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惯性〞的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惯性〞的学习:
1003-2851〔2022〕-03-0167-01
惯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发表的,它是作为捍卫日心说的基本论点而提出来的。

而被现代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惯性原理,来自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定义如下: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肯定律。

一切物体都将始终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出现施加其上的力转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的惯性原理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并且对惯性原理的理解也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展而出现了转变。

然而惯性作为九年级物理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学问点,对把握牛顿第肯定律以及为今后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因此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诸多困难。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我就学生如何学好惯性这一物理概念简洁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惯性的概念,只有深入的理解了概念,才能娴熟的运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宏大物体,还是微小粒子,不管固体、液体、气体,不管静止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不管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

这一点应讲深讲透,教师应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一切物体都有的性质〞,反复讲授,引导学生商量,理解概念本身含义。

教师应在以下方面讲清其内涵。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
属性,既然是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转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惯性仅在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起作用,而“在物体运动状态转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不起作用〞。

再结合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马上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指出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力图抵抗速度减小)的性质表现;再以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行能马上开得很快为例说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到达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因此力图抵抗速度增大)的性质表现。

然后依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比概念,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转变了,但它的“惰性〞还是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质量是确定物体惯性的唯一因素。

其次,对于惯性的理解中有几个误区需要认清:
1.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同一个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更难停下来,这使很多同学产生“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的错误认识。

若从这个认识进行推理,岂不要得到“速度小惯性小,速度为零惯性消逝〞的荒谬结论来吗?事实上,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它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的
物体惯性越大,如静止的篮球比静止的汽车简单运动起来;具有相同速度的篮球和汽车,篮球比汽车更简单停下来。

2.“惯性〞就是“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肯定律)指出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所处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是物体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惯性的表现;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它跟物体受不受外力无关。

3.惯性是一种特别的力。

有的同学认为在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汽车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这些同学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就是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事实上,运动着的物体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逝,物体是不会停止运动的,而是以外力消逝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充分说明物体运动不需要任何外力来维持,这又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达。

请留意,不要说出“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诸如此类不科学的话。

第三,“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

物体原来具有某个速度,物体惯性则力图使其继续保持这一速度,但力图保持与能否保持则是不同的,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可保持这个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便不能再保持原来的速度,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冗杂的
运动。

假如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冗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假如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转变不需要力的作用。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转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最终附带说明一下分析惯性现象的常用方法:先说明两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其中一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加速或者减速:运动方向转变等)──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出现了什么结果。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讲清了以上几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惯性的内涵,应用惯性解题才不会误入歧途。

浅谈惯性初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