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会与明代莆田八老会成员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耆老会与明代莆田八老会成员简介
耆老会是中国古代以致仕官员为主要成员组成的老年会社,又叫真率会、尊老会,或根据成员人数称五老会、七老会、八老会、九老会等,又有成员年龄相同的,称同甲会。
见诸记载的最早的耆老会是唐代白居易组织的九老会,为唐代仅见。
宋代耆老会则明显增多,并分布于广大区域,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统计出宋代耆老会13个。
耆老会本身是一种怡老性质的团体,故会社规约多标榜真率,以高其趣。
但由于其成员均为德高望重的耆宿,或为致仕官员,或为地方领袖,故往往成为地方士大夫交往群体的核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精英群体,它们客观上起到的是士绅身分优势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官本位社会价值体系的强化,并往往对地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另外,随着耆老会的发展,一些在职官员和闲职官员为风气所及也开始组建耆老会,他们固有的政治身分为耆老会加入了新的元素,有时会对当时的政治气候造成较为重要的影响。
江南地区耆老会的发展,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早在明正统年间,杭州的耆老诗会已趋兴盛。
尽管致仕官员的比重越来越大,诗会主旨却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怡老优游阶段。
但诗会至多表示一下感恩朝廷之心。
表面上看,京城雅集的风尚已盛行地方,但中央文学的内在精髓却未能融入地域文学活动之中。
明嘉靖年间是耆老会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
嘉靖六年(1527)成立的莆田逸老会在当时名气很大,诗会由前兵部侍郎郑岳首倡,远慕北宋耆英会敌事,近援元末壶山文会之例,合右副都御史林茂达、四川按察副使吴希由、贵州按察副使林有年、广东道监察御史林季琼、潮阳知县宋元翰、处士林家绩共七人,举会赋诗于梅峰别业,以登临酬唱为娱。
“尤喜奖掖后进,士夫家食者,劝其著书,为不朽事业,闻者有所激励。
”郑岳撰《逸老会图记》,特意强调诗会的教化作用:“夫老成典刑,风教之助也,然则今日岂徒
宴游为邪?”至嘉靖十一年(1532),兵部侍郎林富、大理寺丞李廷梧亦预会,得九人,时称“莆田九老会”。
隆庆三年(1569),莆田士大夫复举逸老会,与会致仕官员有南京工部尚书康太和、南京刑部尚书林云同、云南知府郑弼、潮州知府陈叙、衡州知府林允宗、广东布政司参议雍澜、南京户部主事柯维骐、长芦盐运使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特别是康太和,在翰苑任职二十年,颇有文望,与关中王维桢齐名,人称“康、王”。
他是嘉靖后期莆田士人在京城政界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地方上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起着一个文风标向和引导的作用。
雍澜(1492-?)字斯道,号见川。
莆田城关大度街(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人。
曾祖雍志征,祖雍贵玉,父雍汝和,母陈氏,兄雍鸿、鲸,弟鲲、鲤,娶陈氏。
弘治五年(1492)九月二十二日生,行五。
嘉靖七年(1528)福建乡试刘汝楠榜第4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08名,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钦榜二甲第68名进士。
观户部政,授户部主事,榷税临清,不以羡余入私橐,升户部员外郎。
嘉靖十七年二月(1538)升广东按察司佥事,兴学助教,十八年(1539)檄饶平知县招抚海寇,并亲到信宁都黄芒等村置社学、立保约,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
任间曾游五华县(今属广东)狮雄古塔,作诗:“塔岗浮高俯入湾,流霞沉碧撼三澜。
泛槎何处寻仙子,消息盈虚指顾问”。
隆庆三年(1569),与另七位年逾七十的士大夫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以吟咏为娱。
