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管宏杰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㊀㊀摘要:依据时人对当事人的史实记载及当事人的奏疏㊁墓志铭㊁年谱等更为原始确凿的史料,可以确证‘明实录“对汪广洋㊁吴良㊁王祎㊁杨士奇㊁邝埜㊁陈循㊁薛瑄㊁商辂㊁岳正㊁许彬㊁方献夫㊁贾咏㊁赵贞吉㊁徐阶㊁王锡爵㊁于慎行等名臣有关职官㊁辍朝㊁卒年㊁忌日㊁赐祭等方面的记载存在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讹误现象㊂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的疏忽大意应是主要致误之由㊂
关键词:‘明实录“;名臣;考误
中图分类号:K2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3798(2020)06-0091-07
收稿日期:2020-02-19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明代科举防惩作弊制度研究 (2019BLS008)作者简介:管宏杰,男,河南长葛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㊂
㊀㊀‘明实录“是明代大型官修编年体史书,也是明
代最系统㊁最为重要的基本史籍之一,里面保存了诸如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文化㊁人物㊁外交㊁社会等多方面珍贵丰富的史实记载㊂其中一项即是名臣去世后,‘明实录“会为其立传,以传后世㊂但由于在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疏忽大意,致使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记载讹
误现象颇多,严重影响了其史料价值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出版的‘明实录校勘记“虽已校勘出大量的文字讹㊁脱㊁衍㊁倒和史实记载讹误等现象,但受条件所限,仍难免存在遗漏之处㊂本文用他校及本校法对名臣传记中仍存在的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记载讹误现象进行考证,以为明史研究及正在进行的 ‘明实录“整理与研究 提供参考㊂
一㊁太祖㊁英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1.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壬辰,是月右丞相汪广洋
坐事贬海南死于道㊂广洋,字朝宗,高邮人 (洪
武元年)召入为中书参政㊂明年,复出为陕西参政㊂
三年,丞相李善长病,上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 [1]2035-2036㊂
按: 左丞 当为 右丞 之误㊂据明初著名文人
高启所撰‘志梦“载,洪武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夜, 上御奉天门 顾中书右丞汪公曰: 诸儒在学久,且皆有文行,而令以布衣游吾门,可乎?汝亟以翰林之职处之 [2]284;同年四月,著名文臣宋濂撰‘汪右丞诗集序“亦载: 今观中书右丞汪公之诗,益信其说为必然者矣 公名广洋 [3]㊂可知,以上两处引文 中书右丞汪公 即指洪武三年被召回中书省任右丞的汪广洋,至洪武四年春正月,其以中书省右丞晋升右丞相[1]1167;万斯同‘明史“卷一七〇‘汪广洋传“[4]㊁王鸿绪‘明史稿“卷一二二‘汪广洋传“也都载: (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长病,帝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右丞 [5]㊂由此可知,洪武三年,汪广洋被召回中书省所任职务为 右丞 ,而非 左丞 ㊂2.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丁未,江阴侯吴良卒
讣闻,上为辍朝二日 [1]2205㊂
第40卷㊀第6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40㊀No.6
2020年12月
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
Dec.2020
按: 二日 当为 三日 之误㊂据吴伯宗‘大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追封江国公谥襄烈吴公神道碑铭“载,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江阴侯吴良以疾薨, 讣闻,皇上为之悯悼,辍朝三日 [2]516-517㊂‘诸司职掌“[6]㊁正德‘明会典“[7]873㊁万历‘明会典“也都载: 公㊁侯亡故 本(礼)部奏,辍朝三日 [8]559㊂以
上皆证‘实录“此处 二日 之误㊂
3. 正统六年闰十一月己巳,赠故翰林院待制王祎为翰林学士㊂祎,浙江义乌人 奉诏至云南抚谕元宗室梁王 遂自刎㊂ [9]1717-1718
按: 遂自刎 当为 遂遇害 之误㊂据王绅‘滇南恸哭记“载: 先公以洪武五年正月奉使云南,招谕元梁王㊂六月抵其境,六年遇害 不肖孤绅于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到滇 有僰人画工何人可,年七十余,来言亲炙先公于佑圣宫甚久,至绘素之事亦多经指授,且云初来时梁王甚加礼敬 梁之君臣亦知元社已屋,皆有降意㊂时元之蘖主逋逃朔漠者,遣侍郎托克托自西蕃来,通耗索援,且刼以危言,必欲杀我使,以固梁王意 先公复顾梁王,谓曰: 汝朝杀我,大兵夕至矣! 亦不听,遂遇害 [10];郑济‘故翰林待制华川先生王公行状“[2]246㊁邹缉‘翰林待制王公祎墓表“也都载王祎因出使云南而 被害 [11]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遂自刎 之误㊂
4. 正统九年三月甲子,少师㊁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卒㊂士奇 江西泰和县人 有司荐其能文 征入翰林,考为优等,授王府审理,仍供职翰林㊂太宗即位,擢为编修㊂ [9]2300
按: 王府审理 当为 王府审理副 之误㊂据杨士奇‘东里老人自志“载: 吾名寓,字士奇,后以字行 起家文学,除吴王府审理副,改翰林编修 [12];‘明太宗实录“卷十上亦载: 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丙戌,擢吴府审理副杨士奇为编修 [13];杨溥‘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贞杨公神道碑“也载: 公西昌儒宦家子,讳寓,字士奇 自幼端重异群儿,受业于乡儒海桑先生 及弱冠 出游江湘,所至人敬慕,欲荐之,辄辞不就,遂有声江湖㊂会朝臣以名儒荐,征入翰林编纂 授王府审理副 太宗皇帝入正大统,改授编修 [2]559-560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王府审理 之误㊂5. 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兵部尚书邝埜 死焉 邝埜,字孟质,湖广宜章县人㊂祖为安福知县,父为句容学官㊂ [9]3503
