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巾袖舞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
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
浅析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的历史发展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4期 总第539期
浅析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的历史发展
张 雪 楠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 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 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 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长袖;历史发展;雏形;融合
长袖作为东方舞蹈艺术中一种最具表现形式的舞蹈文化,积淀 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 舞蹈文化艺术的宝藏。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是 时代精神的载体。它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促使人们用更美的 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化。长袖不仅作为舞蹈服饰道具,更是承载了我 国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魅力。作为表演形式,其丰富多彩且 及富表演力,更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
三、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意义 传统音乐在近代以来的式微,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客观因素,这 并不意味着传统音乐本身是封建腐朽文化的代表,我们要正确看待 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意义,给予它一个客观的定位。在经历中国近代 以来的百年激荡后,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我们可以用更加平和地 心态去重新审视传统音乐。乔建中先生认为:“传统绝不是陈旧、 过时、僵化的代名词,相反,它永远在流动,在吸收;它是往日文 化的积蕴,它是今日文化建设的乳汁;它也许不如地上或地下的遗 迹那么辉煌壮丽,但它通过口耳或行为习俗所聚积保存下来的历史 文化信息是任何遗存都无法替代的。”[2]诚然,传统音乐是中国音 乐本位文化的代表,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它在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音乐观念与审美取向,滋养着中国人的文化追 求,它能够唤起我们失去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 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不再持 有批判的态度,我们面对西方文化“欧风美雨”的入侵,如何保持 自身独立的文化特性,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成为我们需要正 视的问题。传统音乐在当代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获得了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被纳 入到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体系中,以优秀传承人作为保护
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与发展_张莹
音乐与舞蹈ART EDUCATION 2013 / 12102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水袖是戏曲舞蹈中最有表现力的技艺,其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进程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传统的戏曲“水袖”训练对中国古典舞的教材补充、人才培养有着极大帮助;另一方面,“古为今用”的水袖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在水袖教学与剧目排练上的体会与经验,对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水袖 继承 发展◆ 张莹“中国古典舞”一词从诞生之际,就与戏曲舞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其汲取了戏曲身段中最为基础的训练要素后,又将戏曲中舞“道具”的技术吸收进来,以此丰富了舞蹈本体的表演性、技术性和审美性。
水袖作为戏曲舞蹈中最具表现力的技艺,既是舞者身体修饰的服饰,又是古典意境表现的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古典舞以崭新的姿态向全世界蹁跹起舞时,水袖便与之进行了相互探索。
从1985年的独舞《昭君出塞》到2012年的群舞《百花争妍》,水袖不仅是戏曲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成为了当代舞蹈编导所选用的舞蹈素材。
在去掉戏曲中唱词和念白的成分后,水袖表演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
一、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水袖作为表达情感、渲染情境、烘托情节的表现手段,是戏曲舞蹈中“大青衣”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
在中国古典舞教材中,水袖是女班高年级训练课程之一,其秉承了传统水袖的技法教学,在教授女生掌握基本水袖技法之后,又按照“程式化”的方法分类,将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技能在变化后可能产生的不同人物性格和情绪分类,编排成组合,以此来提高古典舞演员的水袖表演技能和综合表演能力。
(一)传统技法的继承首先,水袖的核心技法遵循的是“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通过身体根节、中节、稍节的运用程序与意、气、力的内部因素,将内势与外姿、水袖与身体运动的韵律结合起来,以身带袖、以袖练身,强调意、气、力三者的关系是与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训练的要领完全一致的。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道具使用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道具使用的重要性摘要:舞蹈道具就是舞者在表演时所用到的工具或物品,它是舞者身体的延伸、思想的扩展以及情感的寄托,当徒手舞蹈不能完全表达出舞者情感、思想、性格时,就需要借助舞蹈道具,使得情感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明、主题更加明确。
