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言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东邻四川省,北依甘肃省,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2′之间,东西长约1200km,南北宽约800km,面积约72万km2。
全省人口为500多万,共有34个民族聚居,其中以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为主。
可谓地广人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连同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全省最高峰布喀达坂峰,位于西部青新边界,海拔6860m;最低点位于东部甘青交界湟水河谷,海拔1650m。
省内地势高亢,北部为阿尔金—祁连高山山原区,中部为柴达木—黄湟中海拔盆地区,南部为青南高原区。
祁连山位于青海省北部,部分跨入甘肃省境,由走廊南山,托勒山,大坂山等一系列次一级山系组成。
西段地势高峻,一般海拔4000m以上,5000m的高峰比比皆是。
较大水系有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疏勒河、布哈河、巴音河等六条水系均源于祁连山,除布哈河、巴音河属内陆水系外,其余皆为外泄水系;此外尚有青海湖、哈拉湖等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面积约4573km2。
东昆仑山跨越省境中部,西延入新疆与西昆仑山相接,东延至都兰县以东与秦岭连接进入甘肃省境,由祁漫塔格山、布尔汉布达山等次一级山脉组成,海拔最高6860m,大部分海拔都在4000m 左右。
除最大的外泄水系黄河之外,较大水系尚有那陵格勒河、巴音河等。
柴达木盆地是位于祁连山与东昆仑山之间的大型沉降盆地,盆地内盐湖星罗棋布,主要有依克柴达木湖、茶卡盐湖、尕斯库勒湖、达布逊湖、德宗马海湖等,是广阔的柴达木湖泊退缩的产物。
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两大山系位居青海南部,是“青南高原区”的主体部人之一,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
全区地势极高,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6000m以上,为典型的高寒山区。
青南高原北带为巴颜喀拉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可可西里山次一级山系,阿尼玛卿山主峰玛积雪山6282m;南带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6621m,以其雄伟挺拔、冰川倒悬称著于世。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坡,流经扎陵湖、鄂陵湖向东直泻青川边界湾曲东流;长江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即沱沱河源,汇聚楚玛尔河、当曲后称通天河,东流进入四川;澜沧江源于唐古拉山东段北坡,由子曲、吉曲汇聚后南下入川。
江河源头除上述三大水系外,尚发育众多湖泊,东部黄河源区有扎陵湖、鄂陵湖、尕拉拉错和长江源区的日久错、雅兴错、常木错等……一系列淡水湖,与外流水系相通,而在长江、黄河分水岭以西则发育一系大小不等的内陆湖泊。
可可西里湖、库赛湖、西金乌兰湖……约20多个,形成湖群,绝大多数为咸水湖。
青海省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四季不分明、低温多变、干燥多风、蒸发量大、高寒缺氧、日照长、幅射强为其特点。
全省平均气温5.6—8.6℃,海拔2500m以下的黄河、湟水谷地平均气温3—9℃。
东昆仑山及青南高原4000m以上的地区为冷区,年平均气温在-2℃。
本省由于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降雨量17.6—764mm,属高原荒漠干旱型。
青海省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90%的地区属半牧半农或纯牧区,畜种以绵羊、牦牛为主;农业以小麦、蚕豆、油菜、青稞、马铃薯为主。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由省府西宁市至各洲、地市、县都有公路相通;铁路有青藏线,格尔木市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段在2006年7月通车,航运由西宁到北京、上海、西安、乌鲁木齐、成都、拉萨、格尔木、海口、武汉、昆明等都有直通航班。
一、项目来源及目的任务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进展,掀起大陆动力学的新浪潮,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
成为研究和揭示大陆动力学之“金钥匙”,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世人的关注。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审时度势,针对近年来许多科研及生产单位在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深化认识,为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于2003年7月下达并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编制青海省第一代以岩石地层单位为系统的地区性地质图及青海省大地(板块)构造图和相应的说明书。
其地质图主要目的是解决《青海省岩石地层》只有文字没有附图,沉积作用与岩浆作用等不相匹配,使用不便等缺憾,完善青海省岩石地层系统,更新综合性地质成果,提高岩石地层的应用价值,为青海地勘事业的复兴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成果。
工作周期2003年7月—2005年8月。
二、编图原则及指导思想
为能更好的为地球科学服务,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所用,本次编图着重反映各自然地质实体的物质组成和地质现象,并概略划出基本地质块体,反映各地壳块体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内部构造。
就百万分之一地质图能容纳的内容确定如下编图原则:全面客观的反映现有研究程度,充分研究运用近年来地质新成果,并结合邻省(区)资料,即要体现本省宏观特点,又要尽详反映细部内容。