按: 祖为安福知县 ,不确㊂据‘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载: 邝埜,贯湖广郴州宜章县军籍 祖瑞伯,父子辅,见任长泰县儒学训导 [14],由‘进士登科录“所载邝埜祖父履历可知,其应为平民;陈循‘赠少保兼兵部尚书邝公墓志铭“亦载: 公讳埜,姓邝氏,世家郴州之宜章县㊂曾祖讳某,祖讳瑞伯,皆以业儒师表乡族,父讳子辅,洪武中由校官迁安福知县 [15]226;王直‘兵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兼尚书邝公神道碑“也载: 公讳埜,郴之宜章人,曾祖某,祖某,皆有学行而不仕,父子辅,为学官㊁县令,名重当时 [16]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祖为安福知县 之误㊂致误之由,盖因‘实录“纂修者不察邝埜父子辅由学官升迁为安福知县,而误以为其祖父任安福知县㊂此外,万历‘郴州志“又载,邝子辅虽升任安福知县, 但不就,改句容教谕 [17]㊂
6. 天顺五年十二月庚寅,释铁岭卫军陈循为民 循,江西泰和县人,永乐乙未廷试第一 尝率同官集古帝王行事,名曰‘勤政要典“以献㊂未几,升兼文渊阁大学士 上复位 谪戍边 亨等败,赐归田里,抵家一年卒 [9]6853-6856㊂
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言陈循 升兼文渊阁大学士 在‘勤政要典“成书之后,不确㊂据‘明英宗实录“载: 景泰二年十二月壬辰,升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循为少保㊁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9]4554;另据萧鎡‘前光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公墓志铭“[15]290㊁王翔‘芳洲先生年谱“[18]420㊁姚舜牧‘陈芳洲先生传“[19]109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20]等史籍记载,‘勤政要典“成书于景泰三年,则陈循升兼文渊阁大学士应在‘勤政要典“成书之前㊂其二, 抵家一年卒 当为 抵家五阅月卒 之误㊂萧鎡‘前光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公墓志铭“[15]290㊁姚舜牧‘陈芳洲先生传“皆载: 壬午四月,公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㊂抵家五阅月,十一月十七日,以疾终于正寝 [19]109;‘芳洲先生年谱“
㊃2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
也载: 天顺壬午四月,公自谪居还京,上表谢恩而归 十一月十七日,公以疾终于家 [18]469-474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抵家一年卒 之误㊂
二㊁宪宗㊁世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1. 天顺八年冬十月甲申,致仕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瑄卒 年七十三 [9]7208㊂
按: 年七十三 当为 年七十六 之误㊂据‘明英宗实录“载: 景泰二年七月甲子,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江渊言: 大理寺丞薛瑄近告老致仕 年甫六十有三 [9]4436㊂可知,景泰二年(1451年),薛瑄年六十三,其应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则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时应为 年七十六 ㊂李贤‘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公神道碑铭“亦载薛瑄 生洪武己巳八月十日,享年七十有六 [21];‘薛文清公年谱“也载薛瑄 生洪武二十二年己巳 天顺八年甲申,七十六岁 卒于正寝 [22]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年七十三 之误㊂
2. 成化二十二年秋七月辛酉,致仕少保㊁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卒㊂辂,浙江淳安县人㊂宣德乙卯乡试,又十年始登进士第 景皇帝即位,召入内阁参预机密 [23]4722-4724㊂
按:言 景皇帝即位,召入内阁参预机密 ,不确㊂景帝于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而‘明英宗实录“载: 正统十四年八月丙子,令翰林院修撰商辂㊁彭时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9]3534,‘明三元太傅商文毅公年谱“亦载: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丙子,皇太后令旨,召公与彭时入内阁参预机务 [24]㊂可知,在景皇帝即位之前,商辂已入内阁参预机务㊂
3. 成化五年闰二月己巳,兴化府知府岳正乞致仕 家居五年卒 [23]1302-1303㊂
按: 家居五年卒 当为 家居三年卒 之误㊂岳正于成化五年致仕,叶盛‘兴化知府致仕岳君墓志铭“[2]696㊁李东阳‘蒙泉公补传“皆载岳正卒于 成化八年九月十一日 [25],可知,岳正致仕后家居 三年 而卒㊂皆证‘实录“此处 家居五年卒 之误㊂
4. 成化三年十二月丁未,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致仕许彬卒 年七十六㊂ [23]1004
按: 年七十六 当为 年七十 之误㊂许彬中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进士,据王越‘东鲁许先生文集序“载: 先生十八举进士第 先生名彬,字道中,世家鲁之宁阳,学者称为东鲁先生,故文集因其称而名之 [26];李濂‘书东鲁许先生文集后“亦载: 许先生彬,永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改翰林院庶吉士 天顺初,召入内阁参预机务 先生字道中,谥