舞蹈道具是舞蹈的又一表现形式,在不同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道具;重要性一、舞蹈道具的起源与发展据历史记载得知,远古时期产生人类语言之前,人们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就是通过动作、姿态、表情以及道具来完成的,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
在原始时期,崖画舞蹈与部落乐舞是舞蹈最早的表现形式。
史学家通过分析崖画中人们手持棍棒、农具的图案找寻当时舞蹈艺术所带给人们的影响。
夏商时期是表演性舞蹈的开端,期间产生了奴隶女乐,这是成为舞蹈艺术的先决条件。
此后,舞蹈不仅仅是供奴隶主享乐的工具,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表现,如反映和歌颂统治者功绩的纪功舞蹈,人们身着盔甲手持君王打仗时用到的武器来表达对君王的敬佩之情。
而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通过“礼乐互补”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井然有序的发展,并通过此举促使人们将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这个时期出现的《六小舞》最为著名,人们手执不同道具而舞,如彩绸、羽毛、干戚、手袖、牦牛尾等。
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富有了娱乐和审美的新功能、新形势,“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为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风格奠定了基调,而民间一种清新活泼、充满人间真情的乐舞急速发展起来,而舞蹈表演性艺术也正式成为大发展时期。
汉代舞蹈在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的欣欣向荣,较之前的发展形成了飞跃。
舞蹈道具的种类较之前更为丰富,比如手执巾袖的巾袖舞,舞动时将人引入了画中之境。
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扩大了身体的表演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鲜明,这无疑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
中国古典舞“袖舞”声声不息之势
中国古典舞“袖舞”声声不息之势作者:张婷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8期【摘要】中国古典舞袖舞是以衣袖元素为道具的舞蹈。
纵观中国古典舞袖舞发展历史漫长而绚烂,从夏商周时代“以手袖为威仪”,战国、汉代时期“翘袖折腰”,隋唐盛世“广袖大衣”,明清时期“戏曲袖衣”,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袖舞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发展,袖舞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会受那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动作与衣袖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
本文以“袖舞渊源”“袖舞传情”讲述传统袖舞的发展历史与动作特点,从“创新立足于现代,发展扎根于历史”论述传统袖舞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创新,旨在对袖舞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取得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深思。
【关键词】古典舞;“袖舞”【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袖舞渊源袖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在原始舞蹈时期,袖舞的舞蹈形态融入“巫舞合一”的舞蹈形式中,为图腾和鬼神元素增加了神秘感。
春秋战国时期,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发展时期,在战乱频仍环境的影响下,阴柔的袖舞不免有其内在的风骨,具有代表性的楚舞《激楚》《结风》。
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长袖细腰”的审美态度,奠定了“长袖善舞”的基本特色风格。
汉代是袖舞发展的鼎盛時期,袖舞特点是“细腰曲折、动作豪放、体态轻盈”,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长袖舞》《巾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表演艺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袖舞衍变与传承汉代的“折腰”“长袖”的舞姿与审美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到巅峰的朝代,这一时代的人们以“善舞为荣”,袖舞在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有很大的发展。
如唐代软舞代表作之一《绿腰》,这是一个女子独舞,舞者身穿袖长过衣襟的长袖舞衣做舞,舞姿轻盈曼妙,以舞袖为主。
李群玉的诗句描述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越艳罢前夕,吴姬挺白刍。
”可见这个舞蹈充分展示了舞袖、运腰、求轻、贵柔的传统袖舞风格特点。
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
浅析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摘要:说到中国古代舞蹈史,人们会不约而同地畅谈起唐代乐舞的繁荣及昌盛。
而在剖析唐代舞蹈文化达到高峰之时,汉代舞蹈坚实的奠基也是不容忽视的。
提到汉代乐舞,首先给人的审美印象就是宏放大气、多姿多彩和雅俗共赏的特性,表现出汉代实现大一统政治局面后中华民族万象更新的时代气魄。
其次,汉代舞蹈百技纷呈,是我国舞蹈史上“俗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俗乐舞”结合楚文化天真、拙朴和汉文化狂放、粗犷的风格,迅速风靡了汉代社会,并终于以不可阻挡之势冲破了使人昏昏欲睡的雅乐舞的樊篱。
关键词:汉代舞蹈;百戏;现今中国舞【中图分类号】g424一、汉代舞蹈的发展及影响汉代的民间俗舞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制约,舞蹈通常都融在“百戏”里,“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
“百戏”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等。
古老的“角抵“,犹如今天的“摔跤”,是一种比力度的竞技运动。
①因为“百戏”的源头据说是表演蚩尤以其头角与轩辕相斗的。
汉代“百戏”一直十分兴盛,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
到了汉武帝由于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域外及少数民族的艺人丰富了“百戏”的内容,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原艺人的创新。
