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事迹范文(通用8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通用8篇)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1)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

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

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

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

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

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

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

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

”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

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

”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

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

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

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
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

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

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

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

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

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

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

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

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

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

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

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

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

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

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

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
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

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

”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

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

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

”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

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

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

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

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

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

”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

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2)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是杨柳撩起的春意呢?我上小学时就读过这首诗,小小心田,对英雄无限景仰。

后来我去新疆,在照忠祠见到左宗棠题写的集唐句门联: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还。

我知道,我的这位老乡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的。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

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

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

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

他的官做得够大的了,从一个布衣到一品大员,威风八面。

假如他拿着俸禄,鱼肉百姓,或者换一种活法,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我们今天可能会站在历史的彼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

一个民族成员的人格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与其说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这一段历史。

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

他写诗说:石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收复新疆了,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正是这位注重于经世致用而不是娴熟八股的人,担当起了匡复社稷主权的重任。

左宗棠的历史存在,深邃地透视出民族之魂。

左宗堂精神、左宗棠人格,典型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精髓。

可以说,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典范。

我们深情地呼唤左宗棠,呼唤忠烈品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都需要英雄品格的净化。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3)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

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

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

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

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

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

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

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墓葬厦门集美。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4)
说起岳飞,我相信今天这里在座的每一位都不会陌生吧?或者书上,或者电视上,或者长辈的嘴巴里,对岳飞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岳飞同关云长、赵子龙、尉迟恭一样,不但是家喻户晓的伟大的古代英雄,而且也早已成为历代百姓无限敬仰的神。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清朝钱彩的《说岳全传》。

读后,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岳飞故事几乎都出于此书,如岳飞为大鹏鸟投胎、秦桧为独眼虬龙转世、岳飞由母亲抱着坐花缸逃生、岳母刺字,拜铁臂金刀周侗为师等等情节,至今还能如数家珍。

一提到岳飞,我们总抱有两种心情,一种是崇敬,一种是悲悯。

崇敬于他的精忠报国,悲悯于他的含冤屈死。

对于岳飞的死,小说里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现在有些人认为真正的元凶是宋高宗。

比如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是这种论调,认为天下除皇帝外无人能杀得这样一位兵马大元帅。

宋高宗之所以要杀岳飞,是他不希望岳飞打败金国,把被金国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

我认为这只是现代人的一种揣测,其实真正想杀岳飞的是金人,直接实施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秦桧,宋高宗只是被利用者,导致岳飞死亡的是岳飞自己。

金人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要把宋朝打趴下首先就要毁掉宋朝的“长城”,虽然宗泽已过世,韩世忠赋闲了,偏偏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角色——岳飞。

有岳飞在,金兵南进的步伐屡屡受挫,偏安的南宋朝廷万一元气恢复,保不齐有一天大举反攻的可能。

面对岳飞的威胁,金人自然不择手段,欲除之而后快的。

秦桧便是主要实施者。

秦桧与妻子王氏早先也被捉到金国,后来投降了金国,被金国暗遣回南宋安插在朝廷的内奸。

岳飞连打几个胜仗,士气大振,眼看要直捣金国军事重镇黄龙府,金国慌了,而此刻临安宫廷里的宋高宗也开始忐忑不安了。

第一,他对岳飞能不能灭金信心不足,怕打不赢,一旦金人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万一真把金人打得投降,在北边的两个皇帝自然要请回来,他们一来,自己的帝位将恐不保。

事实上宋高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后来明朝也的确发生的这样的情况,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所俘,明朝另立新君景帝,军队在于谦的指挥下,大败瓦剌,便把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迎回了北京,没过几年,趁景帝病危,英宗就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于是朝廷重新洗牌,厥功至伟的于谦也惨遭身首异处。

而秦桧也正是利用了宋高宗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迫使宋高宗对岳飞渐生不满。

岳飞的积极抗金,一心要迎二圣回国,高宗很是感冒,但又无法治他的罪。

于是秦桧使出了杀手锏,诬陷岳飞谋反。

宋高宗原本也不大相信岳飞会谋反,老谋深算的秦桧便说:请圣上下旨叫岳飞班师,看他会不会来。

秦桧料定岳飞千辛万苦好容易收复了失地,断不会一道旨就能让他彻底放弃而爽爽快快班师回京的,就一日下了十二道金牌,无奈之下的岳飞才气咻咻赶来,这使宋高宗觉得岳飞这小子果真不大听他的话,确信岳飞有异心。

当然这异心倒不一定是有意谋反,而是怀疑岳飞与自己没有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高宗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帝皇所忌讳的。

加上朝廷已经同金国秘密在议和,而金国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杀岳飞”。

于是注定岳飞必死无疑。

“莫须有”的罪名是秦桧构织的,也肯定是高宗授意或默许的,风波亭处死必定经高宗批准的。

高宗死后岳飞沉冤得雪,这时候官方就把所有的责任归咎给了秦桧。

岳飞的死,很大部分其实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岳飞的“错误”在于太天真,太不懂政治,缺乏政治敏感度。

当第一面金牌到来之际,如果二话不说立马起身班师回朝,至少个人的命运不会走到绝路,大不了像韩世忠一样居家赋闲,保住一条命是没问题的,没准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英雄总归是英雄,个人的荣辱安危在他们的心中轻若鸿毛,国家的兴亡、黎民的安乐才重于泰山。

