到14小节中都应用了大量摇指,其具备了推动和收尾两种不同的功能。

在古筝演奏的时候应当要对重音的把握有所重视,这也就是需要演奏者在推动摇指的时候注意这一点,手指需要根据演奏者的习惯和臂力而逐渐放下,并且以重音为准,逐渐让音调强度减弱,达到一个低点之后并且保持稳定,能够为后面的演奏打好基础,最后才能加强力度。

摇指的收尾必然令乐句结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当让其自然而然地减弱,即可摇指的连贯性和颤音、滑音等都应当良好地配合,例如谱2所示:
谱例2:
(二)慢板艺术处理
筝曲通常用于表达作者的借景抒情,其也擅长于对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

慢板也能突显出作者对故乡和家人的思想,只有通过筝曲“声腔化”的特征才能让演奏者的情感更加丰富,婉转缠绵。

在《渔歌唱晚》中,慢板总体上区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次点名主题、中心的印记。

其使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让演奏者对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能一层层地推进感情,音乐情绪逐渐从悲哀婉转逐渐成为激昂,最终,在强有力的摇指和刮奏之下完结。

因为慢板本身就是一个主题不断发展和增强的演变趋势,因此在演奏的时候应当对各个乐段、乐句之间的划分和主题之间的层次感有所重视。

第一部分是15小节到18小节,这是音乐的主体,需要通过勾摇、双托等各种技法而诠释乐曲。

15-16小节下行级进,能够让人侵入一种娓娓道来、姗姗来迟的感觉。

17-18小节上行跳进,令乐曲表现出激昂、感动的色彩。

两者结合起来固然能够凸显出《渔歌唱晚》中的哀伤的韵律和婉转的情调。

第二部分是19-22小节,该部分再次应用了下行进上行跳进的旋律走向,将音乐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强调出来。

而为了表达出渔夫的情调和思想感情,在演奏21小节中的“2”的双托时需要注重于左手连续上滑,该音质一定要十分干净。

(三)演奏中重音的运用
在弹奏中使用呼吸的方法对河南地区的筝曲有着明显的影响,其特点主要是让筝曲中能够凸显出抑扬顿挫的特点,同时热情和不受约束。

因此,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注意重音,另外还需和筝曲的故事情节相互结合。

在开始弹奏的时候,演奏者需要进行深呼。

在吸气之后才能放下沉重的包袱。

在表演期间,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美”的感觉,有必要用相应的姿势表达易用性,例如手势、眼睛和对应于音乐情感的其他表情。

在快板中,重音都存在着确定的标识符号(>),演奏者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必将拥有着独特的技法,也需要摸清旋律的特点。

其重点对双音或者多音进行强调,手指发力的位置十分关键,其力量和速度一定要匹配。

在旋律的发展上,乐句的开头一般都存在着重音,需要演奏者注意这一点。

(四)再现慢板和尾声的艺术处理
《渔歌唱晚》是由当地河南音调制成的筝曲。

该筝曲主要渲染了一片清晨烟雾表面的水波、初升的太阳穿过烟雾的景象。

当渔夫夜晚归回家中,他站在河岸边听着溪水的声音。

《渔歌唱晚》主题简单而自然。

古筝演奏者能从《渔歌唱晚》中提炼以下几个意象:奔跑、尖叫、怀旧、梦想、家乡。

在弹奏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颜色移动和色阶渐变,并使用呼吸,移动和音符等元素来完成整个演奏。

接下来的两个句子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并在紧张的同时逐渐形成缓慢的立体感。

介绍描述了夜晚溪流的美丽风光,虽然渔夫无法触摸现场,但是在在演奏期间,需要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再现自然的爱的想法。

第一部分是歌曲的缓慢板条,第一部分是平静和旋律,弹奏着的心灵必须冷静和平静,但也会偶尔出现轻微的音调,与微弱的音调形成对比,它加强音乐的流动,有助于承上启下后续的演奏。

第二部分筝曲拥有紧迫感,这是整首歌的高潮。

广板也就是我们演奏筝曲时所提到的再现慢板,它和普通的慢板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渔歌唱晚》古筝曲中,渔夫迫切想要回家的心情能被突显出来,他的心情也将是久久不能平静。

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下两点才能保证筝曲艺术的良好处理。

首先,右手摇指和左手刮奏的配合十分关键,当乐曲逐渐步入广板的时候,此时的音乐情绪必将提升到最高峰,衬托出作者广阔的胸怀和胸襟,激烈的摇指只有更好地配合左手强有力的刮奏才能表达渔夫的情怀,并且尽情释放。

在弹奏的过程中,弹奏着右手需要保持持续,左手在刮奏的时候添加音头,由此不但能够更好地和钢琴伴奏的三连音相互配合,而且也能令整个刮奏更加具备立体性;其次,音乐张力存在拉伸性,本段落通过快板的扫摇将音乐情绪全部推往于高潮中,产生了较大的音乐张力,表现出《渔歌唱晚》小巧而精致的感觉,最终,音乐以激昂的旋律收尾。

结 语
筝曲《渔歌唱晚》将中国古典传统筝曲的创作技法和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相互结合,整个筝曲古典、唯美,虽然无华丽的装饰,但不缺乏朴实的音乐符号,充分地将河南筝曲借景抒情的诗词发挥出来,让筝曲更加散发出了全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小英.黄河古筝作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 姚琴.对古筝演奏艺术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27-28.
[3] 黄云.黄河古筝作品解读[J].音乐创作,2017,(03).
[4] 李玲玲,徐学东.华乐大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学历,南京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育。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