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量局、卫生部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计量局、卫⽣部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规定
颁布⽇期:1985-05-25
执⾏⽇期:1985-05-25
时效性:现⾏有效
效⼒级别:部门规章
⽬录
第⼀章有关主要名词的规定
60137
本规定包括150―400KVX线机产⽣的X射线、Co、Csr射线治疗机的γ射线、加速器产⽣的1―25MVX线和⾼能电⼦束的剂量测定⽅法,以及关于治疗计划、记录和病例剂
量报告的⼀些规定。
由于临床剂量测定仍以电离室为主要测量⼯具,并且国家已建⽴照射量基准和部分地区的次级标准。
因此,本规定内容只适于电离室测量。
第⼀章有关主要名词的规定
射线质:射线质指的是射线能量,主要表⽰射线贯穿物体的能⼒。
⽤电离室测定射线剂量时,室壁材料和介质材料的阻⽌本领以及照射量仪表显⽰的读数计算吸收剂量时所⽤的转换因⼦等均与
射线质有密切关系。
唯有射线质为已知时,才能采⽤相应能量的射线的物理参数表和曲线。
照射量(X):照射量X是dQ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dQ的值是在质量为dm的空⽓中,由光⼦释放的全部电⼦(负电⼦和正电⼦)在空⽓中完全被阻⽌时,在空⽓中产⽣⼀种符号的离⼦
总电荷的绝对值。
dQ
X=--
dm
单位:C/kg
照射量的原⽤单位是伦琴(符号R)
-4
1R=2.58x10C/kg(严格相等)。
测量照射量必须在满⾜电⼦平衡条件下进⾏,即进⼊体积元的次级电⼦总能量等于离开该体积元的全部次级电⼦的总能量。
当X线的能量⼩于2MV,γ线的能量⼩于⼏MeV时,电⼦平衡条件
是可以建⽴的。
根据照射量的定义和放射治疗设备发展的情况,照射量不再⽤于临床剂量。
吸收剂量(D):吸收剂量D是dE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E是致电离
辐射给与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衡能量。
dE
D=---
dm
单位:J/kg
吸收剂量单位的专名是⼽瑞(Gy),1Gy=1J/kg,吸收剂量的原⽤单位是拉德(rad)。
-2
1rad=10J/kg=1cgy
以下有关名词参看图1。
(略)
射线源(S):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般指放射源前表⾯的中⼼,或产⽣射线的靶⾯中⼼。
对电⼦束取在出射窗或散射箔所在的位置。
射线中⼼轴:表⽰射线束的中⼼对称轴线。
临床上⼀般⽤放射源S通过最后⼀个限束器中⼼的连线作为射野中⼼轴。
射线照射野(A):表⽰射线束经最后⼀个限束器后中⼼轴垂直模体时通过模体的范围,它与模体表⾯的截⾯即为照射野的⾯积。
对于旋转治疗或对固定SAD照射,截⾯取在旋转中⼼的深度
处临床剂量学中规定模体内50%同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的区域为照射野的⼤⼩(图1中的A0为表⾯照射野)。
参考点(P):⼀般情况下,为剂量计算或测量参考,规定模体表⾯下射线中⼼轴上的⼀点,如400KV以下X射线,参考点取在模体表⾯,对⾼能X线或γ射线参考点取在模体表⾯下最⼤
剂量点位置,其位置随能量⽽定。
模体表⾯到参考点的深度为参考深度(d0)。
对应不同射线质所规定的参考深度d0见表1。
校准点(C):在射线中⼼轴上指定的测量点。
模体表⾯到校准点的深度为校准深度dc 见表1。
表1:参考深度(d0 )与校准深度(dc )