“百戏”的表演项目十分丰富,演出规模可大可小,节目也不尽相同。
汉代除穿插在“百戏”中有舞蹈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之家还有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娱人的艺人——“女乐”。
②她们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是那个时代的专业舞蹈家。
当时技艺高超的宫廷乐人如丙疆、景武等。
并且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
一是属于奉常的太乐,掌管祭祀的雅乐;一是属于少府的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
在汉武帝时设立了专门管理乐舞杂技的机构——乐府。
乐府除了负责宫廷乐舞、巡行祭祀音乐的管理外,还负责广泛收集各地民间歌舞,并整理加工,创作“新声”。
长袖舞的主要发展历程及对当今舞蹈的影响
长袖舞的主要发展历程及对当今舞蹈的影响【摘要】长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从出土文物和画像砖石的人物形象可看长袖舞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它已不再单纯的只是一种舞蹈表现形式,而是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产物,长袖舞的源远流长对当今舞蹈的发展是立竿见影的。
【关键词】长袖舞文化内涵发展历程“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长袖舞这一条重要的、生生不灭的大河支系贯穿于我国古今,经历了改朝换代,虽然保持了其主要的艺术特征,但每个朝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风俗却为长袖舞赋予了新的风格特征,使之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
“长袖舞”是以所穿服饰而命名,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品种,它并不纯粹属于表演性舞蹈或雅乐舞蹈,也没有民间舞与宫廷舞的界限,而是在其中各司其职,在雅乐中表现了长袖舞的庄重,在表演性舞蹈中展示了它的优美飘逸。
在民间舞与宫廷舞的继承关系中,长袖舞则充分代表了民间舞的“源”与宫廷舞的“流”。
据史料记载,袖舞出现于两周时期。
周代已从奴隶制进入封建领主制,所以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即《六大舞》与《六小舞》,作用于划分等级,服务君主统治。
在教育少年“国子”的《六小舞》中,《人舞》则是“以手袖为威仪”,用于祭祀星辰或宗庙的袖舞。
长袖舞作为表演性舞蹈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舞”,这时的审美特征主要可说是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幻莫测,如浮云,似流波,给人以虚幻飘逸之美。
舞人以腰细为美,也是楚国风尚,《韩非子》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
”这虽说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实际上,是许多舞人都具有很好的腰功。
出土文物中的楚舞形象,大多是舞长袖,扭细腰,特别是那曳地长裙和向上翻卷的裙边,更衬托出舞人纤丽娟秀的身姿。
这种舞蹈形象,几乎成了战国时期文物中舞人的共同特征。
“楚舞”不仅在当时颇负盛名,而且一直流传至汉代,影响十分深远。
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浅析
甘肃 出土西汉摇钱树上 , 也有类似的舞 人; 在出土的舞俑上 ,
“ 长袖细腰” 巾舞 袖是 中国古 代舞蹈 的一大创举, 舞 巾袖
丰富多彩的。由于受汉代表演 艺术强烈 的综 合眭制约 , 舞蹈 也 出现 了袖舞 的形象 。 音乐演奏 、 演唱、 舞蹈等多种 民间技艺的综合 串演 。 百戏 ” “ 在 的运用 , 延长 了人的肢体 , 大扩 展了身体的表现力 , 大 使情感
全继承 了汉代 巾袖舞 中的 “ 袖舞” 同时 又不断加以改进 , , 创 舞》 注重技巧的表演 , 美丽的女舞者身着轻薄丽服 , 高举长袖 , 新, 使得今天 的“ 水袖” 部分成为了中国舞身韵课程的核心 。 掩面而舞 。她 们的歌声悠扬而清越, 那深深的折 腰 ( 下腰 ) 舞 如今 的中国舞身韵水袖部分继承 _气 以运而实 , r 力以柔而刚 姿更显 出舞者纤细柔韧的腰肢。《 淮南鸿烈 ・ 修务训》 “ 有 今 的特征 , 保留了汉代舞蹈轻和柔的审美倾 向, 又发展了水袖 中 鼓舞者 , 绕身若 环。 曾挠摩地 , 扶旋猗那” 也描绘了表演鼓 句,
等。因此现今水袖是古代 巾袖之舞的延续和革新, 以说汉 唐 人李善注 : 西荆 即楚舞也 。折盘舞貌 。 看来, 可 “ ” 表现腰功 的
代巾袖舞对现今 中国舞的水袖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二、 汉代 舞蹈 对现 今 汉唐古 典 舞 的影响
汉 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 , 具有恢宏、 博 “ 与志迁化 , 容不虚生” 随着舞蹈 内容的变化 , , 刻画内心感情 大、 雄浑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 由于江淮 流域楚 文化和黄 的需要而变换动作 , 设计舞容舞态 。舞蹈所表现的情操和 艺 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 , 形成历史上第一次 俗乐舞 的发展高 术趣 味, 是那 么圣洁高雅 , 令观者叹为观止, 对这无与伦比的 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 厚重 、 : 谙 F人事的务实风 精彩表演 备加赞赏 。 舞赋》 虽有 “ 《 中, 雍容惆怅 , 不可为象” 的 格, 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 、 坦荡 、 丽、 俏 妩媚、 敬事鬼神 的幻想 句子 , 认为那精美的舞蹈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 实际上 , 者 作
舞蹈文化现象
舞蹈文化现象之我见舞蹈是以韵律性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它用最接近人类心灵的物质载体——肉身,直接、感性、真实地传达了地球生物的生命状态。
它是人类生命灵性的律动,是人体与时空中创造的一种审美状态。
这样一种人体美所投射出来的宇宙自然的节奏、力量和气韵,能够激发出人们最为深层的创造力。
以中国舞蹈为例。
在唐代,公孙大娘的一段《剑器舞》,曾使书法家张旭“草书大进”;而裴旻将军的一次舞剑,亦另画家吴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美学前辈宗白华指出:“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洗具、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舞蹈作为人体创造的文化,直接展示认得生命活力和情感本质,并折射其生存状态和人生经历。
可以说,舞蹈的历史就是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需求以及舞蹈创造者生命历程的持续交响。
中国舞蹈的流变,反映着整个民族的审美与文化。
从古至今,人们对舞蹈审美的共识,是在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在让我们从原始舞蹈谈起。
