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小组
赵梦瑶代胜龙陶莉黄越李美艳张璇姚威尔张帅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目录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0
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1)
目录 (1)
背景介绍 (2)
此轮通货膨胀的现状与特点 (4)
现状(2010第一季度-----2012第二季度) (4)
特点 (5)
1 突发性 (5)
2 物价普遍上涨 (7)
3分配不均更严重 (8)
4输入性压力 (8)
5具有明显的结构性 (10)
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4)
一、货币投放量过多 (14)
.理论分析: (14)
二、农业、资源、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 (15)
.理论分析: (16)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16)
.理论分析: (19)
此轮通货膨胀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19)
货币投放量过多的影响 (19)
1、理论分析: (19)
2、实证分析: (20)
农业、资源、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的影响 (23)
1、理论分析 (23)
2、实证分析 (24)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 (24)
1、理论分析: (25)
2、实证分析 (25)
四、针对消费与投资的建议 (26)
针对投资的建议 (26)
政府方面: (26)
个人方面 (28)
针对消费的建议 (29)
政府方面 (29)
个人方面 (30)
参考文献 (30)
背景介绍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在经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下,作为世界第二大实体经济的中国,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度进入低迷,国际消费水平急趋下降,国家GDP总额更是进入低谷。
中国作为国际人口大国、消费大国、外贸大国,也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虽然,以内需拉动来抵御金融危机的袭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08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7%,2008年我国的GDP 总额为314045亿元,2009年GDP总额为340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2010年GDP总额为3979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2011年GDP总额达到471564亿元。
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冲击下,国内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在此,我们将基于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情况,以实证分析的方式说明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此轮通货膨胀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2010第一季度-----2012第二季度)
1979年至今,中国共经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为1980年,第二次为1985到1989年,第三次为1992年到1996年,第四次为2007年到2008年,第五次为2010至今。
中国2000年之后经历的两次通货膨胀间隔时间极其短暂。
其中2007年的第一季度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的通货膨胀与从2010年开始至今的两轮通货膨胀相隔只有一年时间,这无疑会对中国百姓的投资于消费造成影响。
中国的第五轮通货膨胀,很大原因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依旧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内,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信贷扩展和基础投资;对外,人民币连续升值,国际流通性货币不断涌入。
价格水平在内外的双重因素下不断推高。
2010年10月份中国的CPI 上涨率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4.4%,2010年11月份更是高达5.1%。
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涨幅更为引人注意。
玉石、文物、字画、古董、高级酒等的价格明显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升高。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2010年1月
2010年3月
2010年5月
2010年7月
2010年9月
2010年11月
2011年1月
2011年3月
2011年5月
2011年7月
2011年9月
2011年11月
2012年1月
2012年3月
2012年5月
2012年7月
2012年9月
比率年月
2010年至2012年10月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
特点
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从时间上领先于商品价格的上涨。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
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最后传递到整个经济的薄弱环节,即农产品与食品的价格上。
其次,食品供应紧张也导致物价上涨,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出现了普涨。
另外,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
农产品中特别是蔬菜价格持续上升。
就理论而言,通货膨胀产生主要有三种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这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突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突发性
相对而言,以往经历通货膨胀的时间间隔较长,而此次仅隔1年,显得十分紧迫。
并且物价水平逐月上升,上升速度也相当快。
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下猛药使经济在短时间内过度升温,一年多时间投放到流通领域的几十万亿货币,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2 物价普遍上涨
我国目前面临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 这种局面包括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两个部分。
其中, 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时间上领先于商品价格的上涨, 涨幅也远远超过商品价格的涨幅; 而在商品价格的上涨中, 食品类价格尤其是蔬菜类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商品价格的涨幅。
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 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3分配不均更严重
膨胀对中低收入阶层打击很大。
在前两次通货膨胀期间,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分配不公,大致在第三次通货膨胀时期,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及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5年的两次通货膨胀时期,贫富阶层的两极分化已经真正形成。