---------------------------------------射线质|d0 (cm)|射线质|dc (cm)---------|------|-------------|--------150KV―400|源―⽪距(SSD):表⽰沿射线中⼼轴从射线源到模体表⾯的距离。
源―瘤距(STD):表⽰射线源沿射线中⼼轴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表⽰射线源到机器等中⼼的距离。
平衡帽(套):测量照射量时为满⾜电⼦平衡条件,在测量仪电离室头上附加的帽。
中⼼轴百分深度量(PDD):模体内射线中⼼轴上任⼀深度的吸收剂量率D(d)与射线中⼼轴上参考点吸收量剂率D(d0)的百分率。
即:
D(d)
PDD=-----×100%
D(d0)
组织空⽓⽐(TAR):定义为模体内射线中⼼轴上某⼀点的吸收剂量率DT
与移去模体后空间同⼀点在⾃由空⽓中的⼩体积组织内的吸收剂量率DTa
之⽐。
即
DT
TAR=--。
DTa
组织最⼤剂量⽐(TMR):模体内射线中⼼轴上任⼀点吸收量剂率D与模体中最⼤剂量点处的吸收剂量率D(dM)之⽐,即
D
TMR=-----。
D(dM)
反散射因⼦(BSF):模体内射线中⼼轴上最⼤剂量点的吸收剂量率D(d0))与空⽓中该点吸收剂量率D(da)之⽐,即
D(d0)
BSF=----。
D(da)
第⼆章吸收剂量的测定
⽤带有空腔电离室照射量仪表测定光⼦束、电⼦束的吸收剂量分两个步骤进⾏:第⼀步将空腔电60离室在X射线或Coγ射线下校准,⽬的是校对照射量仪表的刻度;第⼆步将校准过的照射
量仪表的电离室放到介质中测定吸收剂量,这时仪表的测量值是以伦琴,
60
或“ Co伦琴”为单位。
然后,通过仪表读数校准因⼦和吸收剂量转换因⼦,计算出吸收剂量。
具体⽅法如下:
⼀、对治疗机的基本要求
应符合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要求。
⼆、⽔模体中吸收剂量的测定
(⼀)测量条件:
1.照射量仪表:
(1)为保证测量值的准确可靠和量值的统⼀,所使⽤的照射量仪表必须每年
60
经计量部门标准实验室校准⼀次,给出60-250KVX射线及Coγ射线
60
的照射量校准因⼦No在Coγ射线校准时,电离室应加上平衡帽。
使⽤仪表前,应按照射量仪表说明书上的要求检查仪表的稳定性或调节仪器的灵敏度;然后检查仪表的漏电、零点漂移等,
使其对测量值的影响在1%以内。
如不符合要求,要查明原因排除故障。
仪表经修理后,必须送计量部门重新校准。
(2)对电离室的要求,电离室体积⼩于1⽴⽅厘⽶,外径⼩于1厘⽶。
电离
60
室能量响应在60―250KVX射线和Coγ射线(加平衡帽)范围内,校准因⼦N的变化不⼤于5%。
电离室的杆效应(即电离室除灵敏体积外的杆部分受照射后⽽附加的电离电流)要⼩
于1%。
(3)有效测量点:对X、γ射线建议将电离室的⼏何中⼼定为有效测量点;对电⼦束建议将电离室有效测量点定为从⼏何中⼼向射线源⽅向移3/4r,r为电离室内半径。
(4)备有⾜够长的电缆并加电离室防⽔套。
(5)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量程。
2.⽔模体
⽔模体壁⽤有机玻璃或聚苯⼄烯制作。
使⽤中要求在最⼤照射野边缘外⾄少有5厘⽶的富裕,⼀般为30×30×30厘⽶。
如果备有电离室插孔,孔与电离室要密合,不能有空隙。
3.其它必备⽤具:
计时器、温度计、⽓压计(如没有此项设备,可向当地⽓象台索取测量时的⼤⽓压值)、电离室⽀架、测距尺等。
(⼆)测量⽅法:
1.校准点吸收剂量的测定:
(1)将带上防⽔套的电离室有效测量点放在⽔模体中⼼轴的校准深度处(见表1)。
如果⽔模体备有电离室插孔,就将电离室插⼊孔内固定好。
测量前,电离室在⽔模中⾄少要放置15分
钟,以保证温度平衡。
(2)选择被测照射野⼤⼩,源―⽪距离(SSD)。
(3)选择过滤板、能量(如KV)等。
(4)测量⽔模体内温度、⼤⽓压以备计算空⽓密度修正值K。
(5)开机出射线,从照射量仪表上读取3―5个读数,并得出仪表平均读数Ro为减⼩测量误差,最好⽤累积剂量读数。