编图指导思想总的是以现代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跟踪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思想为指导,采用综合式为主的成果编制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近年来新成果,编研结合,突出重点。
岩石地层单位建立,以地层多重划分理论为基础的基本准则;岩浆岩重点研究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并紧密结合本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进行断裂系统研究。
总之,各方面资料反映以翔实,内容新颖,信息量丰富,反映出新一代地质图的特色。
三、有关问题及说明
1.地质图
地质图编制完全遵照局下达任务书及编图项目设计书要求进行,地层系统采用“岩石地层系统”;侵入岩采用“构造岩浆旋回”;对断裂系统按深断裂(岩石圈断裂)、区域性大断裂(地壳断裂)、一般性断裂三个级别划分;除此以外尚反映与地层、构造、岩浆岩有关的地质信息,如火山机构、同位素年龄、蛇绿岩等……;地理底图采用青海省民政厅和测绘局2002年采用北京座标系和兰伯特等割角园锥投影编制的《青海省行政区划图》,本次作了专业用图修改。
2.地层划分
参照“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年修订版进行,变动情况如下:
①新元古代划分改为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
②古生代二叠纪采用三分:早、中、晚二叠世;
③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改为:古近纪、新近纪;
3.地层分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部,亚洲大陆南部,跨越西域坂块和华南坂块,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空间上以活动性与稳定性条块构造相间的格局,呈北西向展布,为一多旋回构造的活动区,在每个地质发展历史阶段都有其沉积史存在。
太古宙仅见变质表壳岩组合,说明陆核发展阶段的存在;元古代是一长期的陆块发展阶段,具活动—稳定双层层系特点;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期的侏罗纪以后,进入陆内发展阶段。
上述各个时期差异明显,由于多旋回的强烈造山运动,使地层体发生变质、变形、变位,形成了复杂的分布格局,总的来说从太古宙—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发育,地层序列比较完整,具有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包括沉积矿产)和不同时代的海相、陆相火山岩系以及比较丰富的生物群。
基于以上,按照地层空间展布特点与构造属性将全省划分为三个地层区,16个地层分区。
地层
区相当一级(Ⅰ)构造单元,分区相当二级(Ⅰ1)或三级(Ⅰ1
)构造单元。
—1
(1)秦祁昆地层区:该地层区横跨青海省北部,南以东昆南断裂为界,西、北、东分别延入新疆、甘肃、四川省境内,包括祁连山、东昆仑山、西秦岭,占青海省面积约50%,含10个地层分区,元古代地层构成基底,早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为主体,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复合型造山带地层分布区。
(2)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该地层区跨越青海南部,北以东昆南断裂为界,与西域地层区毗邻,南以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断裂为界,南、西、东分别延入西藏、新疆、四川省境内,包括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含5个地层分区,中元古代地层构成基底,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素有中国“地质百幕大”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处于北部,羌塘盆地(东北部)处于南部,侵入岩不发育,主体是华力西—印支造山带;中生代卷入陆内造山及南部海域的北部陆缘影响区。
(3)羌南—保山地层区:该地层区在省内涉及范围极小,处于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南部,北以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断裂为界与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毗邻,西、南、东延入西藏,含1个地层分区,由中元古代宁多组和石炭纪地层组成,属于藏滇地层区的组成部分(图1-1)。
4.岩石地层单位的几个名词
参照魏家庸等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和房立民等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组:组是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基本单位,是描述研究区域岩石地层序列的组成,由一种或一种岩石为主或间夹某种岩石的组合或者互层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群:群是比较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两种类型:
A类:纵向上由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组并合成群,该群图面上只表示组名,群名只在图例和说明书中列述。
B类:无组的群,在延伸范围的边缘地区难以划分其中的组,或者研究欠深入,暂未分组的群,该群图面上示群名,如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 T。
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指构造变形复杂,变质程度高(包括正变质和副变质的岩石),原生结构已基本消失,无法恢复其原岩和地层柱(地层序)的岩性无序的地层单位。
变质表壳岩组合:指呈规模不等的包体散布于变质侵入体中的变质表壳岩,将其表示在图上,为非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由该单位所处的地理名称和该单位自身名称两部分组成,如早奥陶纪阴沟组O1y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指不进行地方性命名岩石地层单位。
