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二季度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二季度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今年第二季度,受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逐渐结束、顺价销售政策尚未出台以及市场粮源不断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平稳,局部涨跌互现,并与国际市场走势发生背离。
其中东北产区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较明显,整体经历了稳中有降的过程;关内产区则稳步上涨,并带动南方销区玉米市场价格维持在较高价位上,甚至略有上涨。
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则持续上涨,一度涨至去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最近有所回落。
现对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分析报告如下:
一、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4月份,国内玉米价格大部分保持平稳,局部地区涨跌互现。
截止4月末,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水分14%)收购价(单位:元/公斤,下同)为1.46-1.50,其中榆树为1.46,吉林为1.50,四平为1.55,分别较3月末上涨0.06、0.02、0.05;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单位:元/吨,下同)为1600、黑龙江为1580、辽宁为1640,分别较3月末下跌20;销区广东为1680,较3月末下跌40;上海为1710,较3月末上涨30;福建为1740,较3月末上涨20。
5月上旬,东北农户忙于玉米春播,出售余粮数量减少,同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结束,而顺价销售政策尚未出台,市场观望心态较为浓厚。
不过,由于关内产区农户手中玉米存量减少,玉米价格出现一波上涨行情,涨幅约在20-40元之间。
5月中下旬至6月初,东北农户春播大多结束,有的开始出售手中余粮,加上临储玉米销售计划仍未出台,东北多数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为节约成本纷纷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关内产区农户忙于小麦收割,玉米上市量继续减少,有效支撑当地玉米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两大主产区玉米市场走势略显差异。
6月中旬以后,受国家可能向东北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抛售临储玉米传闻的影响,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始纷纷下调收购价格,其中我省长春大成公司二等玉米收购价格降至1480,较5月份高点时1550降至70。
同时,关内玉米市场开始滞涨,局部地区甚至小幅回落。
但随着时间推移,市场传言并未得到有关部门证实,到6月下旬国储抛售传闻对玉米市场的影响逐步减退,市场渐趋平稳,玉米价格趋于平稳,只是局部略有上涨。
截止6月末,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1560,黑龙江为1540,辽宁为1620,均与5月末持平;销区广东为1730,上海为1740,福建为1760,均较5月末上涨40、20、20。
总的来看,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平稳,而局部涨跌互现的态势,与一季度整体稳步上涨态势相比迥然不同。
二、影响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主导市场价格相对平稳
1、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结束。
到4月底,国家在东北产区实施的4000万吨临时储备玉米收购就已结束,市场购销活动逐渐趋于平淡,市场关注热点已转向顺价销售政策上来。
同时,市场对该项政策的种种猜测和低价抛售传闻也随之而来,并对国内玉米期货市场造成明显打压。
对现货市场而言,除东北部分深加工企业纷纷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外,对其它产销区玉米市场影响仅限于心理层面。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低价抛售传闻并未得到有关部门证实,无论是对期现货玉米市场的影响均逐渐消退。
同时,在临时收储过程中,国家始终强调临储玉米将以顺价销售的方式投入市场,加上国家掌控大量粮源,对玉米价格有绝对的定价权,因此临储玉米拍卖将成为整个市场走势的风向标。
2、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
为妥善解决东北地区仓容不足的问题,缓解东北地区收储压力。
5月13日,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通知下达2009年第二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305万吨,全部为2008年东北地区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加上第一批玉米移库计划,总计数量已达468万吨,此举也相应增加销区库存,有利于市场变化应急快速反映。
3、提高玉米淀粉、酒精出口退税率,取消玉米出口暂定关税。