林汝永(约1494-约1573)字君修,号南松。
城关右厢人。
祖父林洪元。
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举人。
授南乐县(今属河南)教谕。
嘉靖七年(1579)典试浙江,以学行擢国子监博士,侍经筵,赐品服。
改南京户部主事,榷税淮关,清介自持,漕运御史周金每称其:“林闸汝永有守”。
历郎中,出知思恩府(今属广西),值瑶僮乱,汝永设计擒之。
总制张经,御史陈宗夔上其事、赐白金三十两。
以母丧归,服除补黎平府(今属贵州),嘉靖三十四年(1555)迁长芦盐运使,奏减拖欠盐课十余万两,灶人德之。
致仕归,隆庆三
年(1569)在乡与士大夫结“八老会”,赋诗为娱,杜门屏迹,卒年80岁。
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康大和(1498-1577)字原中,一字顺卿。
莆田县崇福里前康(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人。
曾祖康逊安,祖父康良义,父康长源,母崔氏,弟康大充,娶崔氏,子康一韩、康一俊。
明代书法家、史学家。
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初七日生,行一。
少年丧父,家清贫,笃志好学,质实敦厚,不事表举。
嘉靖十三年(1534)福建乡试杨子充榜第69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2名,嘉靖十四年(1535)韩应龙榜二甲第9名进士。
四月授翰林院庶吉士。
嘉靖十六年正月升翰林院编修,为林俊所器重,在馆时,与闽县林廷机同时,喜其为人,曾书“学林”二字于壁上,以志慕焉,常云:“廷机,吾所不及也”嘉靖十七年(1538)丁内艰,服阙,嘉靖二十年(1541),受任会试同考官。
嘉靖二十四年预修《大明会典》。
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以九年秩满升翰林院侍讲,八月,命主试顺天府时,录文多出其手,遂迁任右春坊右谕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命主会试、武试。
十月迁为翰林侍讲学士掌院事。
次年(1554)三月,升南京礼部右侍郎,时距出仕近20年,只因严嵩用事,摒迹权门。
适河洛寇发,都御史李某请建别城,士民集于泗州上阻拦,上命大和与林廷机往查验。
职守南京礼部8年,嘉靖四十年(1561)二月,迁南京工部尚书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致仕。
时值莆中倭乱,遂侨寓于嘉禾(今属湖南)。
隆庆元年(1567)始归莆,居城里花巷(今花门巷)。
隆庆三年(1569),与林云同、郑弼、陈叙、林允宗、雍澜、柯维骐、林汝永8人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万历三年(1575),纂修《兴化府志》成26卷。
万历五年(1577)卒,十二月赐祭葬如例,葬于今城厢区华亭镇云峰村,存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等。
入祀莆田乡贤祠。
其为嘉靖后期莆中士人在京城政界文坛的领军人物,与关中王维桢齐名,人称“康、王”。
曾为柯潜《竹岩集》作序。
著有《留省稿》20卷,《停云馆摘稿》12卷,《采城集》4卷,《编年集》14卷,《砺峰集》24卷。
《兰陔诗话》云:“砺峰在翰苑二十年,闭户
著书,屏迹权门,人讥其拙。
作《拙宦对》以述志。
其诗有‘白发多情催我老,青山无地是我家’,‘庭堆白骨人踪少,鬼哭荒村日色昏’,‘燕子不知旧垒破,呢喃犹向故园归’,皆悽婉可诵。
”
林云同(1500-1577)字汝雨,号退斋。
莆田县城关后埭(今荔城区英龙社区)人。
唐林苇后裔。
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第4名举人,嘉靖五年(1526)龚用卿榜二甲69名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
嘉靖七年(1528),以京官主试广西乡试。
已,榷税江西九江关。
作《誓江文》自励。
课税及时,舟至随发,郎夜分颠倒开关錀,及瓜当行。
岁计外,羡金千余缗檄寄府藏,不持锱铢。
旋擢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嘉靖十二年二月转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
敦德崇行,以古道训诸生,行部舆诸生讲论,多归于仁义中正。
时宰相张璁欲替其婿请补廪膳生员,坚决不准。
以艰归,服阕。
补河南按察司佥事,嘉靖十九年九月升广东按察司提学副使,功令一如浙中。