5.侵入岩
侵入岩采用构造岩浆旋回划分方法,图面表示形式采用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如加里东旋回早、中、晚期花岗岩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表示为γ∈、γO、γS(前者示岩性,后者示时代)。
6.对“青海岩石地层”修订的原则
(1)原则是基本保持“青海岩石地层”基本内容不变。
(2)对个别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欠准确、欠合理、并组为群欠妥者,从实际出发给予修订。
(3)空缺的岩石地层单位,新发现的岩石地层单位,依据实际资料给予补充新建;对前人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部分)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未利用的和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以后新建的岩石地层单位,经资料分析给予恢复和利用。
(4)地层接触关系欠准确者重新厘定。
(5)属于同物异名的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建议停用。
7.岩石地层单位建立与归属的原则
构造属性、地区性、代表性、岩性组合的一致性、个别的还要考虑其特殊性。
8.生物地层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进行了详细叙述,本说明书不作列述。
9.对青海岩石地层填补、修订的情况
(1)新建岩石地层单位6个:变质表壳岩组合(Ar ms)、龙口门组(NhZ1)、鱼卡组(D y)、xd)、清水河组(T3q)、那底岗日组(J1nd)。
下大武组(T1
—2
(2)恢复、利用的岩石地层单位13个:宁多组(Pt2n)、碧口组(Pt2b)、赛什腾组(S s)、汉台山组(P3T1h)、昌马河组(T1—2c)、甘德组(T1—2gd)、隆务河组(T1—2l)、古浪堤组(T1—2g)、苟鲁山克错组(T3gl)、咸水河组(N1x)、临夏组(N2l)、浩斗扎阔尔组(T1—2hd)、沙松乌拉组(∈1s)。
(3)建议停用的岩石地层单位11个:达肯大坂岩群、化隆岩群、白沙河岩组、万洞沟群、冰沟群、尕笛考组、日脑热组、华日组、北祁连蛇绿混杂岩、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通天河蛇绿混杂岩。
(4)除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列述层型剖面外,其它岩石地层单位层型剖面详见“青海省岩石地层”。
10.与《青海省岩石地层》衔接情况:本次编图原则上保持《青海省岩石地层》基本内容不变,在没有新资料前提下,保留、沿用其岩石地层单位。
四、青海省岩石地层划分建立的情况
青海省岩地层单位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总计173个,其中:
1.组级岩石地层单位156个(不列述),包括并组为群的高级地层单位18个:
湟源群、湟中群、托莱南山群、花石山群、全吉群、中吾农山群、布青山群、开心岭群、乌丽群、巴颜喀拉山群、巴音河群、郡子河群、结扎群、默勒群、雁石坪群、新民堡群、风火山群、贵德群。
2.无组的群8个
滩间山群、纳赤台群、西金乌兰群、万宝沟群、加麦弄群、巴塘群、杂多群、尕海群(后四个群划分了非正式地层单位岩性组)。
3.构造岩石地层单位2个
托赖岩群、金水口岩群。
4.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7个(1个表壳岩组合、6个岩性组)。
5.第四纪中更新世—全新世沉积按成因类型划分,不属岩石地层单位。
各地层区、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分布情况见表1-1
五、资料使用情况
资料使用截至2003年12月,部分资料可到2005年8月。
1.内部资料
(1)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共104幅(报告及图件),主要承担单位,青海省第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其前期称区域地质测量队),省界邻接的部分图幅由甘肃省、四川省区域地质测量队(调查队)完成,调查时间1964-1994年。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117幅,承担单位,青海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局属各综合地质队(第二、三、五、六、七、八、九地质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调查时间1976-2003年。
(3)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14幅,这些成果大部分为未出版的中间性资料,承担单位,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武汉地质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调查时间2001-2005年8月。
以上这些资料为本次编图研究的基础资料,具体图幅不作列述。
2.公开发表的资料,见主要参考文献
六、致谢
该项目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省国土资源厅扬永征副厅长、省科委高延林副厅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伯川副局长、杨生德总工程师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李廷栋院士、任纪舜院士、潘桂棠研究员、冯益民研究员、张二朋研究员、任家琪、章午生、张以茀等教授级高工,以及相邻兄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悉心指导,并提出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图件制作、书稿打印,孟红、杨燕、曹生秀、车莉等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项目组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第二章地层
一、太古宙(未分)地层
太古宙地层目前在我省尚未发现成系统的地层实体,仅在秦祁昆地层区以变质的表壳岩呈包体散布于变质侵入体中,由于不具区域划分对比意义,图上以非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表示(Ar ms),出露两个地区。
