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阅读答案
《临江仙》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临江仙》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梅李清照(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鹧鸪天·赏荷蔡松年(金)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22. 两首词均为咏物词,但第一首词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第二首词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

23. 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2. 冬季(或晚冬)秋天(或初秋)
23. 李词中的“瘦”字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

主人公以花自喻,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离人而心生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

蔡词中的“瘦”字表现出了荷花的纤细柔美,以此衬托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表达了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抓住相关的意象,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分别指出这两首词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第一首,根据题目“梅”,词中“云窗雾阁春迟”(意思是“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玉瘦檀轻”(梅花风姿清瘦)推断出该词描绘的是冬季,或说是晚冬季节的景色。

第二首词,根据题目“赏荷”上片描绘的荷花情形,以及下片中“暮云秋影”“西风”“夜凉”判定该词描绘的应该是秋天,确切说应该是初秋季节的景物。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进行比较阅读部分,结合具体内容仔细分析,指出异同。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词中“瘦”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具体作答时,分别结合两首词具体内容,分析各自的“瘦”的表达效果即可。

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意思是说晚冬的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这里的“瘦”表面是说梅花清瘦,其实是以梅花来比喻自己,说照付赵明诚离家时间长,一致自己印思念丈夫而憔悴瘦损犹如眼前晚冬清瘦的梅花,所以这个“廋”字既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

又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心生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

蔡词中“胭脂雪瘦薰沉水”是写水中荷花,“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意红白相杂之色。

“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

“胭脂雪瘦”是说红白相杂之色的荷花纤细柔美,就是纤细柔美的荷花暗香袭人。

用“瘦”字衬托出下一句“翡翠盘高走夜光”中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

词人月下赏荷花,看到荷花纤细柔美,荷叶丰腴饱满,纤细柔
美的荷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个“瘦”字充分表达出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睛】诗歌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代“作比较”这一程度。

作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找出题干要求的比较阅读点;然后依照比较阅读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进行比较鉴赏。

《临江仙》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7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此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传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9.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分)
答案:
8.(4分)“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行惭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探。

(2分)“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词人旅途落寞的情怀。

(2分)
9.(3 分)情景交融的写法。

(1分)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

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分)《临江仙》阅读答案3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6分)
阅读答案:
14.C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临江仙》阅读答案4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9.(1)上阙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阅读答案:
9.(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2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

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

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

(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临江仙》阅读答案5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共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问药臼竹问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注)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指杜鹃,传说杜鹃的叫声犹人言“不如归去”
8.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5分)
9.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8、(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

(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

(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

B.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C.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

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15.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

(6分)
阅读答案:
14.(3分)B(秋月、春风,下阕的意象)
15.(6分)
角度与赋分
情感:(4分,指出两种即可)悲凉(孤寂)——喜悦——豪迈——
哲理:(2分)——或世事在变,或说其超然
参考——
情感:(1)喜悦与痛快。

作者面对滚滚长江巍巍,高山与隐士高人把酒畅谈,纵论古今自有一番愉悦与畅快。

(2)豪迈与悲凉。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

“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的豪迈,也有自己功业未就的悲凉与失落。

(3)淡泊与洒脱。

作者借江渚上白发渔樵惯看秋月春风,笑谈英雄往事,表达了自己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

哲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临江仙》阅读答案7
临江仙
[宋]陈与义①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③,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徽宗时曾任太学博士。

1126年,金兵陷汴京,北宋亡,陈与义避乱于闽、粤间。

1131年辗转到达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

②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的西京。

③午桥:桥名,在洛阳城南。

14.词,主要是为了配合隋唐时期流行的而产生的。

(1分)
15.画线句颇受后人赞美,请从情景关系角度加以赏析。

(3分)16.你对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4.燕(宴)乐(1分)
15.要点:(1)用悠扬笛韵衬托月夜杏林的宁静,景象空灵。

(2)言外传达良朋欢聚的雅兴,情景交融。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6.要点:(1)直写当前饱经丧乱、劫后余生的沉痛心情,颇具世事无常的苍凉之感。

(2)感慨古今兴衰化为渔樵晚唱,情绪旷达而又略显无奈(悲观)。

(共4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8
临江仙·咏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12. 下列对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描写白玉堂前柳絮飘扬飞舞,均匀有度,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

B. 上片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否定了柳絮最终随水流逝,委落尘土的结局。

C. 下片前两句描述了尽管柳絮随风飞舞,忽聚忽散,柳枝依然长条飘拂的情景。

D. 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一幅春景图;下片言志,抒发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

