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说明书适用于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试验。
2检验依据和技术标准
1)《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3)检测
任务单要求。
3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3.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
苏州工厂的光学仪器为z1型。
2.可用于三次、四次找平(安装平板测微计后可进行
二次找平)。
3.2.2仪器操作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
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
紧中心螺丝。
2)调平:旋转地脚螺钉,调平仪器。
当圆形气泡在中间时,仪器将是水平的。
此时,视线将自动置于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
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
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
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
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
旋转水
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标尺上水平线的位置,首先读取水平线下方最近的厘米值,并估
算出厘米间隔内水平线对应的毫米值。
5)精密测量(与平板测微器配套使用):将平板测微器套入水准仪中锁紧后即可进
行精密水准测量。
旋转测微手轮,使分划板楔形丝与因瓦标尺上最近的厘米格值重合,厘
米值直接从标尺上读取,毫米值从测微器的测微尺上读取,两者相加即得观测值。
3.2.3
仪器的保养
1)清洁:将漆面擦拭干净,吹掉镜片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净的脱脂棉仔细擦拭镜片。
如有必要,可以蘸一点纯酒精。
不要使用油、汽油或水等液体。
不要用手触摸镜头!擦拭
湿仪器,使其完全干燥。
不要将湿仪器存放在包装箱中!保持包装箱内外清洁,经常清洁
并保持干燥。
2)贮存:长期存放时,将仪器从包装箱内取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镜头生霉。
贮
存必须防尘,空气流通,低湿度。
3)运输:长途运输用带泡沫塑料垫的运输包装箱包装。
4)检查:仪器应经常检查,必要时按说明书进行调整。
3.3建(构)筑物沉降3.3.1检测准备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的四角、大角和外墙应每隔10~15m或每隔2~3个柱脚放置一次。
2)高
层与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
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或以下的建筑物、复杂地质和膨胀土区应在承重区内隔开
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重物堆放的地方,场地受到振动的显著影响,地基下隐藏的小河(沟)。
6)
应在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脚上或沿纵向和横向线设置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部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电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类型或埋深的变化和两侧地质条件的
变化。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
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沉降(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标志
(旅馆和其他高级建筑)作为沉降观测的标志。
各种标志的竖直尺部分应加工成半球形或
有明显的突出点。
3.3.2现场检查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
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
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
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
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
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
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除有特
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
土地基5年。
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在地基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减小、地基周围大量积水、长时
间持续降雨等情况下,观测时间应及时增加。
当建筑物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
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每天进行一次或几天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
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
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3.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3)(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荷载、时间和沉降)曲线(按要求提交);5)建筑物沉降曲线(如果观测点
数量较少,可不提交);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3.4施工现场沉降观测3.4.1检测准备
场地沉降可采用浅埋标志或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
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
沉降
板尺寸采用500×500×10mm。
按设计要求埋设位置放样定位,挖一与沉降板尺寸相宜的坑,垫适量沙子,用圆水准气泡找平以保持沉降杆竖直,回填原土至原地坪。
3.4.2现场检测
施工现场沉降观测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法。
观察期应根据不同任务的要求确定
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
对于基础施工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中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
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可参考建筑
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确定。
3.4.3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1)观测点平面布置图;2)观测成果表;
3)相邻基础沉降(距离、沉降)曲线;4)沉降时间过程线;
5)相邻两次测试期间的沉降速率。
6)如有必要,根据实测沉降数据计算最终沉降和固结度。
3.5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
据分析、结论等。
4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4.1适用范围
特殊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
工程设施水平位移观测以及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表层向位移的观测等。
4.2仪器设备
4.2.1仪器为苏州市第一光学仪器厂J2-2经纬仪。
4.2.2仪器操作步骤:详见J2-2
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2.3仪器维护:详见J2-2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3试验准备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
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窨井式标志。
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
要求设计确定。
建筑物应在转角、柱基和裂缝两侧选择观测点位置;在终点、拐角和必要的中间部分
选择地下管线;边坡防护工程应根据待测边坡布置。
4.4现场检查4.4.1测量方法
1)选用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牌法)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
2)
测量观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
导线测量法或近景摄影测量等方向。
3)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区的测区,应采用三角测量、三边
角测量和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4.4.2观察期
对于不良地基土地区的观测,可与一并进行的沉降观测协调考虑确定;对于受基础施
工影响的有关观测,应按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观测一次,直至施工结束。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1)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2)观测结果表;3)水
平位移曲线;
4)当基础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同时观测时,可选择典型剖面,绘制两者的关系曲线;5)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4.6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检测仪器埋设及检测、检
测数据分析、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