工薪阶层中的中低收入者,特别是那些失业人群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通胀税”只能忍受。
本轮通货膨胀由于米、面、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很快,使得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大大增加,而其收入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因此,对中低收入者、失业人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影响最为深重。
这也是此次通货膨胀反响强烈的重要因素。
4输入性压力
此轮通胀中输入型压力是主要因素,背景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向经济注入流动性。
其次包括石油、黄金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食品价格也出现大幅涨幅。
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美元贬值和原油期货的炒作带来的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形成一个强大的向上推动力。
我国的通货膨胀由食品向其他产品和服务传导趋势明显,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加速和国际原油价格继续攀升,我国进入了又一轮通胀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价格变动,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动对我国的重要产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的作用在逐步增强。
所以,2006年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明显具有相当的国际背景,这次通胀不完全是由投资需求拉动,全球石油、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构成了全球性供给冲击,进而体现出一定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世界原油价格的飙升直接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依旧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内,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信贷扩展和基础投资;对外,人民币连续升值,国际流通性不断涌入。
价格水平在内外的双重因素下不断推高。
5具有明显的结构性
○1这次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即不是一般的总需求过度膨胀,而是投资需求过度膨胀,消费需求并不过度膨胀。
自 1990 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只是个别年份略高于 GDP 增长率( 1991—1992年、1996 年、1999 年) ,绝大多数年份低于 GDP 增长速度,并且居民消费率一直都在 50% 以下,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到 2009 年,中国居民私人消费只占到 36% 左右,仅为美国消费水平的一半,是欧洲消费水平的2/3左右。
比低收入国家低10—23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2—17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5—10个百分点。
即使是与居民消费率最低的其他东亚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仍然要低5—10个百分点。
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不仅没有过度,没有膨胀,而且是严重不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投资在21世纪却一直是过度扩张与过度膨胀的。
中国经济增长时期以来依赖于投资拉动,甚至可以说是投资拉动型经济。
投资对GDP的贡献率2001年高达50.1%,2002年为48. 8% ,2003 年为63. 7% ,2004 年为55.
3% ,2005 年为37. 7% ,2006 年为41. 3%,2007 年和 2008 年更是高于这个比重,因为国家这两年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加大了对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减少失业的口号下,各地争上项目、扩大投资,进行拉升 GDP 的大比拼,使中国投资热演化成“投资狂热症”。
不可否认,巨额投资确实对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遏制失业与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引发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失衡,进而传导到消费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这种状况充分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及结构出现严重失衡,投资挤占消费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下图展示了2009—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变化。
○2同时,通过比较各个行业的GDP增长率也可以看出此轮通胀的结构性特征。
(注:由于找不到10年以后的数据,以06到09年数据为例。
)各大产业的GDP
增长如图(实际GDP和名义GDP),虽然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差异较大。
第一产业比较第二,第三产业要小很多。
同时各个行业对通胀的影响也不同,从07--08年的各行业通胀率数据可以看出,建筑业对通胀影响最大,而第一产业是负影响。
更行业对通胀的影响在09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差距拉大。
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投放量过多
货币投放主要有财政性投放与信贷性投放,2008年以来,我国这两项货币投放均创天量。
中央政府首先推出4万亿资金,使得中国财政政策扩张规模占GDP 的比重高达13.3%,而美国仅为6.8%。
尤其是中央的财政扩张性政策的带动效应更是巨大,使得各省市地方财政扩张性投资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加。
至于信贷投放,在2005年以前,中国新增贷款一般在2万亿以下,但到了2006年,新增贷款为3万亿,2007年更是高达4万亿,具有明显的过度扩张现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2008年各项贷款规模已达30.34万亿之多,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总额高达39.96万亿多,2010年预增贷款7.5万亿,年中开始严加调控,但到年底仍然实际增加7.96万亿。
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2007年已经增加到40344.2亿元,仅仅相隔一年,2009年就猛增到606225亿元。
过多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造成流通过剩,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
·理论分析:
如图可知,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货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利率下降,投资需求会增加,价格上升。
AD--AS曲线分析
货币投放量增多,需求加大,AD曲线右移。
短期均衡在E’点,价格水平和产出增加。
长期中价格上升,AS左移,直到达到长期均衡点C点,y回到起始水平,价格相对较高。
二、农业、资源、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
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①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11
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②房价不断攀高。