1.白日其利地区变质表壳岩组合
见于柴达木南缘分区的白日其利上游,以大小不等的包体赋存于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体(SiAr)中,该岩体又包裹于印支期英云闪长岩体中。
岩性组合:深灰色细粒麻粒岩、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
原岩恢复为一套基性火山岩与含钙质碎屑岩组合,岩石已强烈混合岩化,是在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后,又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使先期构造运动记录被破坏。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格尔木市1∶5万尕牙合幅,1998,获麻粒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值3280±13Ma,模式年龄分别为2155Ma,3275Ma,3276Ma和3273Ma。
另外尚见古元古代辉长岩(U-Pb同位素年代2468±46Ma)侵入于表壳岩组合中。
2.察汗河地区变质表壳岩组合
位于柴北缘小区,乌兰县东北察汗河西侧,以大小不等的包体赋存于中元古代深成变质侵入体(γοPt2)中,北西—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不足1km2。
岩性组合: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二辉麻粒岩、灰色阳起石榴片麻岩、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石英片岩、浅粒岩。
恢复原岩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夹粘土岩、砂岩组合,认为原岩在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后,又经历了不同期次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使地层出露不连续,多呈透镜状捕虏体形态出现。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1∶5万察汗河等图幅,2001,在察汗河一带麻粒岩中取得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值3456Ma、3451Ma。
上述二者与古元古代地层未见直接接触关系,其表壳岩组合的同位素模式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信息为太古宙,其依据是可信的,这也反映了柴北缘、柴南缘都有太古宙古陆的存在。
从其表壳岩组合的岩石结构、构造、所处地质环境和同位素年龄的一致性等均说明本区可能存在有统一的古陆核。
相信,随着对古元古代地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解体出较多的太古宙地层的实体。
二、古元古代地层
1.托赖岩群(Pt1T)
属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指出露于北祁连山地区的高级变质岩系。
原始定义为托赖群,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62)创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以其层状岩性无序的特征,修订为托赖岩群。
主要分布于托赖山西段、东段以及化隆一带(化隆岩群属同物异名停用),以祁连县托赖牧场一带出露较好。
(1)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矽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奥长片麻岩、钾长角闪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石英岩及透闪石大理岩夹安山岩,厚2400余米(供参考)。
宏观岩性组合特征与金水口岩群具有相似之处,岩性组合中镁质碳酸盐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是区域对比的典型岩性,与上覆中元代地层关系为断层接触。
托赖岩群从总体面貌看,构造变形复杂、韧性变形发育,具有多期多次变质变形特征。
(2)托赖岩群时代依据
①青海省地质调查院1∶5万青石咀等幅,2001,在青石咀西片麻岩中获U—Pb等时年龄1662±52Ma,在上门应槽沟脑片麻岩中获全岩Sm—Nd等时年龄2002Ma,在查库尔达斜长角闪岩中获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88Ma。
②青海地质调查院,1∶5万多隆小学等幅,1999,在阳山铁迈片麻岩中获一组Sm—Nd等时年龄2066Ma,1945Ma,1956Ma。
③青海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5万罗汗堂等幅,1986,在化隆坎布拉林场岁则山片麻岩中获全岩Rb—Sr年龄1422.7±29Ma、1398.83±314Ma。
1945—2288Ma的年龄值应为变质岩系的成岩年龄,年龄在1662Ma以下者可能反映了后期叠加变质作用的年龄。
基于此结合该套地层变质面貌和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归属古元古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2.金水口岩群(Pt1J)
属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秦祁昆地层区的柴北缘、柴南缘地区,底界关系不清。
金水口岩群由金水口组演变而来,青海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诺木洪幅,1971,创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根据调查命名沿革,修订为金水口岩群。
金水口岩群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包含了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组和中元古代长城纪小庙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本次编图修订如下:
①以金水口岩群替代白沙河岩组代表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局限于古元古代,同时停用白沙河岩组。
②将小庙组从从金水口岩群中解体独立存在。
修订的理由如下:
①金水口地理名比白沙河响亮所以用金水口替代白沙河。