为扶持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鼓励出口创汇,扩大玉米市场的需求,国家决定从今年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这将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玉米淀粉和酒精的出口竞争力,扭转企业持续大幅亏损的现状,使得玉米深加工企业迎来复苏的希望。
同时,从2009年7月1日起,国家还将对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调整,取消小麦、大米、大豆等粮食产品出口暂定关税,这为实施玉米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述国家政策因素均对国内玉米价格底部形成支撑,并促使其保持相对平稳。
(二)库存较为充裕,需求增长缓慢
1、农户手中余粮不断减少,但收购库存粮源较多。
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玉米主产区农户手中余粮不断减少,市场粮源供给能力有所下降。
其中随着国储托市收购的结束,近八成贸易粮源被国家所掌握,东北产区农户手中余粮水平已十分有限。
华北、中原一带市场粮源也大幅减少,据有关资料报道,截止6月末,山东及河北部分地区农户手中余粮已不足两成,部分地区甚至不足一成。
临时收储玉米虽然有一部分移库,但还没有投放市场。
2、饲用及工业需求短期增长缓慢,长期前景较为乐观。
一方面,饲养业处于季节性需求淡季。
今年4月份以来,在“猪流感”疫情未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前,其对国内生猪养殖业及局部地区饲料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国内猪价曾一度下跌,且跌幅高达40%。
针对这一状况,国家有关部门于5月上旬和6月中旬相继启动防止猪价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冻猪肉收储工作,使得猪市受到明显提振,大部产区猪价继续上扬,整体养殖效益明显改观。
不过,由于二季度处于季节性的肉品消费淡季,加上母猪存栏量仍处较高水平,养殖户补栏意愿不强,因此短期来看饲料玉米需求恢复增长仍较缓慢;但从长期来看,上述政策对于后期养殖业整体饲用需求前景改善仍极为有利。
另一方面,深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开工率明显不足。
自去年以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玉米深加工行业消费状况表现一直不佳。
同时,自国家在东北连续执行托市收购后,国内玉米价格整体水平有所提升,相比之下,作为终端产品的饲料、淀粉、酒精等消费持续低迷,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不振,使得深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开工率明显不足。
不过,从长远考虑,虽然深加工行业还处在困境中,但是出口退税的上调除了可能加速出口回暖外,也增加了整个行业的信心,进而带动玉米工业需求的增长。
因此,无论是饲用还是工业玉米需求短期来看恢复增长虽较缓慢,但长期来看,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撑下,其前景依然较为乐观。
(三)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与国内市场走势相对背离
今年二季度以来,受部分主产国玉米产量减少、消费增加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而国内玉米价格则停滞不前,除关内部分产区略有上涨外,其它产销区均保持相对平稳。
截止6月23日,美国芝加哥期货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价格由去年12月份低点2.94美元/蒲式耳(折合人民币791元/吨)涨至4.06美元/蒲式耳(折合人民币1092元/吨),涨幅达38%;6月美国墨西哥湾港口3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由去年12月份低点162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110元)涨至高点197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346元),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成本约为1775元,涨幅达21%。
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在心理层面提振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南美玉米出口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海运费上涨),中国玉米出口逐渐成为可能。
三、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展望后市,国内玉米市场仍是多空因素并存。
一方面,国家已掌握大量玉米粮源,市场流通玉米数量大幅减少,临储玉米拍卖将成为后期市场粮源供应主要渠道,并且拍卖价格将成为国内玉米市场走势风向标;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供给增加,而国内玉米市场有效需求仍较疲弱,因此其价格上行仍将面临一定阻力。
但由于全球玉米库存下滑、国际原油价格坚挺、美国玉米出口有望恢复性增长以及乙醇行业的玉米需求可能增加等因素都对后期国际玉米价格形成利好,国内玉米市场也将因此受到一定支撑。
(一)玉米供给增加,消费增长不明显。
我国玉米连续五年丰收,2008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6550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1320万吨,增幅8.7%。
