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专项训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专项训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2. 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④⑤
【答案】1. C 2. B
【解析】
1.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
2. 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延伸径流汇聚的时间;但是不能解决城市洪灾;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考点:该题考查水循环。
近年来,武汉、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
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为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 造成市区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排水设施不足导致a环节受阻B.城市化导致b环节增强
C.全球变暖导致c环节减弱D.热岛效应导致d环节增强
4. 为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建立完善城市防洪预警机制B.扩大城市规模,增加道路面积
C.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解析】3. A 4. B
【解析】
3. 城市内涝主要原因是排水设施不足导致a环节受阻即地表径流受阻,A对。
城市化导致下渗减弱,b环节减弱,B错。
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可能变化,但c环节降水减弱,内涝应减少,C错。
热岛效应导致d环节增强,不是内涝的原因,D错。
4. 降低内涝影响,要建立完善城市防洪预警机制,A合理。
扩大城市规模,增加道路面积,可能导致地表径流增大,内涝更严重,B不合理,选B。
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C、D合理。
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治理措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完成5~6题。
5.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绿化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②绿化带面积过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③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④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 D 6. B
【解析】
5. 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A正确;根据材料,绿化带面积达,下神。
蓄水能力强,不易发生城市内涝,B正确,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C项正确。
下凹式绿化带不易造成城市内涝,D错误,D项。
6.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①对。
不能提哦阿姐水汽输送,②错。
不能增加大气降水,③错。
增加下渗。
④对。
B对。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剖面图,据图完成7~8题。
7. 水位季节变化最大和最小的水体分别是
A.河流、湖泊B.河流、①代表的水体
C.河流、②代表的水体D.湖泊、②代表的水体
8.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时期河、湖水的补给形式为
A.图中湖泊水此时不能得到潜水补给
B.该河流能得到雨水、地表径流和潜水补给
C.该河流既能得到地表水和雨水补给,又能得到①②两层地下水补给
D.该河水与湖泊水之间存在直接的互补关系
【答案】7. A 8. A
【解析】
7. 图中河流、湖泊属地表水体,水位季节变化大,①②所代表的水体属地下水,季节变化小
8. 此时,湖水水位明显高于潜水位,因湖泊得不到潜水补给;河流和湖泊之间没有联通,无直接互补关系。
河流水位高于潜水位说明此时为丰水期,能得到雨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
点评:陆地水体之间的互补关系。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下图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9~11题。
9. 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径流
10.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 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 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
C. 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11. 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A. 东北地区
B. 东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青藏高原
【答案】9. D 10. B 11.C
【解析】
9. 根据材料,该系统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没有使降水进入径流环节流走,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D对。
蒸发、下渗环节有影响,不影响降水环节,但都没有改造这些环节,A、B、C错。
10. 根据材料,该系统是缺水地区回收雨水的一种良性系统,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B对。
对调解城市局地气候、缩短径流汇聚时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作用不大,A、C、D错。
11. 根据材料,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缺水地区。
东北地区大部分是湿润区,不缺水,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A错。
东南地区水源充足,B错。
华北地区降水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缺水严重,最适合使用该系统,C对。
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区,生产、生活用水少,不适宜,D错。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2~14题。
12.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13.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12. B 13. C 14. D
【解析】
12.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B对。
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少,A错。
降水变率变化不大,C错。
河道淤积不是径流量波动强烈的原因,D错。
13.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①错。
坡面径流减少,②错。
蒸发(腾)量增加,③对。
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④对。
C对,A、B、D错。
14.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地下径流顺着岩层倾斜方向,汇入乙河。
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甲减少,乙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总量减少,D对。
A、B、C错。
读新加坡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 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
①年降水量较少②无有效地表径流③淡水需求量大④国土面积小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16. 修建M水坝的主要作用是
A.淡化海水B.净化污水C.储存水资源D.发电