襄敏,山东宁阳人,学者称为东鲁先生 [27]209㊂综上可知,永乐十三年(1415年)许彬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其应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则成化三年(1467年)许彬卒,应为 年七十 ㊂
5. 嘉靖二十三年六月甲戌,致仕少保兼太子太保㊁吏部尚书㊁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卒㊂献夫,广东南海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授礼部主事 以疾赐告㊂居二年,诏以原秩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办事㊂加少保㊂又二年癸巳,疾,乞归,许之 [28]5541-5542㊂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言方献夫于 入内阁办事 的当年 加少保 ,不确㊂据‘方献夫集“卷二㊁‘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七㊁卷一三八载,嘉靖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方献夫上‘恳乞天恩放归以全万历残骸疏“[29],明世宗 察其诚恳,许之,给驿以行 [28]2780;至嘉靖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方献夫应召至京, 诏进兼武英殿大学士㊁散官㊁尚书如故,同辅臣张孚敬等内阁办事 [28]3250㊂嘉靖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明世宗敕喻 辅臣张孚敬㊁李时㊁方献夫日赞政务 宜均加秩,以示褒酬 孚敬少师,时㊁献夫与言俱少保 [29],方献夫上‘辞免加秩疏“, 上优诏褒答,不允 [28]3552㊂综上可知,嘉靖九年九月,方献夫致仕, 居二年 ,即嘉靖十一年 入内阁办事 ,十三年加少保㊂‘实录“纂修者误以为其入阁的当年 加少保 ,遂有此误㊂其二, 癸巳 当为 甲午 之误㊂嘉靖十一年方献夫入内阁办事,又二年,为嘉靖十三年,据‘中国历史纪年表“载,该年当为 甲午年 [30]㊂同年四月初十日,方献夫上‘自陈衰疾愿乞骸骨疏“[29],请求致仕, 上以其情词恳切,许之,命驰驿归 [28]3601㊂综上史料,‘实录“此处 诏以原秩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办事 后应为 又二年甲午,加少保㊂疾,乞归,许之 ㊂
6. 嘉靖二十六年八月戊申,致仕少保兼太子太保㊁礼部尚书㊁武英殿大学士贾咏卒㊂咏,河南临颍
㊃39㊃
2020年第6期管宏杰:‘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人,弘治丙辰进士 以大狱事注误,乃引疾乞休㊂居乡二十余年,以醇厚闻㊂寿踰八十,诏有司存问 [28]6032㊂
按: 寿踰八十 当为 寿跻八十 之误㊂据‘明世宗实录“载: 嘉靖二十二年六月甲申,致仕大学士贾咏 家居㊂至年是八十矣㊂守臣以闻,上曰: 咏视旧重臣,年跻八袠,齿德并茂,其赐之羊㊁酒,令河南巡按官及门存问 [28]5390;李濂‘明故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南坞贾公行状“[27]345㊁严嵩‘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靖贾公神道碑“皆载嘉靖二十二年,贾咏 年跻八十,河南抚按台臣会疏以闻,蒙恩遣官及门存问 [31]㊂可知,贾咏年八十,明世宗令 河南抚按官及门存问 ,而非 寿踰八十 ㊂万历‘明会典“[8]‘礼部志稿“也都载: 其大臣八十㊁九十者,特赐存问㊂盖古者尊高年㊁养国老之遗意 [32]559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寿踰八十 之误㊂
三㊁‘明神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1. 万历四年十二月壬申,原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卒㊂贞吉,四川内江人,嘉靖乙未进士 贬荔浦县典史㊂ [33]1309
按: 荔浦县 当为 荔波县 之误㊂据赵贞吉于嘉靖三十六年所奏‘自陈疏“载: 臣由嘉靖十四年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㊂历升 左春坊左谕德兼监察御史,谪广西庆远府荔波县典史 [34];‘明世宗实录“亦载: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丙戌,降左谕德兼御史赵贞吉为广西荔波县典史 [28]6505;胡直‘衡庐续稿“卷一一‘少保赵文肃公传“[35]㊁何乔远‘名山藏列传“卷八十‘臣林记㊃赵贞吉“[36]㊁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一一‘赵贞吉“[37]㊁张岱‘石匮书“卷一五三‘赵贞吉列传“[38]㊁张廷玉‘明史“卷一九三‘赵贞吉传“[39]也都载赵贞吉谪为荔波县典史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荔浦县 之误㊂2. 万历十一年四月己巳,原任少师兼太子太师㊁吏部尚书㊁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卒㊂阶,松江府华亭县人㊂弱冠登嘉靖二年进士及第第三人 阶之始为礼部以至首辅,十五年请立太子者数四㊂ [33]2538-2539
按: 请立太子者数四 当为 请立太子者数五 之误㊂据‘世经堂集“卷六‘奏疏一“载,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徐阶上‘请册立东宫疏“[40]456;次年正月二十一日,上‘再请册立东宫疏“[40]457;嘉靖三
十年正月,上‘三请册立东宫疏“[40]457㊁同年二月初一日,上‘四请册立东宫疏“[40]457-458;嘉靖三十一年正月,上‘五请册立东宫疏“[40]458;由此可知,徐阶先后五次上疏请立太子㊂申时行‘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贞徐公墓志铭“也载徐阶 请立皇太子先后五疏,皆不报 [41]472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请立太子者数四 之误㊂
3.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寅㊂是日,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卒㊂予祭葬,视一品而加四,凡十有二坛,赠太保,谥文肃 [33]9021㊂