而且由于近两年来国家取消出口、饲料价格上涨、中原及南方地区稻谷、小麦替代消费增加,相当于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国内供给,国家临储玉米4000万吨还没有投放市场,再加上加工业不景气及养殖业饲料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等原因,致使国内玉米市场库存有所增加。
预计2008/09年度国内玉米饲料用粮将达到9050万吨,比上年增加50万吨;玉米工业消费可能为负增长,预计比上年减少200万吨到3880万吨。
(二)托市收购结束,市场观望等待。
目前,国家在东北临储玉米托市收购已经结束,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相对清淡,市场观望气氛较为浓厚,
大多等待销售政策出台及关注临储玉米抛售时机及价格。
而国储具体抛售价格将成为后期市场走势的关键,其具体影响效果与国家库存释放的时机、数量、频率以及价格有密切关系。
(三)种植面积增加,干旱及低温天气对市场影响有限。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9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900万公顷,较上年的2880万公顷增长20万公顷,增幅0.7%。
同时,前一时期,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出现干旱虽然使玉米价格略有波动,但随着5月底至6月初的连续降雨及各地积极采取的抗旱措施,目前旱情已基本解除,不足以对市场产生根本性影响。
另外,从玉米生长情况来看,目前东北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良好。
其中我省虽然6月以来,受冷涡天气影响曾出现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过程,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放缓,但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
据省农委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省玉米苗情长势喜人,好于历年同期,也好于去年同期。
根据各地调查,全省玉米平均保苗率达到96.3%,高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
(五)全球玉米产量减少,消费需求增加。
一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产国减产,原因是产区天气干旱,导致玉米单产受损。
据有关部门预计,2008/0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7.86亿吨,比上年减少636万吨;玉米消费量预计为7.90亿吨,比上年增加1659万吨。
玉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24亿吨,比上年减少397万吨。
其中美国产量为3.05亿吨,比上年减少2677万吨;巴西产量为5350万吨,比上年减少510万吨;阿根廷产量预计为1300万吨,比上年减少750万吨,这将是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二是消费需求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燃料乙醇消费玉米增加以及美国玉米出口势头强劲,导致美国09/10年度库存下降至2908万吨,受其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综上所述,今年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走势除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以外,市场供求关系及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均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关注的焦点仍集中在政策与需求两方面。
其中政策因素仍将占据主导,需求方面,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市场前景仍较乐观。
由于今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若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其产量仍有望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增长,由此产生的巨大供给压力将直接影响玉米后市价格。
预计在临时存储玉米购销政策未出台前,国内玉米价格短期仍将保持相对平稳态势。
从长期看,若临储玉米实现顺价销售将对玉米市场价格有所支撑,否则,价格下行,实施玉米出口同样对市场价格产生推动作用。
后市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国内政策调控导向、下游行业需求变化等情况及主产区新季玉米生长等情况值得密切关注。
(梅立红)后期小麦价格仍然看涨但空间有限
上周(6月29日-7月3日),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保持平稳。
新麦市场价格继续小幅走高,各地收购进度有快有慢。
山东、江苏、河北比去年收购进度稍快,河南、湖北收购进度较去年下降。
陈麦价格仍基本保持稳定,市场购销清淡,部分地区新、陈麦价已基本趋于一致。
就目前的小麦市场来看,当前市场人士仍普遍持看涨预期,但多数表示未来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一、新麦价格小幅平稳上涨,市场购销行情波动不大