13. 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

——无名氏《柳絮》
B.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唐·薛涛《柳絮》
C. 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

——宋·朱淑真《柳絮》
D.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宋·韩琦《柳絮》
14. 宝钗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指诗文或其他艺术在立意、手法等方面有独创性。

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诗歌谈一谈。


12. A A项,“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理解有误,前两句描写的是写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13. C A项,“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写出了柳絮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右自己,四处漂泊的悲惨。

B项,“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写出上天给柳絮本来
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

表现的是柳絮随风飘飞,漂泊零落的无助之感。

C项,“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写柳絮飘飞的情态,它们似自惜洁白,不肯轻易坠地,污于泥淖,因而在晴空之下,缭绕似雪。

表现了柳絮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D项,“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表现的是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四处飘飞,漂泊无定的无奈。

故选C。

14. ①“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一句中,柳絮飘飞的地点是在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飘飞的姿态是轻盈、均匀、优美的,流露出欣喜之情。

②“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一句中,作者用两个反问句描绘了柳絮不再是漂泊零落的,而是积极向上的形象,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

③最后三句,柳絮被嘲笑的“无根”,却成为扶摇直上的优势,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诗歌的立意,就是诗歌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态度等,分析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就是分析本诗描写的柳絮的不同之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

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

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生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不愿意随
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

送我直上青云去!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临江仙》阅读答案9
临江仙诗歌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

(1分)一
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1分)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1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0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1分)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
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临江仙》阅读答案11
古诗词鉴赏。

(6分)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②青冥:代指朝廷。

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1)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作答。

(2分)
(2)下片塑造了曾使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答。

(4分)
答案:
17.(1)刚与朋友相见又要分别的伤感和依依不舍。

(“记得”写出相见美好。

“堪惊”“双鬓已星星”写出别后的伤感寂寥。

“谁知”“还与”相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感情绪。

)
(2)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形象。

他不顾边塞艰苦,担心皇帝下诏征调,命令他回家,渴望建功立业。

作者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

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18.士皆瞋目;尤使我耳不忍闻;于嗟鸠兮;食野之苹;俯察品类之盛;齐彭殇为妄作;泣孤舟之嫠妇;渺沧海之一粟;可以无悔矣;鸡鸣桑树颠。

《临江仙》阅读答案12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练习】
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分)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3 分)
3.“ 送行淡月微云” 营造了什么氛围?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 分,“ 手法”2 分,每点1 分;“ 品格”1 分)
2.① 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 是失意伤怅。

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3 分,其中“ 看法”1 分,联系作品分析2 分)
3.这句话关键字在送上,自古以来送行就有惜别、哀伤之情,但是诗人以淡月微云来营造氛围却非一般凡语可比,诗人选取这样于天空之上的意象,重在表达对亲人离去,自己旷达疏逸的胸襟和情怀,不是一般哀哀戚戚的低靡之词,而月云本非淡微可形容,且他的疏淡细微更非一般人可以察觉,作者于细微之词,以淡月微云,来表达了他的那一丝丝亲人离别的愁绪,全句可谓淡雅悠远中略含丝丝愁绪,意境可谓高远!
《临江仙》阅读答案13
临江仙
明·杨慎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13.(1)你如何理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的意思?
答:。

(3分)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历史观和人生观?(4分)
答:。

参考答案:
13.(1)青山代表了自然界,夕阳代表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刻。

夕阳几度,而青山依旧,不正是表明自然永恒而人生无常吗?
(2)历史如江水般绵延不绝,英雄却如浪朵般昙花一现。

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即使将每个时代的英雄串联起来与整个历史相比,却也都那么的短暂。

而自然是永恒的,所以诗人流露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观。

《临江仙》阅读答案14
临江仙·佳人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

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

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有约而失约,相期而未遇,给热恋中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惆怅与忧伤。

这首词就是通过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位多情的闺中女子因盼郎夜归,从期待、幻觉、失望、孤独到寻求解脱的生动形象。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

”夜深人静,轻纱般的雾霭笼罩着庭院里疏疏的杨柳。

风从画楼外吹来,是谁还在悠扬地吹笙?这是从女主人的视觉和听觉角度分别描绘庭院内外的两个空间,以画楼外的欢乐来烘托庭院内的静寂、清冷。

庭院静而女主人的内心并不平静,她倚着阑干久久地等待,终于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在呼唤着丫头小红,此时女主人的心情可以想见。

是心上人真的来到身边了吗?“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更大的可能是苦苦等待中所产生的幻觉。

“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虽闻声而郎终未至,于是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