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对策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以及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V AP发病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0.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明显优于对照组71.4%,组间差异(P<0.05)。

结论引起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因素较多,临床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V AP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标签:呼吸重症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
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广泛,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

但是,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临床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2±11.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9.3±1
2.1)岁。

诊断标准:①胸部X线片显示,发生持续性、进展性浸润;②出现发热症状,直肠温度38℃;
③白细胞>10×109/L;呼吸道积有脓液,检查脓液发现致病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督促患者注意休息,化痰止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减少探视人数及时间,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时采用紫外线对室内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②为患者选择舒适、合理的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做好气囊、气道、吸痰、呼吸机及口腔护理工作,在行机械通气前,应先向气囊内充气,注意控制气体湿度,通畅为60%~70%;要及时采用吸管将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吸出,护理人员需定时给予患者吸痰、扣背及翻身等护理工作,尽量减少吸痰次数,以降低机械对气管的刺激作用。

③要定期更换呼吸管路,通常为1次/w,同时检测患者气管深部是否存在致病菌,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每天要定时给予患者口腔清洁,2次/d,避免口腔病原菌感染而引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④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不
仅要增强患者体质,还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控制有创通气适应症。

对能自主排痰的患者,早期应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而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感染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应使用有创性机械通气。

当患者痰液稀薄、咳嗽有力、体温<37.5℃且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时,可拔除气管导管,转为无创机械通气,从而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观察组V AP发病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0.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明显优于对照组71.4%,组間差异(P <0.05)。

3讨论
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大多伴有慢性肺部疾病,较易被病菌感染,而且宿主防御功能受损严重,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另外,还有一些重度耐药的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1]。

在本文研究中,患者年龄大多为老年患者,大部分伴有老年阻塞性肺疾病,因此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较易引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在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时,患者上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易引发感染。

而误吸胃肠道定植菌、口咽定植菌也是引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咳嗽、吞咽功能减弱、气管切开、插管等因素更容易引发该种疾病[3]。

根据上述情况,在呼吸重症监护室中,要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室内通风,定时进行消毒、杀菌。

同时,要合理调整患者体位,避免发生误吸或反流,还需降低患者心肺负担,从而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在本文研究中,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发病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2]。

提示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

参考文献:
[1]陈素琴.重症监护室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2(2):146-147.
[2]王殿琳.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3):1054-1055.
[3]李晓红,杨俐,邹安娜等.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监测与干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4):271-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