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裂_一_晚新生代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6期地 震 学 报V ol.26,N o.6 2004年11月 (601~608)ACT A SEIS M O LOGIC A SI NIC A N ov.,2004 文章编号:025323782(2004)0620601208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裂(一)
Ξ
晚新生代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解释
何光玉1) 杨树锋1) 陈汉林1) 肖安成1)
韩永科2) 李建立2) 刘 昱3) 高军良3)
1)中国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中国甘肃玉门735000玉门油田
3)中国河南南阳473132河南油田
摘要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的构造分析表明,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发育有许多晚第三纪2第四
纪的逆断层与走滑断层.其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与北祁连逆冲推覆作用有关的南倾逆断
层,其走向北西,主要分布于北祁连山东北缘及河西走廊西南部地区;二是与阿尔金断裂活
动有关的逆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分布于红柳峡、宽台山—合黎山地区.这些断层与新生代
始新世末期以来印2藏碰撞的远距离效应有关.它们于晚第三纪开始活动,主要活动于第四纪
时期,而且大多目前仍在活动,属于活动性断层,是河西走廊地区地震的潜发因素.此外,它
们还造成了地层的强烈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貌阶地和河流的水平错移.
关键词 逆断层 走滑断层 地震 河西走廊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阿拉善隆起区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之间,走向W NW—ESE,延伸一千余公里.本研究的范围位于宽台山—黑山—合黎山隆起与北祁连造山带北缘的西段之间,向东起于榆木山山前,向西止于阿尔金断裂,面积约22800km2.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沉积的地层主要为中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龙凤山群,下白垩统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下第三系始新统柳沟庄组、渐新统火烧沟组、白杨河组,上第三系中新统弓形山组和牛胳套组,上新统胳塘沟组和疏勒河组,第四系更新统玉门组、酒泉组和全新统风积层和冰水堆积层.
对于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活动断层及其与地震活动和地貌变形的关系,前人(时振梁等,1982;向宏发等,1988;向宏发,虢顺民,1990;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93;陈杰等,1998)已经作过许多的工作,这些研究对于掌握该区活动断层的特征,解释和预测地震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研究手段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野外露头考察、地貌调查,并结合重力与磁力资料开展的,因而对于断层深部的情
Ξ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6A)与中石油技术开发项目(Y2001JF)联合资助.
2003210210收到初稿,2004203226收到修改稿,2004205231决定采用.
况掌握得不够,需要加以深化.
地震剖面是石油部门精细研究地下构造(尤其是深部构造)的主要手段,笔者据此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在断层的构造变形与延伸展布、与地貌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先选取4条代表性的剖面来介绍新生代的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情况,对于中生代的反转正断层与逆断层的情况将另文介绍.1 与北祁连逆冲推覆作用有关的逆断层
与北祁连冲断推覆作用有关的逆断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祁连山北缘断裂,位于河西走廊南缘的北祁连冲断2单斜带,主要有北祁连1号断裂和北祁连2号断裂;二是冲断前锋隐伏断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北祁连冲断前锋带,主要有庙北断裂(图1)
.
图1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新生代断层分布简图
①~ λϖ分别表示:①北祁连1号断裂,②北祁连2号断裂,③庙北断裂,④阿尔金断裂,⑤红柳峡断层,
⑥宽台山断层,⑦合黎山断层,⑧嘉峪关断层,⑨文殊山断层,⑩榆木山断层, λϖ青西断层
1.1 北祁连1号断裂
北祁连1号断裂位于河西走廊的南缘与北祁连山北缘的接合处.它与青头山北缘出露的断层属于同一条断裂,为一沿石炭2二叠系的底部滑脱,并向南倾的逆断层(图2).断层走向北西,自西向东主要沿着北祁连山的北缘展布.除部分地段(如青头山)断距特别大,造成石炭2二叠系冲出地表外,大部分地段被沿北祁连2号断裂滑脱的推覆体所掩覆,或隐伏于志留纪花岗岩体(酒东金佛寺的南面)之下(图1).
北祁连1号断裂的形成时间较早,于晚第三纪时期已经形成.但断裂的活动时间较长,野外在紧靠走廊南缘的窟窿山的南坡可见第四纪玉门组砾岩反冲于白垩纪地层之上,二者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表明北祁连1号断裂在更新世时期仍然活动强烈,属于活动断层.
表1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层剖面构造缩短量一览表
断层名称
北祁连1号断裂北祁连2号断裂庙北断裂红柳峡断层合黎山断层构造缩短量/km >8>123 1.2~1.5>3>0.3 3杨树峰,陈汉林,肖安成,等.2002.酒泉盆地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中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123
~125,133~145.
206 地 震 学 报 26卷
北祁连1号断裂的推覆距离非常大,所造成的剖面构造缩短量至少在8km 之上(表1).