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 庚寅 当为 庚子 之误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丙戌,大学士叶向高谨题: 据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家人王忠报称,本官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家病故 [42]2789;申时行‘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王公墓志铭“[41]616㊁叶向高‘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王公神道碑“俱载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病故[43]191;‘明神宗实录“也载: 万历三十九年二月丙戌,大学士叶向高题: 旧辅臣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家 [33]9046㊂综上可知,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为 庚子日 ,而‘实录“此处却载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 庚寅日 即该年十二月十九日病故,显然不确㊂其二, 十有二坛 当为 十有三坛 之误㊂正德‘明会典“[7]875㊁万历‘明会典“皆载: 凡一品官病故者,辍朝一日,祭九坛 [8]559,王锡爵卒后,朝廷遣官治丧,其祭坛,令 视一品而加四 ,故应为 十有三坛 ;此外,申时行‘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王公墓志铭“载: 太仓王公以万历庚戌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里㊂上震悼 赐祭十三坛,遣官治葬 [41]616;焦竑‘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㊃4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
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王先生行状“也载: 太仓王先生薨于里第 上震悼 遣使治葬㊂祭为坛,视一品例而加四,凡十有三 [44]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十有二坛 之误㊂4.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壬申,太子少保㊁礼部
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33]8349㊂
按: 壬申 二字为衍文,应删去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壬子,大学士朱赓㊁李廷机谨题: 据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男子纬报称,本官于本月二十二日申时病故 [42]2468㊂叶向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亦载于慎行 卒于万历丁未年(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43]100㊂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为 辛亥日 ,次日为 壬子日 ,‘实录“此处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紧接在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辛亥 记事之后,而于慎行正是于 辛亥日 病故,可知‘实录“此处 壬申 二字属衍文,应删去㊂
四、余论
以上共分三节十六条,分别考证出自太祖至神宗等五朝‘明实录“中有关名臣传记的十九处讹误;继而,笔者以为有必要作出以下两点补充说明:首先,‘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对‘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四十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辛亥 载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做了校勘,该条校勘记云: 太子少保 于慎行抱本及明史宰辅年表少作太,是也 [45]㊂
按,‘实录“此处无误,‘校勘记“此处属误校㊂‘万历起居注“[42]2468及叶向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43]100皆载,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慎行病故时,其最终任官即为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于慎行逝后,朝廷追赠其为 太子太保 [33]8386㊂因条件所限,未在全面占有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应是‘校勘记“此处误校的主要原因㊂其次,‘明神宗实录“载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戊子,加于慎行太子太保㊁礼部尚书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是日(朱)赓疏称 于慎行二十年尚书,宜进太子少保㊂廷机㊁向高久推正卿,宜升礼部尚书㊂温旨报从㊂ [33]8197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 太子太保 当为 太子少保 之误㊂读其文意,朱赓上疏建议于慎行 宜进太子少保 ,后 温旨报从 ,而结果却是 加于慎行太子太保 ,前后矛盾,究竟孰是?就需考证清楚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丁亥,是日,大学士朱赓谨题: 于慎行二十年尚书,似宜进加太子少保㊂廷机㊁向高久推南北正卿,似宜升礼部尚书 伏候圣明裁夺施行㊂ 二十六日奉圣旨: 朕览卿奏,具见忠敬谦慎 该部知道 [42]2427-2428㊂可知,朱赓上疏陈请 于慎行似宜进加太子少保 ,明神宗准其所奏,显然也是指进加其为 太子少保 ㊂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李廷机上‘辞内阁疏“,亦载: 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李谨奏:臣方以疾乞休,适推择阁臣 随奉圣旨: 于慎行加太子少保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46];六月二十一日,叶向高上‘辞内阁疏“: 接得吏部咨文,为会推阁臣事㊂奉圣旨: 于慎行加太子少保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47]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太子太保 之误㊂其二, 是日 ,不确㊂据‘万历起居注“载,朱赓上疏是在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次日即五月二十六日圣旨下达,准其所奏㊂而‘实录“却载 是日 也即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戊子 朱赓上疏,该年 五月戊子(二十六日) 是圣旨下达而非朱赓上疏之日,‘实录“纂修者不察,遂有此误㊂