在人类还没有健全的语言思维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会用手势和身体动作传递感情和愿望了。
这些表情达意的形体动作是原始人发泄本能的情绪感情和现实生存欲望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先民维持生存的一切方式——采集、狩猎、起居,以及最原始的愿望、要求、情绪显现,都是依靠身体动作机能发挥作用,所以,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而原始舞蹈又孕育了原始文化。
如今我们多通过出土的文物和岩崖画来捕捉原始舞蹈的形象,从而了解原始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模态。
在原始舞蹈中常见的内容有:采集、狩猎、原始欲望崇拜、祭祀以及百兽模仿等。
现在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舞,其中表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内容,在当时就是为了氏族的繁衍。
“毛古斯”被土家族认其为祖先,这个舞蹈表现原始社会毛人的狩猎生活,舞人草衣草裙,动作简单朴拙,颇具野性。
汉角抵百戏中的舞蹈研究
汉角抵百戏中的舞蹈研究作者:巩滕月来源:《大观》2016年第06期摘要: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包括:杂技、音乐、幻术、舞蹈等。
其中,舞蹈则是在汉代达到了普及和繁盛。
根据舞蹈的特征,将其大体分为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
关键词:汉代乐舞;舞蹈形式;现代舞蹈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汉承秦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关系也不断发展,舞蹈,作为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也在不断的发展繁荣,在舞蹈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先秦有了飞跃。
汉代的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形式也是十分多样,根据舞蹈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像。
一、巾袖舞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
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在现今出土的众多汉代文物中,在壁画、汉砖、舞俑上,巾袖舞可称得上是出现最多的舞蹈形式。
无论是市井阶层,还是皇宫贵族,总可见挥撒巾袖的乐女的身影。
巾袖舞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
“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即生动的勾勒出袖舞蝶舞游龙般的绰约风姿。
傅毅在其《舞赋》中云:“裙似飞鸾、袖如回雪,体若游龙、袖如素霓,观者称丽、莫不怡悦。
”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
”《三都赋》中云:“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在前人的笔下,依稀可见当时舞蹈的审美形态特征。
”巾袖舞的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有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男子长袍搏袖对舞,除了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群舞,“纷纷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罢。
振朱履与盘樽,奋长袖之飒俪,要绍修态,丽服扬菁,眠藐流眄,一顾倾城”描写的就是长袖舞的群舞表演场面。
袖舞是舞者通过手臂甩动长袖,使长袖舞动于空中,或甩袖,或扬袖,或搭袖,或绕袖,来达成一种律动美。
巾舞则需要舞者在舞动时手拿长巾,巾下裹一根木棍以带动绸条挥舞。
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作者:王璟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17期摘;要:袖舞属于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宝藏,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长袖”的历史可回溯到夏商周朝代,它建立了“长袖善舞”的艺术审美观,同时对于目前我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国古代舞蹈中长袖属于非常特殊的表演艺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袖舞变得更加生动以及生命力的肢体语言。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长袖舞蹈的发展概况和历程。
关键词:古代;长袖舞蹈;发展历史长袖属于东方舞蹈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文化,蕴含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极具传统民族特征。
其始终融入我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过程,也是时代精神的媒介;其有效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人们运用更加美好的形式创造文化。
长袖不单属于舞蹈服饰道具,其蕴含了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特点,其自身的表演方式非常多样化以及具有生动性,也是我国古代舞蹈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
一、汉代长袖舞——早期繁荣长袖舞在秦代就非常流行和深受大众喜好,不过长袖舞发达时期主要集中在汉代。
其主要是因为汉代开国皇帝刘邦非常喜欢歌舞,有关的历史记载,刘邦自己曾在喝醉时演唱过自编的《大风歌》,还跳舞进行助兴。
特别是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也是能歌善舞之人,另外刘邦对曳长袖、束细腰的楚舞非常喜爱,因此,戚夫人多次进行长袖之舞。
长袖舞也是盛大节日中压轴的节目之一,备受高层富贵人员喜爱。
汉代长袖舞的服饰大部分都是在战国时期舞蹈服基础上进行改良,实际上,其长袖并不是把衣袖本身加长,只是同战国舞蹈服饰类型接近,在宽衣的袖缝上偏细长袖,进而使舞者在舞蹈阶段中能够自由伸缩,其主要目的为了使舞袖看起来较为轻盈飘柔,另外在舞蹈服饰的袖头上连缀飘带的长巾,能够更加增添长袖舞的柔美。
汉代长袖舞表演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女佣以及男娼,在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中就雕刻了男性舞者的长袖不同类型的舞姿。
长袖舞在汉代影响非常深远,在其他不同舞蹈类别中都大多都运用了其精髓。
舞蹈道具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
舞蹈道具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肢体表演艺术,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具体表达。
