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
②思归之情。
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
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
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两首诗歌。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
②思归之情。
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冬日”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寄”表明本诗属唱和之作。
B. 首联以动写静,用“晓禽动”“残点声”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
C. 颔联写挑落“红烬”,暗示天已亮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晨兴”。
D. 尾联运用反问,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
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
③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解析】【分析】(1)D项,“尾联运用反问”错,“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我独自吟诵谁能与我应和?需要寄到洛阳城给白居易。
这是“设问”,不是“反问”。
故选D。
(2)首先分析颈联的意思,“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思是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
再分析用到的手法,此句用到
了反语,不说头发稀少,反责怪梳子太尖太利;不说容颜衰老,反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视角独特,表达幽默。
最后分析情感,这表明风趣的背后,其实是作者的衰老之叹,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
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
③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
仔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把握。
首先来理解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含义。
大意是说自己头发稀少还嫌梳子太尖利了,自己容颜衰老,年华已逝,怨恨镜子太亮了,把自己衰颓的容颜照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容颜憔悴,衰老的感伤之情。
但是较为委婉,这里他没有说明自己衰老的原因,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梳子与镜子。
用语较为幽默,展现了诗人不愿意正视自己容颜已衰的事实。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释】①骅骝:赤色的好马。
②歘见: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对韦偃画马作整体评价“画无敌”,并表达了喜爱之情。
B. 颔联写韦偃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
C. 颈联正面展现绘画的内容,两匹马情态不同,但引起诗人对骏马的想象。
D. 全诗借韦偃所画骏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情感。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试从思想情感角度作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
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解析】【分析】(1)B项,“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错误。
“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
这里的“扫”字和“出”字,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表现了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故选B。
(2)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思想情感角度考虑。
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
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
结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
作者面对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这两句寄寓了作者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B;
⑵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
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
②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③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分析】(1)A项,“孟春之景”分析有误,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
B项,“一片凄凉景象”分析有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
D 项,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分析有误,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C项。
(2)结合词下面的注解及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主要是借怡人的田园风光,来反衬自己的失意。
手法应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想到了的失意,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
②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③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清)陆嵩
崔巍稚堞②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③。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④旌旗空寂寥。
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
【注释】①本诗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三年后,作者路过南京时有感而作。
②稚堞:城墙。
③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
④玄武:历史上的玄武湖为南朝训练水师之地。
(1)颔联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最为形象地体现了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解析:(1)惊;忽
(2)①借景抒情。
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
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③拟人。
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
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从颔联中找出两个最为形象体现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的词语。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惊见”展现出昨夜才传来战争的消息,“忽闻”则是今早就已经议和了,“惊”“忽”展现出时局变化之快以及诗人的惊愕之情。
(2)先看颈联,“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是说秦淮河两岸的花柳增添了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玄武湖畔的旌旗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雄武的声威,诗人以“憔悴”“寂寥”来形容“花柳”“旌旗”,使用拟人的修辞;颈联说秦淮河曾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之地,依然花红流露,却失去了昔日的光采,玄武湖畔,曾是操练的地方,虽然依然旌旗猎猎,却再也显不出雄武的声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
再看尾联,“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前一句“何人更愤切”提出问题,后一句做出回答,这里使用设问的手法,“江潮呜咽”是写景,景中含情,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故答案为:⑴惊;忽
⑵①借景抒情。
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
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③拟人。
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
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①中贵:宦官又称“中贵人”,简称中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来到长安,车行于大路,扬起漫天飞尘,显示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
B. 诗人描写长安街头宦官们高耸连云的府宅,是为了显示出唐代都城富庶、豪华的气派。
C. 诗人渲染斗鸡者辉赫的冠盖、冲天的气焰、悚人的气派,表达了愤懑之情与讽刺之意。
D. 末句与《窦娥冤》中“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相似,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无奈。
(2)诗中“洗耳翁”指的是哪一位上古人物?诗人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答案:C
解析:(1)C
(2)“洗耳翁”指的是许由。
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
远古时期,尧帝欲让位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
诗人以许由自比,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
【解析】【分析】(1)A项,“诗人来到长安,车行于大路,扬起漫天飞尘,显示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错误。
“车行于大路,扬起漫天飞尘”有误,写的是宦官的车马扬起飞尘;“显示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有误,和作者的情怀无关。
B项,“诗人描写长安街头宦官们高耸连云的府宅,是为了显示出唐代都城富庶、豪华的气派”后面的“显示出唐代都城富庶、豪华的气派”有误,写的是宦官得势。
D项,“末句与《窦娥冤》中‘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相似,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无奈”有误,“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无奈”谈不上,表现的是诗人以许由自比,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
故选C。
(2)“洗耳翁”上古时的许由听说帝尧欲将王位禅让给他,他就逃于颍水之阳;后尧又欲召他为九州长,他遂以水洗耳。
诗中以他来喻指不慕名利。
“洗耳翁”指的是许由。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
远古时期,尧帝欲让位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
当今君王耽行乐,哪辨什么奸与宠呢。
中贵人与斗鸡者,飞扬跋扈为谁雄?纷纷扰扰的世事背后却是才能与身份的错位,品行与地位的错位。
世上已无如许由那样的不慕荣利之人,哪里还有人去分辨什么忠奸贤愚。
诗人以许由自比,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
故答案为:⑴C;
⑵“洗耳翁”指的是许由。
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