据国
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十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0.2%,同
比涨幅为8.6%。
③棉花与油价节节上升。
衣食住行,是大众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部份,如果说2010年十月份食与住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那么十一月份,衣与行或将成为另一CPI贡献的力量。
棉花的涨价被戏称
为“棉花掌”,中国的棉花从2010年十月初的22,684元/吨跳涨到2010
年11月1日27,066元/吨,最近更是突破3万元大关,相比2009年价格
疯涨一倍多。
行的方面,2011年4月7日,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中
国汽油价格上调500元/吨,柴油价格上400元/吨,这是发改委在2011年里的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油价的上升使民众的出行成本提高。
显而
易见,物价上涨已经从食品开始扩散,波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理论分析:
AD--AS曲线分析
产品供应不足,AS曲线左移。
短期中价格p上升,产出y下降。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CCIEE(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2011年1月该指数再创新高。
从国际上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RJ-CRB期货价格指数来看,2010年4月该指数见到284的低点,今年2月已上升到344点以上,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
能源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 WTI)价格从2010年5月的每桶70美元冲高到去年年底的每桶90美元,2月22日又再次突破95美元大关创出危机后的新高;而受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近期已大幅上涨至105美元/桶以;同时,原油价格的攀升也拉动国际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反弹,包含原油、煤炭和天然气构成的CCIEE能源指数在2010年1月时仅为131.68点,截止到2011年1月已达到170.11点,同比上涨29.19%,创出危机后反弹以来的新高,且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数据来源:CCIEE(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金属基本金属价格也处于震荡上行通道之中。
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铜价由2010年6月初的每吨6510美元上涨到2011年2月15日10190美元的历史高点。
包含铜、铝、铅、镍四种有色金属的CCIEE基本金属指数,由2010年初的163.34点攀升到2011年1月份的230.74点,同比涨幅高达41.27%,已超过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纽约金属交易所COMEX黄金期价从2010年初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上涨到去年年底,12月初首次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大关,2011年1月稍有回落后,2月21日再次升至1400美元以上的高位。
自2010年年初以来,CCIEE 贵金属指数持续上升,2010年年底以来出现小幅回落。
铁矿石和稀土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涨幅已达62%,特别是下半年铁矿石指数单月同比涨幅均维持在60%以上,2011年1月同比涨幅也高达68.45%,市场对铁矿石涨价的预期十分强烈。
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6897万吨,环比增幅18%,同比增长47.9%,进口量创历史纪录。
1月份进口均价每吨151.4美元,仅次于2008年8月份的高点。
整体看,CCIEE工业品指数上涨趋势明显,由2010年初的144.83点上涨
到2011年初的209.91点,同比涨幅高达44.93%。
从环比走势看,2010年除个别月份,几乎均呈现较大幅度上涨,自10年9月份至11年5月份已经连续5个月持续上涨,2010年底上涨幅度为最,达到8.76%,2011年初工业品指数环比涨幅为2.49%;从CCIEE农产品指数走势看,2010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表现出前稳后升的走势,上半年价格走势相对稳定,下半年至今价格出现暴涨,已由年初的156.83点上升到2011年初的249.38点,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
其中,2011年1月同比涨幅为59.02%,环比涨幅为4.69%,2010年12月环比涨幅为最,高达13.12%。
·理论分析:
AD--AS曲线分析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内进口相应减少,导致供给不足,AS曲线左移,短期中价格p上升。
此轮通货膨胀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货币投放量过多的影响
1、理论分析:
货币供给增加,货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投机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r下降,产出y增加。
而根据公式I=e-dr可知,投资会增加。
2、实证分析:
我们单独来看投资和消费:
投资:i=e-dr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大致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假设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不变,自主投资部分不变,那么当通货膨胀情况严重,即通货膨胀率上涨,而名义利率上涨幅度相比不大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备注:08年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去除09年特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实际利率还是呈下降趋势。
实际上,国民总投资:
由图数据可见,我国投资额形成一个持续上升趋势。
与理论所得是符合的。
B 消费部分:c=a+by,
在收入增加的时候,假定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变动不大,那么消费是会增加的。
下面是中国2008-2011年储蓄率的统计数据:
由此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国民的储蓄率在逐步下降,那么国民消费量应是呈上升趋势。
整合起来看,根据凯恩斯理论,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总是不断趋向均衡。
LM:m=ky-hr,r=(k/h)y-(m/n)
IS:e-dr=-a+(1-b)y 则r=(a+e)/d-(1-b)y/d
当固定其他变量,货币量投入增加时,那么r势必下降。
对应到i=e-dr投资部分,实际情况验证了r的下降使得投资增加,那么可以说明货币投入增加下的通货膨胀可以致使投资增加。
再看产品市场,当r 下降,其他相关因素不变,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上会下降,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在上升,所以综合作用下消费量还是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当市场上增加了货币的供给量后,发生的通货膨胀是作为一种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这样的通货膨胀通常会增加投资和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这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农业、资源、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使得农副产品价格高涨,棉花与油价节节攀升,这样造成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理论分析