御史某欲以射圃为邑宦园林,云同曰:“必取射圃者,请先归学篆”。
继而,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时左使为建安李默,并负时名,浙称良觏。
当入觐,行李萧然,廷旌治行第一。
嘉靖二十四年四月迁湖广提刑司按察使,寻转浙江左布政使。
公正威严,精干勤敏。
其于民生国计,剂量擘画,咸中程度。
时浙江有玉金箔案,首犯已判死罪,有人贿宰相夏言,转请巡抚求脱。
云同正色:“官可免,此囚不可出。
”即令伏法,夏言恨之。
夏言罢官后。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适沅州、辰州有兵事,督府檄文取行粮数十万。
云同以楚地连年歉收,物力尽矣。
奏请朝廷贷输边岁例粟15万石,楚人感戴。
在楚的宗室、亲王,凡有骄恣不法的,云同都依法制裁,绝不宽免。
有其属县人李廷春贿严嵩之子严世蕃升为内台,云同疏摘其状。
严世蕃反诬,湖广巡捕白其真相,李亦自辩,坐回籍听勘。
勘竟,云同竟坐褫官,时嘉靖二十九年(1550)也。
因严嵩柄国,遂无心仕进,乃于小西湖侧构读书园,集诸生讲学,尝诵《孟子》“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之言,终身佩服不谖。
谕者以为自林贞肃后一人而已。
隆庆改元(1567),严嵩伏
法。
二月,起复任刑部左侍郎,十月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
任内,刊立会约,节浮费、禁苛礼,去奢就俭,风气为之一变。
时给事中石星陆凤仪以言事得罪,云同抗疏救之。
隆庆三年(1569)正月,升南京工部尚书,云同两疏请退,诏旨慰留。
同年与康太和、柯维骐等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万历二年(1574)六月起复南京刑部尚书,次年六月乞终养致仕。
隆庆四年(1570),江南水灾,奏免江南十县税额的一半。
同年七月,引疾乞休,许之。
万历五年(1577)五月初八日卒。
赠太子少保,予祭葬如例,谥“端简”,诏令在莆城北门建“宫保尚书”坊,彰其恩荣。
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林云同秉性孝友,律己谨严,极重气节,平居爱孔孟之道,不失尺寸。
读书时,尝题邸壁云:“宁饿死,不为不廉之夫;宁布衣,不为干进之士”。
莆人谓其“自林贞肃而后,完璞纯名,云同一再见云。
”为官之暇,勤于著述,著有《读书园诗集》等,《兰陔诗话》存其诗16首。
郑弼(1492-1584)字楷甫,号棠泉。
莆田城内后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
曾祖父郑麒,巡检;郑循初从侄孙;祖父郑干,训导;父郑恢;母叶氏;娶余氏;子郑东白、郑任、郑俶。
明代书法家。
弘治五年(1492)二月十七日生,行三。
正德十四(1519)福建乡试陈公升榜第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60名,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二甲第29名进士。
官工部郎中,出赈江南,全活甚众。
榷税芜湖,廉平有声。
出为广南府(今属云南)知府,释江洋株连之冤狱,平木邦宣抚之乱,著有劳绩。
年未四十,以亲老致仕。
隆庆三年(1569)与康大和、林云同等八人复举逸老会,时称“八仙”。
陈叙(1495-?)字邦礼,号淇塘。
莆田县东阳村(今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人。
曾祖陈孟严;祖父陈珩,训导;父陈文滨;弟陈云衢,进士;陈云程、云阶、收;子陈志,进士。
明代书法家。
弘治八年(1495)九月十二日生,行十六。
嘉靖四年(1525)福建乡试林东海榜第68名举人,礼部会试第260名。
嘉靖十七年(1538)茅瓒榜二甲第63名进士。
授兵部主事,历车驾郎,车驾主传檄,乘传者
率影响假借,叙严格之,一如法。
时翁万达(潮州人)为兵部尚书,服其有执,乃言于吏部乞叙为潮州郡守。
遂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潮州府(今属广东)知府。
在任三年,禁海航,宽朝会,以长者为政,不久解官归,后以子陈志封都御使。
隆庆三年(1569)莆田士大夫复举逸老会,与会致仕官员有南京工部尚书康太和、南京刑部尚书林云同、云南知府郑弼、衡州知府林允宗、广东布政司参议雍澜、南京户部主事柯维骐、长芦盐运使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卒年八十余。
林允宗(1497-1589)字希曾,号方渠。
莆田长丰村(今荔城区拱辰街道长丰村)人。