参考文献:
[1]胡广.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程敏政.明文衡[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481-482.
[4]万斯同.明史[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1.[5]王鸿绪.明史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171.
㊃59㊃
2020年第6期管宏杰:‘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6]朱元璋.诸司职掌[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04.
[7]李东阳.明会典[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9]陈文.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王绅.继志斋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54-755.
[11]徐紘.明名臣琬琰录[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110.
[12]杨士奇.东里续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190.
[13]杨士奇.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56.
[14]吕震.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M].上海图书馆藏本.
[15]陈循.芳洲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6]王直.抑菴文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9.
[17]胡汉.郴州志[M]ʊ天一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7.[18]王翔.芳洲先生年谱[M]ʊ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8册.北京:北京图
书馆,2001.
[19]姚舜牧.来恩堂草[M]ʊ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7册.北京:北京
出版社,1997.
[20]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3.
[21]李贤.古穰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14.[22]杨希闵.薛文清公年谱[M]ʊ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9册.北京:北京
图书馆,2001:5-27.[23]刘吉.明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4]商辂.商辂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620.
[25]李东阳.怀麓堂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753.
[26]王越.黎阳王太傅诗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511.
[27]李濂.嵩渚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8]张居正.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9]方献夫.方献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0]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37.
[31]严嵩.钤山堂集[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89.
[32]俞汝楫.礼部志稿[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459.
[33]周延儒.明神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4]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348-349.
[35]胡直.衡庐续稿[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78.
[36]何乔远.名山藏[M]ʊ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77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442.
[37]查继佐.罪惟录列传[M]ʊ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85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1731.[38]张岱.石匮书[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3.[39]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22.[40]徐阶.世经堂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㊃6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