在中国古典舞表演过程中,尤为重视展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仅仅靠表演者的部分肢体语言,难以展现特定的人物性格与特点时,可以通过对舞蹈道具的准确使用,加以润色,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关键词:舞蹈道具;古典舞;作用舞蹈道具是舞台表演当中有效的造型手段,更是塑造舞蹈形象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优化舞蹈造型方面的作用极为关键。
恰当地运用道具可以辅助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以及情感表达,让艺术形象的呈现更加丰满。
本文将重点就道具对于舞蹈表演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典舞道具组成和分类(一)组成所谓舞蹈道具,就是舞者在表演途中运用的道具,其可以增强舞蹈的表演效果,使艺术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进而深入的吸引观众。
在古典舞中,道具可以向观众传递舞者的心声,也可以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剧情、分析剧情。
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舞者越来越重视道具的使用,中国古典舞对道具也十分讲究。
古典舞道具组成十分丰富,手持小型道具包括花、巾、袖等等;陈设道具包括桌、椅、凳等等;乐器道具包括笛、萧、鼓等等;兵器道具包括刀、枪、棍等等;生活道具包括伞、筐、镜等等。
根据舞蹈表演的需求,道具的大小、材质、颜色等各不相同,使用方法也会不断变化。
(二)分类中国古典舞道具分成多个种类,具体包括象征性道具、装饰性道具、衬托性道具和其他道具。
象征性道具的识别性比较强,采用最直观且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来展现观众熟悉的任务、场景或情节[1]。
例如,在古典舞《昭君出塞》中,舞者穿着红色斗篷,怀中抱着一个琵琶,逐渐远去。
简单的动作和道具可以快速呈现出王昭君的形象,使观众快速识别人物、理解剧情。
又如《贵妃醉酒》中的酒杯、宫廷服装等等;装饰性道具主要起装饰作用,可以使舞者的动作语汇更加丰富。
例如,在舞蹈《家·梅表姐》中,在舞台中摆放一颗梅花树道具,可以增加观众的视觉体验。
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
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王健红;杨方刚;刘远林【摘要】汉代乐舞是百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傅毅和张衡的<舞赋>均描绘了当时舞蹈的演出盛况,从中可见汉代人开放、包容的乐舞观,其中也不乏儒家乐舞观的影响;汉代乐舞还具有新颖的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并具有十分先进的舞蹈编排理念.【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傅毅;张衡;《舞赋》;乐舞观【作者】王健红;杨方刚;刘远林【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01自萧统《文选》设“音乐”一门,历代文集和类书对乐舞赋的辑录均非常重视,乐舞遂成为赋体文学必不可少的题材门类之一。
如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唐徐坚《初学记》与欧阳询《艺文类聚》、宋李等撰《太平御览》均有专门音乐类赋作。
但历代文集和类书大都沿用《文选》的分类模式,遵循中国古代对“乐”、“舞”两种艺术的广义理解,将“舞”赋归于“音乐”赋类中,这符合歌、舞、乐一体的传统。
而从狭义的理解看,三者又有区别:“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1]“歌”是乐、是声音、是乐曲,“舞”是舞蹈、是“容”、是歌与乐的“容貌”。
从《周礼》可知,在中国最早的乐舞教育机构——西周的“春官”中,“舞”和“乐”就是按照不同的艺术形式由不同的乐官分别教授,如:设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大武》”[2],这“六舞”,又叫“六代舞”或“六大舞”,是西周“制礼作乐”雅乐舞代表;另有乐师“教国子小舞:凡舞,有舞 ,有羽舞 ,有皇舞 ,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这叫“六小舞”,是西周培养贵族子弟的必修课;还有地官设专职舞师专门教习祭祀性舞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叹之事”。
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史纲
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史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是在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情况下发展的。
在这段中华民族充满屈辱、血泪与抗争、奋斗到挺身屹立的历史中,舞蹈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崛起而发展变化。
在这段复杂、曲折、特殊的历史进程中,舞蹈发展的线索也显得比较复杂。
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它必然会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舞蹈的历史篇章中,写上它独特的贡献。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世纪中叶,1840年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击开满清王朝的国门。
腐败的清政府在屈辱中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中国的特殊权利与地位,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当列强正要瓜分中国的时候,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祖国大地的时候,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前仆后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
与此同时,国人中的先知先觉者,积极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政治改革之方法。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影响下,中华舞蹈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到破坏与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国门大开西方舞蹈的传入,又给中华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转变与生机。
同时我们又看到历史悠久、根深叶茂的中华各民族传统舞蹈,特别是民间舞蹈,跨越了数千年历史的波涛,穿透了无数次社会的变迁,无论是社会制度变革,还是封建王朝更替,无论是帝国主义入侵,还是军阀混战,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都像一根红线,穿越漫长岁月,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创新。