需要说明的是,前人所说的祁连北缘大断裂(时振梁等,1982;虢顺民等,1987;向宏发等,1988;陈志泰等,1993;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93)、祁连北缘深断裂(任纪瞬等,1980)和玉门断裂(闵伟等,2002)描述的是同一条断裂,它们与北祁连1号断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位于祁连山的北缘,不同之处是前者实际上忽视了北祁连1号断裂和北祁连2号断裂的差别,将这两条断裂作为一条断裂
.
图2 北祁连1,2号断裂地震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a )解释前;(b )解释后;○震中;●震源
1.2 北祁连2号断裂
北祁连2号断裂也位于河西走廊的南缘与北祁连山北缘的接合处,走向北西.平面上它与北祁连1号断裂相距很近,在许多地段几近重合(图1),因此前人将它与北祁连1号断裂误作为一条断裂.实际上,它也是一条晚第三纪时期形成、但沿志留系的底部滑脱的南倾逆断层(图2),因此它与北祁连1号断裂具有明显的不同.该断裂的断距较大,(所造成的剖面构造缩短量至少在12km 之上,表1),不仅造成志留系冲出地表,逆冲于石炭2二叠系之上,而且还使金佛寺的志留纪花岗岩体发生构造变形(野外于祁连乡剖面可见晚第三纪地层与花岗岩体所组成的背斜,背斜核部为花岗岩体),并逆冲于中新生代地层之上①.
此外,在祁连山北缘所见的许多近南北向的横断层除部分属实外,实际上大多数是北祁连1,2号断裂和位于其南侧,沿奥陶系底面滑脱的北祁连3号断裂,是这些断裂的上覆岩层被剥蚀掉后断裂面出露的结果,位于旱峡煤矿东南的西沟牧场侏罗、白垩系构造窗和位于青头山南面的土达坂白垩系构造窗①就是最好的例证.
1.3 庙北断裂
庙北断裂位于河西走廊的南部,北祁连山前冲断前锋带处,走向北西,西起红柳峡,自西向东经青草湾、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至青头山(图1),长30余千米.它由一系列向
3
06 6期 何光玉等: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裂(一)晚新生代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解释①杨树峰,陈汉林,肖安成,等.2002.酒泉盆地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中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123~125,133~145
南倾斜的隐伏逆断层所组成,这些断层的水平断距在1200~1500m 之间(表1).其断开层位主要为早白垩世中沟组与下沟组、渐新世白杨河组和部分上第三系(图3).
庙北断裂到达青头山后的延伸情况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再往东为早白垩世的嘉峪关志留纪隆起,估计断层终止于隆起的西侧,二者之间以早白垩世北北东向的同沉积正断层作为调节断层
.
图3 庙北断裂地震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a )解释前;(b )解释后
从背斜南北翼下第三系厚度基本相同,以及北翼上第三系的厚度远大于南翼来看(图3),庙北断裂最早在晚第三纪开始活动;而从背斜核部第三纪与第四纪地层卷入相同强度的褶皱变形来看,断层的主要活动期为第四纪时期.
2 与阿尔金断裂活动有关的断层
与阿尔金断裂活动有关的断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逆冲断层.这类断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特征,自西向东主要有红柳峡断层、宽台山断层、嘉峪关断层、文殊山断层和榆木山断层;二是走滑断层.这类断层以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的特征,主要有合黎山断层.
上述断层中的嘉峪关断层、文殊山断层和榆木山断层,前人都有过详细的描述(时振梁等,1982;向宏发,虢顺民,1990;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93;李有利等,1997),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着重介绍一下红柳峡断层、宽台山断层和合黎山断层.
2.1 红柳峡断层
红柳峡断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阿尔金断裂的东侧.由于它经过红柳峡故得此名.该断层倾向北西,其西端起于阿尔金断裂,东端止于宽台山断层,整体走向北东东,平面上呈一向北西凹入的弧形,长约18km (图1).
图4表明,阿尔金断裂在河西走廊段表现出很强的向南逆冲运动的特征,并造成了早白垩世的赤金堡组出露地表,显示阿尔金断裂在河西走廊段的走滑兼逆冲运动的特征.而红柳峡断层则为阿尔金断裂的派生断层,它也具有很强的逆冲运动特征:断面北倾,断层上盘的志留系向南逆冲于断层下盘的第四系之上(所造成的剖面构造缩短量在3km 以上,表1).此外,它还与自身派生的更次一级的反向倾逆断层一起,在断层上盘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向斜和一个大型的背斜.向斜主要由上第三系、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和下沟组等地层所
406 地 震 学 报 26卷
组成,而背斜则主要由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和下沟组所组成.在阿尔金断裂的北盘则只残留有少量的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可见,红柳峡断层是一条逆冲兼走滑活动的断层
.