②白沙河岩组与小庙组变质程度迥异,前者岩性无序,后者岩性有序,二者属不同性质的岩石地层单位。
③白沙河岩组与小庙组间存在着区域性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亦为众多地质工作者公认。
基于此将其修订,以金水口岩群代表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地层,同时停用该区的同物异名“达肯大坂岩群”见表2-1。
(1)岩性组合:灰色条痕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菫青石矽线石斜长片麻岩夹白云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二辉麻粒岩、黑云变粒岩。
厚度2700余米(仅供参考)。
岩性区域上变化不大,局部地区大理岩比例增高。
金水口岩群处于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的环境,地层已枝解离散,岩石经多次构造作用和强烈改造,使原来沉积叠覆关系遭受破坏,岩石地层单位界面发生了面理置换和构造变形,成为岩性无序和构造岩片叠加,已难以厘定其岩石地层的面貌。
(2)金水口岩群的特点
①王云山等(1987)总结,金水口岩群是一套变质程度高的变质岩系,具有由高绿片岩相—麻粒岩相递增变质特点,变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②岩石普遍具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但混合岩化强弱各地不尽相同,反映了在区域变质背景上热变质作用叠加的客观现象。
③变质原岩恢复为泥砂质、泥钙质夹中基性火山岩,类似海相活动环境下形成的类复理石岩系。
④断裂构造发育,多期岩浆侵入,地层肢离、构造岩片叠加,地层岩性无序。
⑤含镁质碳酸盐岩占一定比例。
(3)金水口岩群时代依据
①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20万塔鹤托坂幅,1992,取斜长角闪岩作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值1922±33Ma,片麻岩作锆石U—Pb测定年龄值1850Ma。
②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5万赛什塘牧场幅,1993,对侵入该套地层的基性岩墙进行研究,获得Sm—Nd同位素年龄值2313±10Ma。
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1)1∶5万茶汗河等幅,2001,区调时获得条痕状黑云斜长片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值2539±400Ma。
④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郝太平(1992)在格尔木南和都兰县清水泉该套地层斜长角闪岩中分别获得Sm—Nd同位素年龄值1920Ma、2213Ma。
⑤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都兰县沙柳河1∶5万野马滩幅,1999,获黑云斜长片麻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2489±63Ma,斜长角闪岩获Sm—Nd同位素年龄值2355±7Ma。
从以上金水口岩群分布的各地段、各地区、不同岩性,以不同的方法测定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大部分在1800—2500Ma范围,基本代表了金水口岩群的沉积年龄,部分同位素年龄值在1500—1800Ma,可能反映了金水口岩群较晚时期的变质年龄。
基于此,结合金水口岩群改造程度,岩石面貌,所处地质构造环境和被长城纪,蓟县纪等地层盖覆关系,将其归属古元古代是可信的。
鉴于区内太古宙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存在和金水口岩群研究程度有限,故不排除金水口岩群含太古宙地层的可能。
3.湟源群(Pt1H)
指分布于中祁连东部的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青海省综合地质大队(1964)创名,《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沿用,并赋予岩石地层单位含意,底界不明,顶界与湟中群磨石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划分为刘家台组和东岔沟组。
(1)刘家台组(Pt1l):以湟源县刘家台地区分布最广。
岩性组合:灰色、灰黑色含碳质云母石英片岩夹绿泥石英片岩、石英岩、厚度大于1191m。
宝库河上游夹白云质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及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2)东岔沟组(Pt1d):广泛出露于湟源娘娘山、宝库河、乐都北山。
岩性组合:灰色、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角闪岩、千枚岩、硅质千枚岩,偶夹大理岩,局部还见角闪斜长片麻岩,厚约2372—3540m。
该岩组由南向北,由高绿片岩相变为低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
湟源群区域上层位稳定,岩性变化不大,总厚度大于4000m,无直接时代依据,全岩Rb—Sr 等时线年龄1249Ma,1414Ma,应为变质年龄。
青海省地研所在湟源县东南响河侵入于东岔沟组的片麻状钾长花岗岩体中(ξγPt1)取锆石做U—Pb同位素年龄值2496Ma,所以将湟源群的地质时代归古元古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湟源群无时代依据,从其宏观岩石面貌特征看变质程度与金水口岩群,与托赖岩群比较要浅得多,其时代归属是否有问题,有待研究。
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及修订情况见表2-1。
三、中元古代地层
(一)长城纪—蓟县纪地层
1.长城纪—蓟县纪托莱南山群
甘肃省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创名,指分布于托莱南山地区的长城纪地层,底界不明,顶界与青白口纪其它大坂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进一步分下部南白水河组,上部花儿地组,《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认为岩组划分符合岩石地层单位含意,予以沿用,时代厘定为长城纪—蓟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