(6)校准点处吸收剂量D(dc)的计算:
对X射线和r射线:
D(dc)=0.01?R?N?K?F(i)
对电⼦束:
D(dc)=0.01?R?N?K?CE (ii)
式中,D(dc)为⽔模体中电离室被⽔所代替时,校准点的吸收剂量,单位是Gy;R为照射量仪表读数,伦琴;N为照射量仪表的校准因⼦,对100KV
60
以下X射线,⽤相应的HVL的校准因⼦,对Coγ射线和⾼能X射线或电⼦
60
束均采⽤Coγ射线的校准因⼦;K为空⽓密度修正因⼦。
273+tPo
K=------?--(iii)
273+20P
其中t、p为测量时的⽔温(℃)和⼤⽓压;po为标准⼤⽓压,与p的单位要⼀致。
5
注:校准仪表时,以20℃,1.013×10pa为标准条件。
如果剂量仪的电离室是密封的或带有灵敏度调节,则K=1;F为X、γ射线
60
伦琴或“ Co伦琴R”cGy转换因⼦,它与辐射质有关,见表2;电⼦束的CE值见表3。
60
表2:R或R―cGy转换因⼦F
---------------------------------------射线质(HVL或核素)|F|射线质|F|(cGy/R)||(cGy/R)---------------|------|------(7)对不同射野、不同距离(SSD)要分别测定校准点的吸收剂量。
2.参考点吸收剂量D(do)的计算:
在确定的A、SSD条件下,参考点的吸收剂量D(d0)可由校准点吸收剂
量D(dc)和校准点的百分深度剂量P(dc)求出:
D(dc)
D(d0)=-------(iv)
PDD(dc)
3.⽔模体中⼼轴上其他各深度处的吸收剂量:
由参考点吸收剂量可求出⽔模中⼼轴上任意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D(d0)?PDD(d)其中PDD(d)为百分深度剂量,其推荐数据见附录。
三、空⽓中测量照射量并转换为⽔模体中吸收剂量的⽅法:
60
由于2MV以下X射线和Coγ射线可以进⾏照射量的测量和考虑到各单位设备条件不尽相同,也可以暂⽤在空⽓中测量照射量再换算出⽔模体中吸收剂量的⽅法。
⽅法要点如下:
1.使⽤校准过的照射量仪表在空⽓中测量照射量,对测量仪表及电离室的要求与⽔模体中吸收剂量测定的测量条件相同。
2.将电离室放在空⽓中相当于参考点的位置(见表1)。
3.选定测量照射野A。
4.选定KV、滤过板等条件。
5.出射线,得仪表读数R。
6.参考点的照射量X(d0 )为:
X(d0)=R?N?K(v)
式中R、N、K与式(i)相同。
这⾥要注意的是,如果X线机遮线筒是闭端式的,放置在闭端的电离室中⼼⾄射线源S的距离为
r1
SSD+--(r1为电离室外径)。
由于中能X射线参考
2
深度d0 =0,所以所测点不是参考点的照射量。
应做距离反平⽅修正,才得参考点(d0处)的照射量。
例如:SSD=40cmr1=1.0cm,测出的照射量X为电离室中⼼即40.5
cm处的值X40.5,则SSD=40cm处的照射量X40为:
X40 40.5240.5
-----=(----)X40=(----)?X40.5
X40.5 4040
7.将空⽓中相当于参考点处的照射量X(d0)转换为⽔模体中参考点(d0处)的吸收剂量D(d0):D(d0)=X(d0)?F?BSF(vi)式中F同式(i);BSF为反散射因
⼦。
8.计算⽔模体中任⼀点吸收剂量的⽅法同前。
表2.1⾼能电⼦束的转换因⼦CE(cGy/R)
--------------------------------------------------------------------初始能量| | | | | | | | | | (Mev | | | | | | | | | |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深 | | | | | | | | | |(cm) | | | | | | | | | |--------|-----|-----|-----|-----|-----|-----|-----|-----|----注:本表适⽤于平板电离室,取扰动因⼦Pwg=1.00
