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变教育的地区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悬殊的差距,却无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B . 近年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和新闻常常成为舆论焦点,但部分媒体出于吸引读者眼球等目的,对科研人员发表的专业观点断章取义、甚至曲解,从而导致公众出现了非理性的声音和行为。
C . 看到第45期《福建省药品质量公告》称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8ml:20mg、批号为“120506”、“120704”的氯霉素滴眼液为不合格药品,受其伤害的消费者不由得谈虎色变。
D . 风靡全港的大黄鸭,是维港附近的大型商场海港城的创意,也着实让人们趋之若鹜、如蚁附膻,过去一个多月,海港城周末人流激增两成至26万人次。
巨鸭不仅为港人带来了欢乐,也带旺了周边的餐饮、旅游等行业。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以前,我们往往以孩子掌握汉字的数量取代其掌握的质量,结果虽然孩子对某些字能够读写,但却难以灵活应用,有时候甚至陷入“死记硬背”。
B .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 .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
D . 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下降了十几倍。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却是出自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
B . 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C . 若领导班子能够严格自律,广大群众自能上行下效,社会环境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D . 你总是在仿徨迷茫时给我无尽的动力,总是在痛苦忧伤时为我春风化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
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
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古今中外无不知此。
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
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再顺势推出“移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
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
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个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琙。
以为理论的建构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城、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是理论的迷途。
这种理论的自大状态必须政变。
怎么改变?首先,回到文学钠作、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所建构的文学现场,也就是使文学理论再次回到源头,使理论重新历史化、事件化、语境化,在文学创作实中捕提的文学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范和理论。
文爭理论如果只在中西文论中左冲右突,是没有出路的。
脱离文学的创作实,理论就失去了活水源头,就无法摆脱创断瓶颈和发最困境,就只能愈加贫乏而疆化。
其次,传统文学理论不少已经落后于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落后于与网介结盟的新文学。
当今已然是一个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
这个文学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
只有跨学科多知识的综合性理论才能有效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往往是多元的、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只有动员和调集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才有可能与文学实践建构有效的对话关系,进而从事积极的文学阐释和比較研究。
所以,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大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多元交叉的知识集合体,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合性理论。
这对我们的总体视野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荣《在文艺现场提炼文艺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理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先有文学创作,后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B . 文学理论自大症的根源在于理论的自我繁殖,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则是脱离文学创作实践。
C .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又高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生对话关系。
D . 文学理论既要正本清源,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由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引发思考,逐层深人地阐明在文学现场构建文学理论的观点。
B . 文章针对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情况,从两个角度述了改变理论自大状态的可行办法。
C . 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法,辅以例证法和对比法,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问题。
D . 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逻辑,分析当下文艺理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学理论由于没有被创作界重视,缺失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结果患上理论自大症。
B . 文学理论虽是文学实践的产物,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地域、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C . 如果单纯用文艺学理论来指导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就无法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释。
D . 文学理论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的贫乏而僵化。
5.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
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
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
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
B . 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C . “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
D . 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2)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3)文章第⑵—⑾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6.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B .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C .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 . 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 .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
”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
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 . “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 .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 . “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
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 . 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
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 . 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
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 . 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
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6高一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