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
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但在消化道的软组织肉瘤中,其发病率位列第一。
其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和小肠多发,结直肠次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制定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GIST临床诊治水平。
2020年9月21日,在第二十三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0年CSCO学术年会胃肠间质瘤专场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叶颖江教授,代表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最新发布的《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要点更新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图1: 中国胃肠间质瘤共识到指南发布历程
共识与指南的区别
叶颖江教授首先介绍了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并解释了为何在发布《专家共识》后还需总结发布《临床指南》。
临床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集合。
主要编写小组包括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制定小组、外部评审小组。
指南对疾病的证据质量进行分级,并形成推荐等级,进而全文报告,突出指南推荐意见和总结,参与人员利益声明。
专家共识是强调专家经验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专家经验主要来源于多学科专家代表组成的团队,针对具体临床问题的诊疗方案进行共识的结果。
成员构成无要求,证据利用也无要求,无证据等级及评价,可能有偏倚。
图2: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证据类别与推荐等级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特点,叶颖江教授着重强调了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的特点。
新指南利用表格和注释相结合的方式,使
得整本指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同时,还对最新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推荐,纳入瑞普替尼和阿泊替尼治疗的最新临床证据;需要注意的是,新指南在专门的章节对小GIST进行了描述,首次发布了小GIST专家共识。
叶颖江教授表示,新指南中来自中国的研究数目较过往显著增多。
GIST病理诊断的更新
在基因驱动治疗的时代,GIST是实体肿瘤靶向治疗最为成功的肿瘤类型。
因此,面对有条件的患者,应建议其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叶颖江教授说道,术中肿瘤破裂是高度复发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新指南也确定了病理性破裂的定义,将以下6种情况归属于肿瘤破裂:(1)肿瘤破损,肿瘤组织溢出;(2)血性腹水;(3)肿瘤合并穿孔;(4)侵润周围组织;(5)分块切除;(6)切取活检。
而以下4种情况不属于肿瘤破裂:(1)肿瘤部位黏膜缺损、胃肠腔内破溃出血;(2)镜下肿瘤组织侵犯浆膜;(3)未发生并发症的经浆膜面空心针或细针穿刺活检;(4)镜下切缘阳性者。
图3: 术中肿瘤破裂是高度复发风险的重要指标
GIST影像诊断的更新
新指南在诊断随访选择中,首选增强CT扫描,并认为功能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尚需临床证据。
而药物治疗疗效评价,首选Choi标准。
叶颖江教授遗憾的表示:“虽然功能影像学检查,在评价药物治疗后的疗效中存在一定的价值,但目前仅限于临床研究阶段,还未用在常规的指南诊断推荐中。
”
图4: 影像学检查在药物疗效诊断中的价值
GIST外科治疗的更新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局限性或潜在可切除GIST的唯一治愈方法。
在新指南中,GIST手术治疗基本原则包括(Ⅰ级推荐):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组织学阴性,不推荐常规淋巴结清扫,术中避免肿瘤破裂和注意保护肿瘤假性包膜完整。
图5: 外科治疗证据等级推荐
过去医学界一直对GIST的R1切除术后,患者是否需要二次手术存在一定的争议。
而在新指南中,明确指出R1切除患者无需再次手术,叶颖江教授解释道,这可能是由于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导致的。
2019年发布的一项临床研究,对10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原发性GIST(PRIM)或转移性造GIST(MET)R0切除或R1切除对远期预后无差异。
图6: 2019年公布的1000例GIST患者术后预后研究
小GIST的外科治疗原则
今年更新的新指南首次将小GIST独列成章,这是由于小GIST (<50px)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行为。
目前临床上小GIST检出率增多,约30%老年人携带微小GIST(micro GIST),绝大多数发生于胃;micro GIST有恶性潜能,但仅有<0.1%可能发展为恶性,KIT/PDGFRA突变是部分GIST发生的早期原因,因此,治疗需注意个体化差异。
对于原发部位是胃且存在不良因素患者,Ⅰ级推荐表现为不良生物学行为的小GIST进行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Ⅱ级推荐胃小弯侧、胃后壁、胃食管结合等部位GIST,腹腔镜或内镜切除(在有经验的腹腔镜中心)(2B类证据)。
对于原发部位是胃且无不良因素的小GIST 患者,Ⅰ级推荐定期随诊观察(2A类证据),Ⅱ级推荐对于内镜随诊困难,可考虑开放手术,对于适宜腹腔镜切除部位患者可考虑腹腔镜切除(2A类证据);对于原发部位非胃的GIST患者,Ⅰ级推荐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类证据)。
图7: 小GIST外科治疗相关临床研究
最后,叶颖江教授强调道,非胃来源的小GIST恶性潜能大,建议手术治疗。
GIST药物治疗的更新
对于高危患者,临床普遍认为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而新指南对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时长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
Ⅰ级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1A类证据),同时依据单臂Ⅱ期研究PERSIST-5的结果,在Ⅲ级推荐中也写入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年,证据级别不高,为3类证据。
而且在脚注中注明:肿瘤破裂者应延长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至于延长多久,尚缺乏相关证据支持。
中危患者按是否胃来源进行区分,胃来源的患者Ⅱ级推荐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2A类证据),非胃来源的患者Ⅰ级推荐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2A类证据)。
低危或极低危患者不推荐辅助治疗。
最后,叶颖江教授强调道:“阿泊替尼(NABIGATOR)和瑞派替尼(INVICTUS)是两个不得不提的创新性的药物。
”阿泊替尼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Ⅰ型KIT和PDGFRA 活化环突变体抑制剂,其对KIT D816V和对伊马替尼治疗原发耐药PDGFRA外显子18D 842V 激酶活性的抑制能力远高于Ⅱ型抑制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
叶颖江教授引用了另一位专家的发言结束了本次汇报,他说道:“CSCO指南不同于卫健委主持的规范,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目前,
GIST的后线治疗和罕见类型治疗获得了明显的进展,研发成功了精准治疗新药。
2020年初,FDA批准了Avapritinib用于治疗携带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患者,同时,基于精确TKI活性位点的新药Ripretinib已经问世,能够广谱、强效抑制c-KIT和DGFR的不同突变形式,包括继发性耐药突变和难治性原发突变,在其三期临床试验(INVICTUS)研究,达到了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
鉴于此,早前FDA已经授予Ripretinib 以‘突破性疗法(BTD)’,用于已接受过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治疗发生耐药进展的晚期GIST患者;而现在,FDA 正式受理了Ripretinib的新药上市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