夏收以来,新麦收购虽受到天气灾害、农户惜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运行态势基本保持正常。
新粮上市初期,部分地区小麦市场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水平,随着各市场收购主体的纷纷入市及国家托市收购的陆续展开,收购价格不断小幅上行,目前价格大多以高于国家托市价格。
近日的市场监测显示,河南登封新麦面粉厂二等新白麦收购价1840元/吨,粮库收购价1840-1850元/吨,上涨40-50元/吨。
南阳新麦贸易商和面粉厂二等白麦收购价1760元/吨,上涨40元;粮库1800元/吨,上涨20元/吨。
周口新麦二等混麦贸易商收购价1800元/吨,面粉厂1820元/吨,粮库收购价1840元/吨,上涨20元/吨。
山东济南周边地区新小麦个体收购价格均在1820-1840元/吨,上涨20元/吨;国储库入库价格为1860元/吨左右,面粉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为1840元/吨-1850元/吨,上涨10元/吨。
临沂新麦二等白麦贸易商收购价1800元/吨,价格稳定;粮库收购价1850元/吨,上涨20元。
山东德州新麦粮库轮换收购价1880元/吨,面粉厂收购价1860-1870元/吨,贸易商收购价1840
元/吨,上涨20-30元/吨。
由于收储企业及各收购主体收购热情较高,局部市场有“抢粮”现象出现。
河北石家庄新麦贸易商收购价1800元/吨,粮库和面粉厂收购价1860元/吨,上涨20元/吨。
邢台新麦二等白麦面粉厂收购价1880元/吨,上涨40元/吨;粮库收购价1880元/吨,上涨20元/吨。
衡水新麦贸易商收购价1810-1820元/吨,面粉厂收购价和粮库收购价1850-1860元/吨,价格基本持平。
由于农户惜售增强,近日收购量较前期有所下滑。
江苏东海新麦贸易商收购价1740-1750元/吨,粮库和面粉厂收购价1770-1780元/吨,上涨20元左右/吨。
安徽阜阳新麦新麦二等白麦贸易商收购价1820元/吨,上涨20元/吨。
因价格偏高,粮库和面粉厂暂停收购。
湖北宜城芽麦价格基本稳定,贸易商含量40%-60%芽麦收购价1360-1380元/吨,当地车板价1440-1460元/吨。
二、陈麦需求减少销售不畅,新陈麦价基本趋于一致
7月1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交易投放149.49万吨,实际成交31.69万吨,周比增加5.33万吨;成交率21.2%,周比上升3.5个百分点;成交均价1805元/吨,周比上升1元/吨。
从近期的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状况来看,由于市场消费处于淡季,加之新粮上市面粉厂采购成本较低的新麦较积极,陈麦需求数量减少,销售不畅。
同时由于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新麦与2008年产小麦价差在逐步缩小,大部分地区新陈麦价已基本趋于一致。
目前河南面粉厂三等白麦收购价为1840元/吨,周口面粉厂三等白麦收购价为1820元/吨;河北石家庄白麦收购价均为1860元/吨,邢台二等白麦面粉厂收购价均为1880元/吨;新陈小麦收购价格一致。
山东淄博陈麦面粉厂收购价1840-1850元/吨,新麦收购价为1840元/吨;山东德州陈麦白麦面粉厂收购价1880-1890元/吨,新麦面粉厂收购价1860-1870元/吨;价格已相差无几。
目前市场对新麦价格仍有小幅看涨预期,估计后期新陈小麦价格将会逐步趋于接轨。
三、新麦收购进展基本顺利,各地收购进度快慢不一
目前,产区新小麦收购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时间,收购工作基本保持顺利,但收购进度总体慢于上年。
据统计,截至到6月30日,200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已累计收购2167.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00万吨。
山东、江苏、河北比去年收购进度稍快,河南、湖北收购进度较去年下降。
主要原因,一个是农民惜售,持粮等价;二是芽麦的出现;三是粮库加大审查,对质量验收和收购资金控制较严。
从往年情况看,7月份正处于收购的高峰期。
但从今年的情况看,预计各主产省的收购进度会有快有慢。
河北、山东因为小麦品质较好,收购主体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收购积极性,不排除局部地区继续贴价收购;而河南、湖北等芽麦情况较为严重,市场收购行为谨慎,收购进度估计不会有太大改观。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出通知,同意将不完善粒20%以内的等内小麦列入最低收购价收购范围,做好受灾地区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工作。
有关市场业内人士预计,后期新麦收购将有望加快,但其整体收购进度将会相比2008年有所延缓。
四、目前市场多持看涨预期,但续涨空间已相对有限
就目前国内小麦市场来看,市场人士仍普遍持看涨预期,但多表示未来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也十分有限。
其原因:一是我国小麦已连续实现6年增产,基本面压力较大,市场供过于求的供需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二是国家收储和抛售政策,使得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在政府意愿范围之内,小麦价格波动空间有限。
三是夏收以来新小麦收购价格不断上涨,目前符合收购质量的新小麦价格大多已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水平,部分收储企业虽贴补部分收储费用进行收购,但限于市场风险,不可能贴进全部收储费用进行收购,收购行为趋于谨慎。