各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力之强,实在令人惊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舞蹈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条发展脉络:一、从远古传来,向未来流去的民族民间舞蹈今日流传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各族民间舞,大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们从远古传来,又将从今天流向未来。
它们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生活等,紧密结合,深深地渗透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地撒播在人们的心田里。
浅谈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例如袖舞 , 戏 曲舞蹈 中有丰 富多变的袖舞 动作 , 不但形 象优美 , 而且能鲜明的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 。 早在周代就有“ 以袖舞 为容 ” 的( 人舞 ) ; 汉代 画像 中又有挥 动长袖 漂然 而舞 的舞 者形 象, 浏 阳汉墓 出土的汉带舞俑 . 扬袖而舞 的形象 和盛行 于南朝及
出地 方 。 ・
1 、 戏 曲舞 蹈保 留了古代舞蹈的传统并且 吸取 了民间舞 蹈的 有益 部分 。 戏曲艺术 中的舞 蹈大量 的继承 了古代舞蹈 中的精华 部分 .
2 ) 增 多了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在戏 曲舞蹈 中增加 了很 多生 活化 的舞蹈动作 , 如登山、 推车等动作。
并吸取其精华发展 了戏曲舞 蹈开拓 了中国新 的传统舞种 。戏曲舞蹈 的继承 , 首先从 时间上 , 传 统舞蹈早 于戏曲舞 蹈, 再从 五个方面进行 分析, 戏 曲舞蹈吸收其精华显示 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融合 的关 系。例如 袖舞 , 戏 曲舞蹈 中有丰富 多变的袖舞动作 . 不但形 象优 美, 而且
一
、
戏 曲舞蹈 中不仅继 承了传 统舞蹈的形态特色 ,还继 承了传 统舞蹈对动物 的形 态模 拟。如傣 族的孔雀舞等形式极 大的丰富 了传统舞蹈 的内容 ,使 得舞蹈更加能够活灵活现 的表 现出人物 情感 , 戏曲舞蹈也继承 了这一点 。如在戏 曲中的猴子 的动作等 , 在继承 了传统 舞蹈对动物形态模拟的基础上对人物 进行 了更加 深刻 的刻 画 。 使得戏曲中的人物角色更加生动立体 。 4 、 继承 了传统舞蹈 中的道具。 戏 曲舞蹈不仅 继承了传统舞蹈 的表现形式 。更 是对 其道具 也进行 了继承 。在 传统舞蹈 中很多 的表现形式都 采取了运用道 具来 表现为道具 , 更加体现古代女子的轻柔 之美 。 戏 曲舞蹈也继承 了这 一特 色 , 如贵妃醉酒中扇舞也是 离不 开扇子 的。 从戏 曲舞蹈对传统舞蹈 的继 承上可 以看出 ,戏 嗌舞蹈可 以
浅论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审美风格
浅论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审美风格作者:耿亚静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袖舞”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古典舞“袖舞”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戏曲的袖舞,是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延伸。
“圆的运动路线”与“线性艺术”构成中国古典舞“袖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它丰富和滋润了中国古典舞的形象与意境。
本文通过从身袖课的动作及剧目排练来分析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圆”以及“线形艺术”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袖舞”;中国戏曲的袖舞;“圆”的审美风格;线性艺术审美风格前言中国古典舞“袖舞”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范畴内,是以袖为道具的舞蹈样式,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
中国古典舞“袖舞”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中的水袖,通过袖与身体的联合,使袖成为舞者表现思想、抒发情感的身体延伸,也是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延伸。
“圆的运动路线”与“线性艺术”构成中国古典舞“袖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具有丰富的神韵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丰富和滋润了中国古典舞的形象与意境。
所以本文通过从身袖课的动作及剧目排练来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圆”以及“线形艺术”的审美风格。
一、“袖舞”在戏曲中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戏曲是中华民族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汉族传统艺术之一,戏曲的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多为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水袖即为戏曲表演中“做”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袖的运用,不仅使表演者延伸了肢体动作、扩展了身体表现的张力,还使内在感情得以延伸。
这些对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塑造人物的形象都有重要的影响。
娴熟的运用水袖技术,能够使人物特点表现的活灵活现,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表演增色不少,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风格,也体现了它值得传承的艺术价值。
袖舞在古典舞中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袖舞在古典舞中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古典舞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袖舞在古典舞中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作为古典舞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
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
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
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