17.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新加坡适宜采取的“开源”措施是
A.改进农业灌溉技术B.人工增雨C.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D.从邻国买水
【答案】15. B 16. C 17. D
【解析】
15.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
其缺水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土面积小,河湖少,储水空间小;另一方面是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16. M水坝修建于河口,主要作用是拦蓄河水,同时防止海水倒灌,污染拦蓄的河水,因此C项正确。
17.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属于“节流”措施,人工增雨和从邻国买水属于“开源”措施。
新加坡降水丰富,缺水并不是因为降水少。
新加坡邻国马来西亚水资源相对丰富,从马来西亚购买水资源,通过管渠调入是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二、综合题。
18.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下图),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mm,蒸发量却高达2000mm以上。
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答案】
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中的水蒸发掉,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解析】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读图,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由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
盐池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非国家吉布提境内的阿萨尔湖(图)湖面海拔为-157米,附近地区几乎全年无雨且没有地表径流汇入湖泊。
最初该湖是塔珠腊海湾的一部分,后来火山喷出的岩浆把它与外海隔绝,但海洋和湖泊之间存在地下水联系通道。
该湖湖水盐度(盐度是指单位水体中溶解的盐类质量与水体质量之比)高达34.8%,是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的近10倍,湖水中盐资源储量多达20亿吨,但开发规模一直很小。
我国某企业原主要以渤海湾长芦盐区的海盐资源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与吉布提合作对阿萨尔湖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
从水循环角度简析阿萨尔湖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海水通过地下径流补给湖水,补给水源盐度高;气候干旱,降水补给少;(属于内流湖,)无地表径流汇入(流出);气候干热,光照强,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
【解析】
从水循环角度简析阿萨尔湖盐度高的原因。
首先要熟悉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
蒸发旺盛、降水少、地表径流汇入少,则盐度高。
读图可知,阿萨尔湖位于非洲东部,应为热带沙漠气候“附近地区几乎全年无雨”气候干旱。
位于低纬(北纬12°附近),蒸发旺盛。
从淡水稀释来看,“没有地表径流汇入湖泊”,所以稀释作用弱,盐度高。
“湖面海拔为-157米,”“海洋和湖泊之间存在地下水联系通道”,地下海水渗入湖泊,使得盐度升高。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尼西亚人口2.62亿,其中爪哇岛承载全国一半人口(图2表示区域人口密度及主要农作物分布)。
首都雅加达超过3000 万人,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都市区。
近年来,大量农用地转变为住宅区,城市的不透水面覆盖率高达90%。
雅加达河网密布,但污水处理率仅10%,使得六成的用水需从地下抽取,城市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沉。
地面沉降也加剧了洪水的威胁。
预计30年内,雅加达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将沉没入海中。
结合材料,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雅加达地面沉降的原因。
(6分)
【答案】雅加达降水丰富,但径流(河流)长度短;蒸发旺盛;加之水污染严重导致大量淡水需从地下抽取;城市化使得地表径流的下渗受到阻拦;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3 分)
【解析】
雅加达降水丰富,但受岛屿面积和轮廓的限制,径流(河流)长度短,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雅加达河污水处理率仅10%,水污染严重导致使得六成的用水需从地下抽取,近年来,大量农用地转变为住宅区,城市的不透水面覆盖率高达90%,城市化使得地表径流的下渗受到阻拦,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2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见甲图)年降水量大约在40-80mm之间,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的海拔在1200-1700m之间,主体是沙山和高大的沙丘。
沙丘内部较为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乙图),沙山之间的洼地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多为咸水。
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
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6分)
【答案】
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
(6分)【解析】
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水源来自地下水,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
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
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6分)
【答案】冰期时,全球气温低(2分);(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2分);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2分);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2分)。
(任答三点)
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许多地方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有些地方采用在地下含水层设置地下水坝的方式储存水量,扩大蓄水效益。
右图为位于台湾岛西面,台湾海峡南部的澎湖列岛主岛马公地区的一座地下水库,其地下水坝的长度为820 m,厚度为0.55 m,主要提供马公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为缺水的马公提供水资源。
左图为澎湖列岛位置示意图。
(1)分析马公地区缺水的原因。
(2)相对于地表水,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3)相对于地上水库,地下水库具有哪些优点?
【答案】(1)位于台湾山脉背风一侧的雨影区,加上地形平坦,不利于阻挡水汽,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位于岛屿,面积小,径流短。
(2)水量稳定,水质好,不易蒸发。
(3)不占用土地资源、安全性高、投资低。
【解析】
(1)有材料可知,马公地区位于台湾的西部,台湾夏季盛行东南风,在山脉的西侧由于山脉的阻挡作用,降水较少;该地地形平坦,对气流的抬升作用较差,不易降水;另外该地位岛屿,中部为山地,河流多短小急促,储水能力较差;再加上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是水资源进一步短缺。
(2)地下水在地表以下,水量变化较小,补给稳定,受外界影响小,水质较好;不易被蒸发。
(3)地下水库在地表以下,不用占据土地资源,且安全性比陆地较小,工程量较小,投资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