图4 红柳峡断层与阿尔金断裂地震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a )解释前;(b )解释后
从断层造成志留系逆冲于第四系之上,并出露地表的特征来看,红柳峡断层在第四纪晚期仍有过强烈的活动,是一条活动性断层.
2.2 宽台山断层
宽台山断层也是阿尔金断裂的一条派生断层.它位于阿尔金断裂的东侧,红柳峡断层向东的终止点处.其向东切宽台山南缘而过,宽台山断层的名字由此而来.该断层断面北倾,断层走向北东东,长约20km.平面上,宽台山断层与红柳峡断层的形态很相似,也呈向西北凹入的弧形(图1).
宽台山断层的分布主要是根据地质图上地层的展布规律勾绘出来的.前已述及,在地震剖面上红柳峡断层主要造成早白垩世下沟组的出露,在地质图上这一特征则表现为出露的早白垩世下沟组与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呈一向西北凹入的弧形接触(图5),该弧形边界即为红柳峡断层
.
图5 河西走廊西段宽台山—黑山地质简图
仔细观察阿尔金断裂东侧、宽台山西侧出露的早白垩世赤金堡组的展布不难发现,该处赤金堡组的平面展布与前述下沟组的平面展布非常相似,整体上也是呈一扇形展布,扇
5
06 6期 何光玉等: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裂(一)晚新生代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解释
形的南部边界也呈向西北凹入的弧形,而且该弧形的西端终止于阿尔金断裂,东端与宽台山南缘的北倾逆断层即宽台山断层的位置一致.据此,可推断宽台山断层向西的延展情况,应该与该处出露的赤金堡组的南部边界一致.
从宽台山断层经过处赤金堡组与第四系(Q 3与Q 4)接触来看,该断层活动时间较新,因此也属于活动断层.
2.3 合黎山断层
合黎山断层位于阿尔金断裂东侧、宽台山北缘,宽台山断层向东的终止点处.自西向东经黑山北缘、金塔南山南缘向东延伸,到达合黎山南侧的黑河后分为两支:主支沿合黎山南缘继续向东延伸,旁支则向南东往高台方向延伸,长度在80km 以上,向东可能与龙首山断裂相接(图1).
在地震剖面上,合黎山断层表现出较强的逆冲特征.图6为过宽台山东面花2井的一条近南北向的地震剖面.由图6可知,合黎山断层的断面北倾,下第三系以下地层之间的断距较大,断层上、下盘上第三系的厚度差别很大.表明合黎山断层在晚第三纪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活动(所造成的剖面构造缩短量在0.3km 之上,表1).而上部第四系变形则表明,合黎山断层在第四纪仍有过强烈活动
.
图6 河西走廊西段H842113测线地震剖面(位置见图1)
(a )解释前;(b )解释后
不仅如此,合黎山断层还表现出强烈的走滑活动特征,这种走滑活动在地表有明显的反映.例如,在东段的宽台山地区,Q 1,N 2,N 1呈一东西向延伸的弧行展布,这一点与前述红柳峡断层和宽台山断层分别造成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的弧形展布相似.表明断层西段的走滑特征(图5).而北大河和黑河分别为断裂左旋位错2~3km.从断层的长度及造成河流错移的位移来看,合黎山断层应该是一条以走滑运动为主,逆冲活动为辅的压扭断层.
可见,合黎山断层与前人所说的北山断裂(任纪舜等,1980)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宽台山—黑河这一段的位置及活动特征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合黎山断层向西终止于阿尔金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的派生断层;向东到达黑河后主支沿合黎山南缘继续向东延伸,旁支则向南东往高台方向延伸.而北山断裂向西与阿尔金断裂相连,似乎二者属于同一条断层;向东受沿黑河展布的右行走滑断层的影响错断后,经高台向东继续延伸.
606 地 震 学 报 26卷
3 讨论
3.1 断层与地貌的关系
前述断层对地貌的改造作用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地貌面、河流阶地及河流错移等3个方面.
研究表明,本区发育有4级地貌夷平面,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其中,Ⅰ级地貌面由零星分布的中高山山峰顶面组成,海拔3600~4000m ,主要由志留系旱峡组的紫红色硬砂岩组成.Ⅱ级地貌面主要由切割破碎的山麓缓坡、宽谷及中低山峰顶面构成,海拔3200~3500m ,主要由中新生代地层组成;Ⅲ级地貌面主要由走廊南部的低山丘陵带组成,海拔2200~2900m ,主要由晚新生代地层组成;Ⅳ级地貌面即山前冲一洪积戈壁面,海拔1700~2200m (陈杰等,1998).对比断裂的活动特征不难发现,这4级地貌面分别是由前述北祁连1,2号断裂及庙北断裂的活动所形成的.