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
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
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
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
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
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
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
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
浅谈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浅谈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1949年,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50年代的中国新舞蹈的总体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向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学习;力求反映现实生活。
用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来表先人民的新生活等等,这些鲜明特征对后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反映现实生活学习影响一、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自40年代延安地区掀起向民间艺术学习以来的第二次学习。
这一次比第一次的学习热潮以来,更加深刻,更加创新的影响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风格、艺术风格等。
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掀开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新的篇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已经由40年代“延安秧歌运动”中较为单一的形式,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自50年代开始,舞蹈就以表现现实生活,表达各族人民内心情感,表现各民族风貌为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出现大批的优秀舞蹈家们如“贾作光、冷茂弘、崔喜善”等,他们的出现,使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了辉煌。
二、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特征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反映各民族人民现实生活的特征,舞蹈多以表达人民思想感情,多以表现民族生活风貌的特点。
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使中国民间舞蹈具有了多样性,下面我们将通过作品来具体分析。
(一)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对道具的运用来表现人民的感情—以《红绸舞》为例《红绸舞》是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是由金明改编的。
《红绸舞》能够充分的体现5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以动作的塑造与道具的运用来表现人民的真实情感。
该作品以红绸为道具,红绸就象征了心中对祖国的信仰,演员们挥舞双臂,将传统的秧歌舞中融合了戏曲舞蹈的舞袖,各种舞袖相互结合,红绸在空中飞盘,就像一条条火龙在空中盘旋,通过舞袖动作和红绸道具的相互结合,以此来表达对新中国的赞美对人民解放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巾袖舞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
摘要:巾袖舞是起源于汉代用于演出的最常见的一种舞蹈。
它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演变成现今我们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汉唐古典舞蹈里面的袖舞。
所以巾袖舞在中国古代汉唐舞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对现今中国舞也起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巾袖舞的起源、发展趋势及影响
Abstract: That is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originated in the sleeve dance performance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ances. It pass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evolution, which evolves into today we Chinese classical body charm and the dynasty classical dance inside the sleeve. So that in ancient China Han sleeve dance is in the key pos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Chinese dance now also play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leeve dance, trend and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交替中,以独立之精神创造了许多独特、本土文化,这些原创性的文化不仅缔结了古代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感情,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被扭曲成“世界的就是民族的”而高歌时,而且依然在当今日益庞大的“模子”军面前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华光。
中国汉舞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而区别于油画及其他画种一样,以只记得个性及风格,自己的表现手法(手、眼、身、法、步)成为区别与西方及其他东方舞蹈的只要标志。
从原始部落“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起,到周代把礼乐定为制度,至奠定汉族传统舞蹈(以下简称汉舞)基本风格的春秋战国时期,承上启下创造出古朴雄豪、磅礴气势为舞蹈审美特征的汉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爱舞、能舞,以学舞为美事的唐代,以及把对人生的哲思理趣反映到舞蹈中的宋明两代。
