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
摘要将青狐尾草作为研究C4光合作用的模式植物,其转化体系还不成熟。
由成熟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再生获得植株效率较低,该试验对比含有不同浓度的6-BA和2,4-D诱导培养基对青狐尾草的丛生芽诱导效果,结果表明:改良后的MS培养基并添加6-BA 2 mg/L和2,4-D 0.5 mg/L组成的诱导培养基效果较好。
因此,为青狐尾草的遗传转化寻找到一种比较好的转化对象。
关键词青狐尾草;丛生芽;6-BA;2,4-D;诱导培养基
青狐尾草是NADP-ME型的C4植物,为单子叶植物[1],是研究C4光合作用方面具有较大潜能的模式植物[2]。
但在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中,利用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效率很低。
因此,该试验探索了丛生芽的诱导浓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的灭菌及播种
用次氯酸钠溶液灭菌后,将种子稍稍晾干,用药匙均匀撒在MS基本培养基上。
1.2 外植体获得
将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置于(23±2)℃、黑暗条件下萌发。
3~4 d后种子开始萌发,在胚轴生长到0.5~2.0 cm时,切取幼苗的芽尖放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
根据姜素云等黑麦草丛生芽的培养方法[3],设置了含有不同浓度6-BA和2,4-D的诱导培养基(表1)。
MS基本培养基选用康奈尔大学Burtnell实验室培养青狐尾草愈伤组织的MS基本培养基配方。
1.3 培养条件
培养的条件为:18 h时光照,6 h黑暗;光照强度为600~800 lx;温度(23±2)℃。
2周后形成丛生芽块,可看到明显膨大的叶鞘。
将叶鞘和幼叶剥离丛生芽块,计算丛生芽的芽原基数及芽尖数。
2 结果与分析
播种在基本培养基上的青狐尾草种子暗培养3~5 d后,大部分开始萌发。
在黑暗条件下,下胚轴伸长较快,在芽轴长度小于2 cm时将0.5 mm的芽尖切下摆放在诱导培养基上,每皿可摆放25个芽尖。
在丛生芽的诱导过程中,外源激素的浓度配比非常重要。
通过统计诱导出的芽尖数和平均芽原基数,选择效果较好的浓度。
通过对比发现,当2,4-D浓度为0.5 mg/L、6-BA浓度为2 mg/L时,产生丛生芽的芽尖数、平均芽原基数最多。
因此,选择培养基G为诱导培养基(表2)。
3 讨论
在诱导培养过程中,2,4-D与细胞分裂有关,6-BA与植株再生细胞的分化有关[4-6]。
通过对比不同激素组合的诱导培养基的诱导效果,在不含2,4-D和6-BA的培养基中,芽尖很快褐化死亡;在6-BA浓度低于2 mg/L、2,4-D浓度低于0.5 mg/L时,产生丛生芽的芽尖数较少,大部分芽尖死亡;当6-BA浓度高于2 mg/L时,不管2,4-D浓度高低,芽尖切口产生的白色细胞团较小,细胞分裂少,进而产生的丛生芽芽原基很少,而且芽尖容易生长成为绿色叶片,不再具有分裂能力;当6-BA浓度适宜、2,4-D浓度过高时,芽尖切口细胞能力较强,容易分裂膨大为一个细胞团,水渍化严重,后期不容易转变为丛生芽,分化能力不强。
通过对比发现,当2,4-D浓度为0.5 mg/L、6-BA浓度为2 mg/L时,产生丛生芽的芽尖数、平均芽原基数最多。
因此,选择该激素组合添加入诱导培养基中,其与已有的再生体系相比,青狐尾草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比较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化材料[7-9]。
4 参考文献
[1] KELLOGG E A.Phylogenetic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C4 photosynthesis[M]//R F SAGE,MONSON R K,C4 Plant Biology.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9:411-444.
[2] ZHU X G,LONG S P,ORT D R.Improving photosynthetic effciency for greater yield[J].Ann Rev Plant Biol,2010,61(10):235-261.
[3] 姜素云,胡孝瑞,晁相蓉,等.黑麦草高效丛生芽的发生及离体开花的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6):100-106.
[4] 孙骏威,方晓峰,陈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秋葵组织培养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2(7):139-141.
[5] 庾韦花,蒙平,张向军,等.牛尾菜丛生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7):646-648.
[6] 韦莹,李力,张占江,等.罗河石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报,2010(12):1257-1258.
[7] 罗晓青,蒙秋伊,查兰松,等.兴仁金线莲丛生芽诱导增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31-11232,11260.
[8] 杨清林,管天冰,戴传天.台湾金线莲丛生芽的诱导与增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09-9210.
[9] 孙昕,闫帆,赵健如,等.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研究[J].大豆科学,2012,31(2):184-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