不仅如此,上述断裂还造成了大量河流阶地的形成.受断层影响,河西走廊西段各条主要河流在流经南缘北祁连山前地带时都强烈下切,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例如,石油河发育有7级阶地,北大河发育有12级阶地,洪水坝河发育有15级阶地,黑河发育有7级阶地等等(谭利华等,1998).这些阶地的发育与上述断层的新构造活动直接相关.
此外,断层还造成了河流在平面上的错移.如前所述,在合黎山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下,北大河在金塔南山段左旋错移达2km ,黑河在合黎山附近及其南缘多次发生左旋错移,并且最大位移达3km.
3.2 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河西走廊西段地震活动强烈,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地震有3次:公元180年高台大地震,1609年红崖子、清水堡大地震和1785年新民堡大地震.此外,2002年12月14日又在走廊中部的玉门地区发生了5.9级地震.
从成因上来看,这4处地震中除新民堡大地震与前面介绍的断层无关外,其它3处地震都与这些断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80年的高台大地震位于合黎山断层的南支上,其形成无疑与该分支断层的活动有关;1609年的红崖子、清水堡大地震尽管位于北祁连1,2号断裂的前缘,但由于断裂的位置为北祁连山南缘的金佛寺花岗岩体,人迹罕至,因此,实际的震中应该位于这两条断裂上.而2002年的玉门地震则位于青西断层活动带上,因此,主要由青西断层的活动所致(图1、图2).
4 结论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新生代断层的发育主要与北祁连的冲断推覆作用和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关.与北祁连冲断推覆作用有关的断层,主要有北祁连冲断2单斜带的逆断层和北祁连冲断前锋带的隐伏断层.前者主要有北祁连1,2号断裂,后者主要有庙北断裂.与阿尔金断裂活动有关的断层主要有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两种类型.前者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特征,主要有红柳峡断层和宽台山断层;后者以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的特征,主要有合黎山断层.
上述断层在晚第三纪时期开始形成,在第四纪时期仍然活动强烈,属于活动断层.断层与地貌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断层活动的结果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貌夷平面和
7
06 6期 何光玉等: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主要断裂(一)晚新生代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解释
806 地 震 学 报 26卷
河流阶地,使河流发生错移,并至少还与该区的3次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本研究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和卢华复、朱杨明、程晓敢、王步清等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参 考 文 献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1998.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28~36
陈志泰,虢顺民,戴华光,等.1993.祁连山—河西地区断层活动及其动力作用[A].见: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中法合作活断层对比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29~50
虢顺民,向宏发,黄昭.1987.河西走廊南缘断裂第四纪活动断裂的考察[A].见:中国地震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震年鉴[C].北京:地震出版社,263~268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93.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74~208
李有利,杨景春,李保俊,等.1997.河西走廊榆木山边缘断层构造地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3(4):20~26
闵伟,张培震,何文贵,等.2002.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4(1):35~44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124
时振梁,环文林,谢原定.1982.河西走廊西部的活动断层和地震[A].见:中国地震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中国活动断裂[C].北京:地震出版社,212~218
潭利华,杨景春,段烽军.1998.河西走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4):523~532
向宏发,虢顺民,才树华.1988.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第四纪运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6(3):1~9
向宏发,虢顺民.1990.对河西走廊玉门2嘉峪关地区活动断裂的初步认识[A].见: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现代地壳运动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139~145
ON FAU L TS OF WESTERN HEXI CORRIDOR AN D ITS
VICINITY,NORTHWESTERN CHINA I:THRUST AN D STRIKE2SLIP FAU L TS OF LATE CENOZOIC
He G uangyu1) Y ang Shufeng1) Chen Hanlin1) X iao Ancheng1)
Han Y ongke2) Li Jianli2) Liu Y u3) G ao Junliang3)
1)Department o f Earth Sciences,Zhejiang Univer sity,Hangzhou310027,China
2)Yumen Oilfield,Yumen735000,China
3)H enan Oilfield,Nanyang473132,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seismic profiles indicates that a lot of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2slip faults of Late Cenozoic occur in western Hexi C orridor and nearby region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 o types.One is the thrust faults dipping s outh ward and extending north2 west ward,which was main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rusting of northern Qilianshan and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lianshan and the s outheastern Hexi C orridor,the other is the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2slip faults that were related to the strike2slipping of Altun fault and located mainly at the regions of H ongliuxia,K uantaishan,and Helishan that are close to the Altun fault.All these faults,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rem ote effects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 o continents of India and T ibet during the Late E ocene and later,started to develop since the Late T ertiary and presented the features of violent thrust or strike2slip m ovement in Quaternary.Many of them are still active up to now and thus belong to the active faults that are the potential inducement of earthquakes in the Hexi C orridor.M oreover,a lot of intens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many m orphology phenomena such as tectonic terrace and river offset were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se faults in Quaternary.
K ey w ords:thrust fault;strike2slip fault;earthquake;Hexi C orri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