华夏民族以五千年灿烂文化铸就了它清灵婉约、优雅飘逸的舞蹈基调,在雅乐、宴乐(燕乐)、民乐中辉煌书写着它“巾袖善舞”的传奇。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的艺术包括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乐舞已成为当时重要的一种生活内容,同时在国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中央还专门设立了乐府,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体系的管理大大推动了汉代乐舞的发展。
汉代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百戏”,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的制约,舞蹈常常都融入在了“百戏”之中。
从“百戏”中的舞蹈部分来看,对现今中国舞影响最大的就是巾袖舞。
巾袖舞是汉代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舞人男女都有。
分为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等。
但主要以单人舞居多,巾袖舞的舞蹈形态各异,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思想内涵以及古代人们的审美倾向。
巾袖舞因舞者手执巾舞动而得名,是汉代盛行的著名舞蹈之一,其表演者多位女性,舞者所持的“巾”有长短之分,多用绸条做成,把汉代舞蹈中“柔”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手中的巾轻柔飘逸,纤巧婀娜,舞者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飞舞,身段优美姿态生动,充分表现出了舞蹈的韵律感。
巾舞在汉代分之为《公莫》,是固为巾舞歌辞首句有“公莫”二字,巾舞在汉代流行的地区较为广泛,并且流行的时间也非常的长久。
对后来舞蹈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在淮河流域流行的《花鼓灯舞》以及云南的《花灯戏》,都是舞者持巾持扇,都是《巾舞》、《舞郫》的遗留,如今《飞天》、《红绸舞》等著名舞蹈,无不是继承了传统《巾舞》的基础。
巾袖的运用,充分延长了人的肢体,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的身体的表现力。
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鲜明。
现今中国舞身韵中的“水袖”部分,完全是继承了汉代巾袖舞中的“袖舞”。
以袖作舞也是汉代舞蹈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舞态。
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袖舞的长袖既具有道具造型的作用,同时又不会约束舞者双手自由的舞动。
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雄浑,热情奔放,汉代舞蹈中的袖舞就具有这种风格,此类袖舞舞衣较短,袖子的长度也比较短。
舞者在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跨越的腾跳,舞姿矫健而不失豪迈。
巾舞的柔和袖舞的刚相辅相成,体现了汉代舞蹈刚柔并进的风格特点。
长巾长袖的杨举、裙裙、裙带的飘曳,配合着舞者肢体的曲折,充分体现了巾袖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意境。
另一方面,巾袖飘带在视觉呈现中西方舞蹈服饰的直、短、紧相比较,巾袖舞更加具有线性感和曲线美。
如今,中国舞对巾袖舞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如今的中国舞水袖部分继承了气以运而实,力以柔而刚的特称。
同时又保留了汉代舞蹈轻柔的特点,又发展了水袖中的技巧,是古代巾袖舞的延续和革新。
汉代的巾袖舞对现今中国舞的水袖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舞蹈也对现如今汉唐古典舞的影响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质地飞跃。
巾袖舞在现今舞蹈当中以广为流传,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能力,使情感的表达更丰富鲜明。
在如今的戏曲舞蹈和古典舞身韵中的“水袖”以及“红绸舞”无一不是古代巾袖之舞的延续和革新。
在汉代巾袖舞的历史看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传承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汉代巾袖舞的动律,动作等等还很少,传承的文化也还是很少,如今的巾袖继承与发展要谈的两个“力”——即用力及表现力。
这两个“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巾袖就会象两条不听使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会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
反之亦然。
如果只掌握了巾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巾袖那“蜲蛇姌袅、云转飘息、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巾袖仅仅只是一种道具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
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
分的。
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巾袖正确的用力技巧;运用“表现力”,运用巾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古人以衣袖的形态表情达意,颇具特色。
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不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形态为缩手衣袖);“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此处投袂指手投合、投靠衣袖、即出手于袖的形态)。
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
巾袖的舞蹈,更是变幻多姿,如在《踏歌》、《玉兔浑脱》、《相和歌》、《小胡旋》、《抢鼓》、《鼓趣》、《观音》、《竹枝词》、《桃妖》、《佳人吟》、《贵妃醉酒》、《逍遥》、《浣沙女》等剧中堪称精妙,不但能体现端庄、优雅、大气,更能体现“缥缈兮翔凤,婉转兮游龙” “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极大的扩展了身体的表现能力,使情感表达更丰富鲜明。
综上所述,在这个领域范畴之内,亟待分析、研究、解决的研究对象是较为广泛,甚至是比较本质的,也是比较紧迫的,不能尽早的加以重视,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势必导致失败的结果。
因此,在这个范畴之内,寻找适合巾袖舞的演变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加以研究,不仅对是对我们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也期待能够与同行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借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