由于对农产品以及能源的需求弹性很小,所以即使供应成本上升,也只是造成价格的快速上升,需求量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减少。
甚至当人们预期到未来依旧会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增加自己的需求量甚至会出现对相应产品的投机性投资现象。
2、实证分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与投资并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而相应的储蓄率在逐渐下降,说明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了消费。
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下,价格水平会上升,但是生产总值不会得到推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财富实际上发生了减值。
而当对价格上升的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的情况下,人们的名义消费和投资额将快速上升,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
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的GDP依然保持强劲的上升趋势,人民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储蓄率却在减少,印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无疑是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后遗症。
而这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造成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一种输入性质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理论分析:
国际大宗商品主要由能源、金属、稀土等重要生产资料组成,由于我国对外需要大量进口这些生产资料,而本国原本短缺的情况下价格的上升不会得到缓冲,所以需求弹性小,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会引起物价的快速上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价格指数高,对外进口会增加,出口会减少。
生产的投资一般只能靠内部需求拉动,国内需求与投资将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
2、实证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净出口在2011年明显下降,而投资与消费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
四、针对消费与投资的建议
针对投资的建议
单位(万亿)
政府方面: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
合理投资结构,催生高效投资。
我国经济多年来属于投资带动型,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总是竭力争取项目,扩大投资规模。
使得投资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热不可避免地形成。
08年中央政府投入四万亿,使得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规模占我国GDP的13.3%,而美国仅为6.8%。
而且中央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带动效应,使得各省市地方财政投资呈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加,形成投资热。
随着投资热的形成,信贷急剧膨胀,伴之而来的便是通货膨胀和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
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状况,使中央政府不得不紧急刹车,转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但一旦财政和信贷两个闸门关闭,经济增长又会出现下滑,失业人数增加,财政收入相应下降,于是政府又转向刺激经济的做法。
周而复始,便产生了中国经济中所谓的投资冲动怪圈。
因此,中国经济要摆脱投资冲动怪圈以及与此有关的资产泡沫怪圈,政府不能仅仅扮演“事后调节”的角色,而是必须采取“事前调节”的积极的措施,建立预警机制。
“最重要的事前调节措施,就是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从数量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效益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转型有助于消除产生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的基础,也会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增加内需,以减少经济增长率对增加投资的依赖性。
而且,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是经济体制的问题。
经济转型必须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要尽快从由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决策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决策机制。
中国需要更高效的投资,也应该通过高效的投资和自主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才能使投资发挥更大效用,而有了投资,才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会导致经济疲软。
为利于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自我调整,政府宜多采用“杠杆”手段吸引民资进入国民经济的短板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达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经济的内生性转型发展。
当然,市场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并不等于政府退出了投资决策机制。
某些关系国防、国家安全和重大国计民生的投资决策仍需要政府作出决策。
例如,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如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以稳定市值,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监督调控,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维护广大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关注民生问题。
而对于某些竞争性的产业,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
各类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和利润率预期作出投资决策,投资者自行承担盈亏。
这样,既可避免出现产能过剩,又可以使宏观调控措施更加有效。
个人方面
就我们消费者而言,在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存款利率的情况下,我们要建立投资意识。
假设如下:CPI为5%,存款利率为4%,合理投资的前提下,收益率为10%,我们手中现在有100万。
选择投资与不投资的结果对比如下:
在投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投资理念,使用合理的投资方式,将“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与“低风险、低利润”的投资方式相结合。
例如,可采用国债和证券相结合、黄金和证券相结合、房地产和证券相结合等形式。
总的来说投资要多样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