曾祖父林载胄,祖父林弘仁,父林敏仪,母黄氏,兄林允肃,弟林允基、允弼、云程,娶黄氏,继娶顾氏,子林民止、林民悦。
明代书法家。
弘治十年(1497)三月初四日生,行三。
嘉靖四年(1525)福建乡试林东海榜第89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45名,嘉靖八年(1529)罗洪先榜三甲第69名进士。
任乐清县知县,以德化民。
有同气相讦者,故不为理,第令其累日思过,卒致如初。
台使者檄游雁宕,以邑疲不能具供帐,力止之。
擢刑部主事,嘉靖十五年(1536)因戚畹建昌侯被劾,系诏狱,奉昭圣太后旨,稍为持平。
上怒,杖谪诸郎,谪太仓县(今属江苏苏州)县丞,寻转肇庆县(今属广东)。
久之,复以刑部郎中,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衡州府(今属湖北)知府,至则正风俗,清弊蠹。
民有坐斗杀者,狱成,察其寃,抗言释之。
征苗,调郡兵,故事以罢民尝贼,允宗部良家子三千人往,刍、粮、器械悉备,苗平,得全军归。
后因丁母忧离职,遂不复仕。
隆庆三年(1569),复举逸老会,与会康太和、林云同、郑弼、陈叙、林允宗、雍澜、柯维骐、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
万历十七年(1589)卒。
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遗迹有今长丰村其题字的“长丰桥”碑。
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号希斋。
莆田城关乌石尾(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山巷)人。
曾祖父柯浚,祖父柯瑄,父柯英,母蒋氏,兄柯维熊、维罴、维鱼,弟维蕃、维翰,娶顾氏。
明代书法
家、史学家。
弘治十年(1497)二月初二日生,行四。
幼而灵颖,希慕古哲,林贞肃、陈孝廉雅重之。
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乡试朱淛榜第24名举人,礼部会试第49名,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二甲第90名进士。
授南京户部主事,未赴,辄引疾归。
张孚敬用事,创新制,京朝官病满三年者,概罢免,维骐亦在罢中。
自是谢宾客,矢志读书著述。
久之,门人日进,四方士子纷纷从学,先后四百余人。
嘉靖年间创办“柯山学馆”,倡读书应“实志、实功、实用”,以诚贯始终;与生徒辩析心学,讲解儒学经传。
居家50多年,历经倭寇之乱,故庐焚毁,生活贫困,终不妄取。
部使者李元阳、巡抚谭纶等曾多次推荐,不复起。
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岑用宾、御史尹校又以“可备著述”上疏复荐,所司以其年高,但授承德郎致仕。
隆庆三年(1569)与康太和、林云同、郑弼等8人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万历二年(1574)卒,年78岁。
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柯维骐为明代有突出贡献的史学家,元代官修《宋史》,久被史学界所非议,其所著的《宋史新编》,汇《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而以宋为正统,叙宋亡迄于祥兴,为卫、益二王作《纪》,正亡国诸臣之名,褒扬忠义,贬抑奸邪,增补疏略,是书共200卷,含14本纪、40志、4表、142列传。
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为其作《后序》,赞其“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
史学界人士对维骐评价极高,称其“才兼述作,学绍程朱”。
另著有《经义答问》上、下篇;历20个寒暑,修成《宋史新编》200卷;还著有《续莆阳文献志》20卷、《艺余集》14卷、《杂著》6卷、《史记考要》10卷、《左右铭》、《讲义》以及《河汾传》等。
《续修四库全书》第308册录明嘉靖刊本《宋史新编》,第939册录明刊本《柯子答问》六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刊本《史记考要》十卷。
遗迹有位于梅峰街的修史堂,原为柯氏宗祠,然柯维骐在此20年,修成《宋史新编》200卷,故名“修史堂”,修史堂现存修史堂围墙、大门,保存明代结构,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史文苑传》载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