表2.2⾼能电⼦束的转换因⼦CE(cGy/R)
------------------------------------------------------------------------------------------------ 初始能量| | | | | | | | | | | | | | | | | (mev) | 4 | 5 | 6 | 8 | 10 | 12 | 14 | 15 | 16 | 18 | 20 | 23 | 25 | 28 | 30 | 32 | 35⽔深(cm) | | | | | | | | | | | | | | | | |----------|----|----|----|----|----|----|----|--注:本表适⽤于轴和电⼦束⼊射⽅向垂直的圆柱形电离室,电离室内径约6mm。
9.如果测得空⽓中(SSD+d)处的照射量为X(d),可按下式转换为⽔模体中⽔深d处的吸收剂量D(d):
D(d)-X(d)?F?TAR(vii)
式中F同式(i);TAR为组织空⽓⽐,见附表。
四、吸收剂量的定期测量
对X线机,1个⽉测量1次;加速器⾄少每周测
50601次;Co治疗机可3个⽉测1次,但每⽉要进⾏Co衰变修正。
对于性能差的机器和新安装的机器或其他原因引起机器性能变化,应酌情增加测量次数,以保证临床剂量的准确可靠。
第三章射线质的测定
射线质的测定是临床剂量学的⼀个重要内容。
测量⽅法如下:
⼀、400KV以下X射线半值层(HVL)的测定:
X射线能谱是连续的,对于治疗来讲,我们并不需要了解能谱的分布,临床上关⼼的是射线的穿透能⼒,⼀般⽤半值层来表⽰。
所谓半值层是使原射线量减弱⼀半所需要的某种吸收材料的厚
度。
半值层的值越⼤,射线的穿透本领越强。
根据半值层的定义,我们可以⽤实验⽅法来测定X射线的半值层。
测量时,将不同厚度的吸收⽚(铝⽚或铜⽚)⼀⽚⼀⽚的叠加,同时测出射线穿透不同厚度的吸收⽚后的射线量,然后作出厚
度对射线量的坐标曲线,最后从曲线上查出使原射线量减少⼀半的吸收⽚厚度,此厚度即为被测X射线的半值层。
或⽤两块同质楔形吸收板,⽤电动或⼿动的⽅法使它们作相对运动,以逐渐增
加厚度。
测定半值层应注意以下⼏点:
1.测定的半值层必须针对直接⽤于治疗的X射线,也就是说,要明确所使⽤的管电压滤过板条件。
尽管电压、电流相同,滤过板不同,半值层也不⼀样,例如某种200KVX线机未滤过的
X射线,半值层是0.35mmCu,经过1mmCu滤过,半值层提⾼到1.3mmCu。
2.相同的物理和⼏何的测量条件,不加吸收⽚时应相同,即管电压、电流、滤过板、电离室的位置均应恒定,以保证半值层测量准确。
3.测量时的⼏何条件要适当,防⽌散射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附加吸收板位置不恰当⽽产⽣的散射线的影响会使测量的半值层得出错误的结果。
因此电离室离开吸收⽚的距离与吸收⽚离
射线源(S)的距离⼤约相等,⼀般取50cm。
电离室周围不应有产⽣散射线的物体存在。
照射野的⾯积也应尽量⼩,以能包围测量电离室的敏感体积为限。
X射线机的半值层应定期每⽉或
每两个⽉测量1次。
机器安装或换X线管时,更应该重测半值层。
选择的治疗条件,应使所测半值层尽量与深度量表的半值层⼀致,以便使⽤深度量表。
表4:⾼能X线能量与⽔HVD的关系
--------------------------------射线能量(MV)|最⼤剂量深度(cm)|50%剂量深度(cm)--------|----------|------------4|1|13.86|
注:该表使⽤的测量条件是SSD=100cm,A=10×10cm
⼆、⾼能X线能量的确定:
通常采⽤最⼤剂量点处剂量⼀半的深度(HVD)⽔深法,即⽤⽔模体中射线中⼼轴上50%的剂量深度来确定X射线的质。
⾼能X射线能量与⽔HVD的关系见表4。