这就是所谓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魄,大英雄气概,真正的英雄豪杰,就是面对生死存亡关头敢于舍生取义,敢于豁出去!当他对前面十一道金牌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原本想以自己一人之罪拯救泪尽胡尘里的遗民,或是幻想一个奇迹的发生,寄望皇帝放弃成命,让他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

结果又十万火急等来了第十二道金牌,他无法再拖延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当他含着眼泪撤离前线之际,复地百姓拦道痛哭,黄河对岸凶悍的金兵却正虎视眈眈地预备再次卷土重来,而临安那边的刽子手已经磨亮了屠刀。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当人们还在纪念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还在吟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诗句的时候,当还有人在骂秦桧,在对杭州岳王坟前下跪的铁像指指点点的时候,历史已经公正无误地说明了一切。

那就是做一个爱国者,青史垂名,万民崇敬,虽死犹荣;做一个祸国蟊贼,遗臭万年!
英雄岳飞,你是我们心中的神!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5)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

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表达给妻子,并不厌其烦的对妻子说:“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陈嘉庚说服妻子,拿出积蓄,在集美办了很多学校。

读了这篇*,我被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于是,我就在想:要是没有陈嘉庚先生,集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校,福建也不可能有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真不愧是一位爱家乡爱祖国的华侨。

陈嘉庚先生非常重视教育。

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陈嘉庚先生坚持一个真理,这就是只有兴办良好的教育,才能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科技才能进步;科技进步了,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裕和强大。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爱孩子、爱教育的人,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那种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6)
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

他,就是三国时期,那聪明绝顶,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诸葛亮,字孔明,本是隐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成为了蜀汉的丞相,也为刘备出过许多计谋,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智者。

他未出山时,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

而且他还似乎知道刘备会来请他出山,便在隆中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并且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

为蜀汉丞相时,他多次运用了过人的计谋,助刘备建立了蜀国,打下了基业,并与魏、吴两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他多次用智,多次打败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战,他联名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让陆逊诈降,假装给曹操“献计”——当时曹操手下有百万人马,却都是北方人士,不识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较大的风浪,便站立不稳、头晕目弦、大吐不止。

准确说就是晕船——让他把所有的船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一试,果然风浪对船的影
响变小了。

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军令状,向上天“借”来东风,用火攻大败曹操,结果使曹操元气大伤,从此再无一统三国之力。

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却又遵守军法的人。

在蜀汉的后期,蜀国已经没有以前的战力,武将也不多了。

就在这时,敌军来袭,诸葛亮身边的一员武将马谡自告奋勇,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

但马谡却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敌军用火计攻破,丢了街亭。

当时,按军法是要处斩的,可是他当时想到马谡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军法严明,不得不行。

马谡便请求他照顾好自已的家人。

诸葛亮悲伤地答应,含泪斩了马谡。

如此真情,却因军法严明而痛失一将,挥泪斩马谡,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处。

同时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

他一生为国家的奉献巨大,名传千古。

在蜀国后期,刘备病逝,无能的刘禅继任,而他率师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写了《出师表》一文,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对蜀汉的忠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评价他。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名流传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忠臣,他为蜀汉奉献了自已的一生。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7)
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无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许已化作尘土和祖国融为一体,你是她坚贞不屈的写照,你的事迹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你壮烈牺牲的那一天,烈日当空,敌军侵占了391高地,我军决定夺回阵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

我军隐蔽在低处,而敌军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潜伏的军队。

敌军凭着地利,占了上风,如果稍有风吹草动,我军就会暴露目标,这样一来,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邱少云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难发现。

我军的炮火接连不断地轰击敌方,本想在黄昏时分,潜伏的军队杀出去,给敌军来个两面夹击。

敌人显得很胆怯,面对我军的进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觉察了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进,于是就拿出了他
们的看家法宝——放燃烧弹。

我军旁边的枯草被烧着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开了,猛然看去,邱少云的身上着火了,他的衣服被烧着了,如果他这时采取行动,跳起来,或在地上打几个滚,火就可以熄灭,可这样一来,军队就会暴露,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并且,在接受任务时,部队就做出了严格的纪律规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许暴露目标。

邱少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生死抉择面前,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军队暴露目标!于是他一动不动地趴在火堆里,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整整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年轻的伟大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步。

战士们慷慨激昂,速战速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邱少云在困难面前处变不惊,他那为了集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这座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爱国英雄事迹范文(篇8)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了这首铿锵激昂的国歌声时,自己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到处充满白色恐怖的的红色革命时代。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都要唱的一支歌,这是响彻全中国,响彻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它的旋律,它的气势,是那样的高昂、雄壮、坚定、有力,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令人振奋,热血沸腾!它巨大的号召力,鼓舞所有中国人“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前进进!”它的曲作者是聂耳。

聂耳,云南玉溪人,19年2月15日,诞生在昆明甬道街72号他父亲聂鸿仪开办的“成春堂”小药铺楼上。

聂耳4岁丧父,靠母亲行医卖药清贫度日。

聂耳自幼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

学童时就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种乐器,求实小学组织“学生音乐团”时,聂耳被选为乐队的小指挥。

他十分喜欢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尤其对云南花灯与洞经音乐有浓厚兴趣。

聂耳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