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课程标准总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诗歌的学习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部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但是,受年龄、阅历以及诗歌年代的影响,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积累很少。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瞭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把握诗意。
2.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诵读诗歌,感悟诗情,领会诗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教学难点:诵读诗歌,感悟诗情,领会诗人情怀。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①根据诗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②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针对目标2:
①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②选择诗中喜欢的词句反复品读,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针对目标3:
①找出诗歌中传情的词、句,反复诵读,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怀。
②反复诵读,积累诗句,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你能背出你学过的唐诗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
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五首诗也都是唐诗,而且它们还都是律诗。
现在就让我一起走入这五首唐
代律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怀之美。
2.关于律诗(PPT展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活动二:朗读,读出韵律之美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g g)徙(x i )倚驱犊(d u )萋萋(q i )燕(y m)然
候骑(j i )仍怜(li m)没(m6)马蹄
2.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先自己读,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展示。
交流点拨: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31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微。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小组展示合作成果,推举一人进行朗读,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共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活动三:再读,读出画面之美
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运用“增留调替删”的方法自行翻译诗句。
2.小组合作探究,将自己的疑问在组内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等待师生共研。
3.师生共研,将各组提出的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讨论,师生共同探究。
4.各小组整合答案,并派出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交流点拨: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
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来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一轮浑圆的落日高挂其上。
终于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活动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运用多种手段搜集这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写作背
第二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唐诗五首,并且了解了这五首诗的大意。
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诗进行深入的探究赏析。
在此之前,我需要同学们分组展示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
你们搜集的这些资料对
我们这节课至关重要。
1.由各组派代表展示搜集的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整合各小组的资料,形成自己的书面资料活动二:品读,
读出意境之美
1.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景诗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可从修辞、表现手法、关键词、画面等方面赏析)
示例:
我选择《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因为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所选的这些写景的句子有没有传递出诗人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这两句诗描绘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感。
明确:这五首诗都运用了融情入景的手法,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传情,将景与情巧妙的融为一体。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者区别。
(ppt展示)
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4.请同学们将自己所选的诗句反复品读,组内展示,深入体会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
活动三:诵读,读出情感之美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抓住诗中关键词,感悟诗歌的情感。
(1)学生自行感悟,抓关键词,形成书面答案。
(2)小组合作探究,将小组各成员的感悟在组内交流,互相借鉴,扬长避短。
(3)由小组长整合小组感悟,形成书面形式,并进行展示。
(4)由其他小组对其展示进行评价、补充。
明确:
《野望》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 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诗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之情。
活动四:背读,丰富积累
请同学们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组内展示。
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语气与情感。
活动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五首诗皆是融情入景的典范,请同学寻找并品读运用这种手法的其它诗歌,丰富自己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