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三首(其一)》《清明》《江天暮雪》《霜天晓角》《秋词二首》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

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

(1分)
附:赏析
《夏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首句写对农村夏日的总印象。

炎夏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具有“清”的待点。

清,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谓之清。

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

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来,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近于喧闹,但禽鸟之能嬉闹于屋前,正由于农村环境清幽而无尘嚣。

至于颔联写蝴蝶晒粉于花间,蜘蛛因天晴添丝于屋角,则更显得幽静之极,当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
的时候,不觉夏日的炎蒸烦躁,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

以上是写昼日消夏时娱目赏心之景。

颈联写夜晚。

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

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

“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

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

到此,成功地写出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于是末两句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想在村野中过此一生。

诗人吟哦之间虽然微有所慨,但对农村夏日舒适愉说之感,还是居主导地位的。

吴之振《宋诗钞》说,张耒诗效白居易,“近体工警不及白,而蕴藉闲远,别有神韵”。

这首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已臻于蕴藉闲远。

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词句,但仍然耐读。

《清明》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清明
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孟子》中有一则寓言。

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结合诗歌首联、颔联说说哪些内容体现出“清明”时节的特征?(3分)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桃花李花怒放;扫墓祭祖;打雷下雨;龙蛇出洞;草木繁茂(写出1点给
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寓言”和介之推甘愿烧死绵山也不出山两个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
绝不改变节操的有气节之士。

(写出手法“对比、用典”各1分,作者的情感各1分。

意对即可)
马致远《江天暮雪》和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相关试题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分
2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3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阅读答案:
1.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2《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3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

脉脉②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

俗谓“倒春寒”。

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

(4分)
【参考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来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

(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

(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

(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

(1分)
(2)(4分)答案示例:结尾三句运用侧面描写,(1分)不说人见大雁,也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来表现孤单,(2分)更含蓄地表现倚楼人之孤单寂寞。

(1分)[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1分)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独;(1分)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寞。

(2分)答拟人亦可。

]
刘禹锡《秋词二首》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关试题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

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参考答案】: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

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问题】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

(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1分)(意思对即可)【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
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苏轼《汲江煎茶》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①,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②长短更。

注:①雪乳:茶细白,水煎时所呈色象。

脚:茶脚。

②荒城:指今海南省儋州。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描写细致,绘影绘声,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从取水、烹茶、斟茶等描写,可以看出诗人情趣高雅;②从“坐听”“长短更”可以看出作者夜晚是孤寂的。

(抓住关键词语,每一点2分,共4分。


2.①这首诗注重细节描写,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

②在描写过程中,既有“贮月”“雪乳”这样的视觉享受,也有“松风”这样的听觉感触,绘影绘声,形象生动展现了汲水、煎茶的整个过程。

(抓住“绘影绘声”,即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以描绘,每一点2分,共4分。

)【赏析】: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苏轼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

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

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

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

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

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

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

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

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

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

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

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

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

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
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

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临江仙·暮春

_________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②,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③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赵长卿为宋朝宗室,本词作于“靖康”之难后,宗室南迁,定居临安。

②即是寒食节的夜晚,寒食节,是祭祀先人的时候。

③此处“南浦”,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1)简要分析首句中“征鸿”的具体含义。

(3分)
(2)杜牧在《睦州四韵》的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本词却写到“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简析词人以“天”代“前”的艺术效果。

(3分)(3)本词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征鸿身上具有传统的捎信使者的特征(1分);象征(比兴)着远离故土的流亡者的形象(1分);词人南渡后远离故土,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之感(1分)。

(2)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天”(1分);“天”字的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雁来
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1分);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惝恍迷离,深切动人(1分)。

(3)以景作结,含蓄隽永,富有余味(1分);虚写(想象)、视听结合,词人设想自己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篷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离(2分);通过对景物的渲染,表达了内心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痛苦(1分)。

【问题】
1.上片起首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赏析。

(5分)
2.本词与一般的思乡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的下片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分)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

多少次征鸿经过,梁燕归来,望眼欲穿,却没有一点家乡的消息。

词人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

起首二句一下子倾吐而出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
_________
2.(6分)相同:都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

词人借拟人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不同:本词还表达了欲归难舍之矛盾心态:“别来此处最萦牵”,说到离别,还是这个地方令我魂牵梦绕。

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临别之时又依依不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心理;“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运用了寓情于景(答以景结情、虚写或想象也可)的手法。

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篷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心境凄凉;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恋恋不舍的离情。

【问题】
1.”过尽征鸿来尽燕”一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5分)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两个“尽”字用得好,“尽”是“多少次”之意,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含蓄写出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从渲染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简析
《临江仙·暮春》是宋朝诗人赵长卿所作的一首抒怀词。

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看到鸿雁归去燕子飞来,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触景生情,该词正是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及收复失地的愿望。

温子昇《春日临池》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春日临池
(北朝)温子昇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

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

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⑴“嵯峨”、“飘颻”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加以说明。

(4分)
⑵诗歌后四句拿古人自比,以抒胸臆。

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⑴.[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分池中绚丽壮观的景色。

“嵯峨”
句写出漫天云霞映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犹如山峰的倒影峥嵘多姿;下一句写云霞逐渐四散,池中的倒影也不断变化,在粼粼波光中,万千光点闪烁不定,犹如片片碎金令人迷醉。

⑵.[参考答案]:句中“徒自临濠渚”、“谁辩游鱼心”用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争辩“鱼之乐”的典故;自比庄子,而无惠施,只一个人站在濠渚,没人去体会游鱼之心;而“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用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典故;自比伯牙而无钟子期,只好一个人独自弹琴;表达了诗人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失落。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及赏析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阅读理解题目】:
采桑子
_________
_________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

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③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每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

②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
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对表达技巧得2分,赏析部分占2分)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