四是目前国内小麦价格已处相对高位,新陈小麦价格已基本趋于一致,加工企业收购新麦积极性较高,主要的原因是采购新麦的成本较低,如果后期新麦价格继续不断走高,加工企业的采购行为就可能发生转变。
五是目前农民售粮存有惜售心理,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不想售粮,而是对粮价有更高的心理期待。
随着后期农民惜售心理会逐渐缓解,市场的上市量将会增加,小麦价格难有很大上涨空间。
目前有关业市场人士甚至预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期新麦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回调。
五、市场供需层面持续偏空,美麦期货价格跌幅扩大
据私人分析机构Informa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09年美国所有小麦产量预计为21.34亿蒲式耳,比上年减少14.6%,但这一数据高于美国农业部六月份预测的20.16亿蒲式耳。
截止2009年6月25日的一周,美国小麦净销售量为241,900吨,比上周低了34%。
受市场基本面持续利空的影响,上周美国小麦期货价格继续下跌,而且跌幅扩大。
7月2日CBOT9月小麦合约收低6 1/2美分,报收每蒲式耳5.29美元,本周累计下跌34美分;KCBT9月合约收低9 1/4美分,报收每蒲式耳5.64 1/4美元,本周累计下挫35 3/4美分;MGE9月小麦合约收低11美分,报收每蒲式耳6.22 1/2美元,本周累计下跌44 3/4美分。
交易商表示,由于美国和全球年末库存充足,小麦期货的供应面继续偏空;CBOT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的疲软、美元的走强也给小麦期货市场带来了看跌情绪。
(张荣胜)后期东北地区稻米市场形势分析
一、第二季度东北稻米市场行情回顾
4月份,东北地区稻米价格在粮源紧张、国家政策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再次走高,也是年内出现的第三次上涨行情。
首先,由于东北产区市场流通稻源偏紧,农民手中基本无稻可售,水稻市场基本呈现有价无市局面;其次,随着“北粮南运”运输补贴政策截止期限日益临近,南方销区部分企业积极采购,加快备货速度,带动东北大米价格走高;三是国家托市粳稻每周15-20万吨的投放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部分企业购粮心情迫切,盲目追高,使得东北地区粳稻拍卖成交价格不断走高,成交率也近百分之百。
4月28日成交率高达99.95%,成交均价2167元/吨,较3月31日成交均价1927元/吨高出240元/吨,涨幅12.45%。
竞价拍卖成交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东北稻米价格上扬,并不断创新高,这也是4月份东北稻米价格出现上涨行情的最主要因素。
4月末,吉林省内大米出厂均价1.61(单位:元/斤,下同),较月初上涨0.04,涨幅2.55%。
全省大米市场零售均价达1.70,较月初上涨0.03,涨幅1.80%;龙江佳木斯大米出厂价由月初的1.47涨至月末的1.52,涨0.05,涨幅3.4%。
5月份,东北稻米价格承接上月涨势继续走强。
尽管东北地区2007年最低收购价粳稻竞拍投放量继续增加,由4月末的20万吨增加至5月末的40万吨,但竞价销售继续保持高度活跃态势,成交率仍高达到99%以上,成交均价创下2174元/吨的最高纪录,稻谷市场需求量较大而供给依然紧张。
5月末,吉林省内大米出厂均价已达1.68,较上月末涨0.07,涨幅4.35%。
全省大米市场零售均价达1.78,较上月末涨0.08,涨幅4.70%;龙江佳木斯大米出厂价1.58,较上月末涨0.06,涨幅3.95%。
6月份,随着08年临时存储粳稻持续投放,且数量逐渐增加,国家宏观调控效果终于显现,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东北粳稻竞拍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出现明显回落,东北部分地区水稻价格也出现回调。
稻米加工企业采购心态逐渐趋于理智,已涨至历史最高水平的东北大米价格自下旬开始出现小幅回落,并趋于稳定。
6月末,吉林省内大米出厂均价1.74,稳定。
全省大米市场零售均价1.81,较月中高点降0.01,降幅0.55%;龙江佳木斯大米出厂价1.53,较上月末跌0.05,跌幅3.16%。
二、影响二季度东北稻谷及大米市场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导国内稻米市场。
我国稻谷已连续五年丰收增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年度供求偏紧转向平衡略有盈余,国家储备稻谷明显增加,市场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进入4月份,在东北市场可供稻源紧张的情况下,长期面临“无米之炊”窘境的稻米加工企业把希望寄托在东北临储粳稻的竞拍上,因此,参拍企业热情持续不减,成交率不断提高,成交均价持续上涨。
考虑到稻谷市场强劲需求,国家连续多次增加稻谷竞拍投放数量,但此举几乎没有对成交价格构成压力。
5月5日,竞拍成交均价创下2174元/吨的新高。
如此之高的成交价显露出东北地区粮源紧张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拍卖价格高涨对稻谷现货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5月12日,粳稻拍卖市场投放数量增加到30.11万吨,虽然拍卖稻谷成交率高达99.99%,但成交均价却较上期略有下降,说明企业追涨心态有所谨慎。
随后,国家再度加大临时存储稻谷投放量至40万吨,成交均价出现回落,但拍卖成交价仍略高于起拍价,均在2080元/吨以上,稻谷市场继续保持坚挺走势。
截止6月30日,国家已连续15次拍卖东北地区最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