⽇常射线能量的监测⽤⼀个简易监测能量体模进⾏,体模中电离室位置放在该能量最⼤剂量点处,反转后正适合该能量50%深度剂量值的位置。
每次校正如果测量均为50%,就说明能量没
有变化,或者⽤其能量监测体模对每次测量值进⾏对⽐,如果误差均在5%以内,说明能量变化在其允许范围内,如超过5%变化应对机器进⾏调整。
三、⾼能电⼦束能量的测定:
测量⽅法:⽤电离室测出不同治疗距离上10×10cm或12×12cm射线中⼼轴上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图2),从曲线上最⼤斜率点切线的延长线与曲线尾部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深度Rp
为电⼦在⽔中的实际射程,并将Rp代⼊下式可估算出⼊射的电⼦束能量。
Rp +0.38
E0 =-------
0.52
或Rp =0.52E0 -0.38(cm)
式中E0 为⼊射的电⼦能量(MeV),Rp为电⼦在⽔中的射程(cm)。
电⼦射程法确定电⼦束能量的准确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测量时所⽤电离室的直径和照射野⼤⼩的影响。
⼀般情况下,要求⽤很⼩直径的柱形电离室,照射野的直径⼜⼤于电⼦
的实际射程。
第四章治疗计划、记录和病例剂量报告的⼏点规定(试⾏)
记录和报告治疗⽅案是为了保证治疗⽅案的执⾏、改进,以及对治疗⽅案进⾏评价、交流,同时观察效果。
记录和报告的书写应当简明、准确。
这⾥提出的⼀些原则,希望我国的放射治疗⼯作
者结合本单位情况,尽可能参照执⾏,以逐步达到记录和报告书写的统⼀。
⼀、治疗计划设计中⼏个概念:
(⼀)靶区(TargetVolume):
对根治性放射治疗,靶区应包括瘤体本⾝及周围潜在的受侵犯的组织以及临床估计肿⼤可能转移的范围,靶区⼤⼩由临床医⽣根据病⼈的解剖(如CT断层图)或局部解剖及轮廓尺⼨在设计治
疗计划之先确定,并应考虑到治疗中可能的位置移动、形状改变(胃、膀胱)以及摆位不准确引起的误差。
靶区的⼤⼩和形状随着治疗的进⾏可能发⽣改变,应作相应修改。
同⼀个病⼈可能存
在⼀个以上的靶区。
由于CT、模拟定位机、⾼精度治疗机的配合使⽤,显著地提⾼了定位和治疗摆位的准确性。
利⽤电⼦计算机或⼿⼯计算设计治疗计划,应尽量保证⼤部分靶区的剂量在90%同等剂量曲线范
围内。
(⼆)治疗区(TreatmentVolume):
由于治疗技术(如照射野条件等)的限制,90%同等剂量曲线范围不可能全包括靶区⽽与靶区的形状完全⼀致起来,⼀部分靶区可能在90%同等剂量曲线之外。
因此,规定了治疗区的概
念。
显然治疗区应⼤于靶区。
治疗区的剂量应由肿瘤的最低剂量所限制,应保证在80%同等剂量曲线以上。
(三)照射区(IrradiatedVolume):
照射区⼤于治疗区,其剂量受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的限制。
⼀般规定照射区为50%同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地域。
50%同等剂量曲线范围的⼤⼩直接反映了治疗⽅案设计引起的体积积分剂量的
⼤⼩。
治疗区、照射区的⼤⼩随使⽤的治疗技术⽽变化。
较好的治疗计划设计应在保证靶区、治疗区剂量前提下,使照射区的范围越⼩越好。
(四)危险器官所受剂量:
危险器官是指靶区内或邻近靶区对射线敏感的器官,它们对治疗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有直接的影响。
对眼晶体、脊髓、肾、肺、直肠、膀胱、性腺尤其要加以保护,并程证其受照剂量在各⾃的耐
受剂量⽔平以下。
在设计中若发现瘤体⼗分接近危险器官⽽躲避不开时,可采取牺牲⼀侧(如肾)或牺牲⼀部分(如胰腺癌三野照射防护肾门)的办法。
或在治疗中逐步缩⼩照射野、更改计划
来实现这⼀原则。
(五)靶区剂量:
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均匀度是⽤区内最⼤值(Dmax )、最⼩值(Dmin )、平均值(Dmean)及其它量来描述的。
靶区最⼤剂量即为靶区内的最⾼吸收剂量,但必须有2平⽅厘⽶的区域都接
受到这⼀最⼤吸收剂量值,才认为有临床意义。
如果整个靶区⼩于4平⽅厘⽶,则最⼩区域定为1平⽅厘⽶。
最⼩靶区剂量即为靶区内最低的吸收剂量,对⾯积不作具体规定。
靶区平均剂量
(Dmean)不是最⼤和最⼩靶剂量的算术平均值,⽽是靶区内被分割成的各单元矩阵点(i)的剂量平均值,
n
Dmean∑Di /N。
靶区内剂量的变化量的值越⼩,剂量分布越理想。
i=1
(六)剂量热点(Hotspots):
剂量热点是指靶区以外正常组织接受的剂量超过靶区100%剂量的区域,当热点区的⾯积超过2平⽅厘⽶时,临床上要考虑避免,当⼩于2cm时,可忽略它的影响。
⼆、记录或报告中关于治疗技术的说明:
(⼀)射线质:
对400KV以下的X射线,应写明管电压(KV)、滤过板和半值层(HVL),例如:20KV、1mmCu+1mmAl滤过板、1.5mmCuHVKX线;对Υ射线应写明核素名称
(元素符号及质量数),
60137
例如:Co、Cs等;对⾼能X线,应说明相当的加速电位(MV)及机器类型,例如:8MV电⼦直线加速器X线,对⾼能电⼦束,应写明电⼦能量(MeV)和加速器类型,例如:25
MeV电⼦感应加速器电⼦束。
(⼆)照射⼏何条件:
应标明所使⽤的源―⽪距(SSD)或源轴―距(SAD),照射野⼤⼩及数⽬,照射野⼊射⽅向,线束修整装置(如:楔形板、补偿器等)射野剂量⽐和组织不均匀性是否校正等。
SSD固
定照射时在⽪肤上给出照射野⼤⼩。
对SAD等中⼼照射在旋转中⼼给出照射野⼤⼩。
所谓剂量⽐,即各个照射野对靶区剂量贡献的数量之⽐。
还有各野峰值吸收剂量⽐,等中⼼处剂量⽐或靶
区特定点剂量之⽐等应在治疗单上注明清楚。
(三)靶吸收剂量:
因“肿靶区”⼀词已由“靶区”代替,同时靶区也可能包括预防照射的⾮肿瘤区域,因此建议今后不再使⽤“肿瘤剂量”⼀词,⽽⽤“靶吸收剂量”代替。
靶吸收剂量即按下述⽅法选取的靶区内特定点的
剂量,它既不是最⼤靶剂量、最⼩靶剂量,也不是平均靶剂量。
严格讲,靶吸收剂量应由靶区内剂量分布确定。
由于不是每个放疗单位计算剂量都具备电⼦计算机,也不是每个病⼈都有剂量分
布图。
因此,建议按下述⽅法计算靶吸收剂量。
单野照射,靶吸收剂量应为射线中⼼轴上靶区中⼼点的吸收剂量。
两野同轴对穿等剂量⽐照射,靶吸收剂量应为射野中⼼轴上两野间距的中点吸
收剂量。
两野同轴对穿不等剂量⽐照射,转90°吸收剂量点应为照射野中⼼轴下靶区的中⼼点。
对两野交⾓或三野以上交⾓照射,靶吸收剂量点应为各野中⼼轴的交点。
对相邻野照射或其它特
殊照射技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与靶区有关的特殊点作为靶吸收剂量的标定点,⼀般不作统⼀规定,但应在治疗单上加以注明。
(四)其它:
1.对⼤于2平⽅厘⽶区域的剂量热点必须在治疗单下注明。
对敏感危险器官所受剂量应同时注明器官最⼤吸收剂量和涉及的器官范围(例如:10cm脊髓、左肾上半部等)。
6060
2.靶等效吸收剂量均以Co剂量为标准,为了⽐较,取Coг射线为参考射线,相对⽣物效应RBE=1,≥2MVX线和1-50MeV电⼦束的RBE也取作1,但400KV以下X线
的RBE=1.18。
如果不在治疗单上
60
作特别说明,则可认为靶等效吸收剂量是按Coг线剂量给出的。
附录
本规定推荐⼀些临床常⽤剂量数据表。
这些表是在国内经多次测量的结果并与国外有关数据表进⾏了⽐较,供全国放射治疗单位参考。
附录1:百分深度剂量表
SSD=40cm封闭式筒
---------------------------------------百| 160 | 180分照HK|---------------|---------------深射VV| 0.5Cu | 1.0Cu 度野L
*本表中给的KV值是参考值,希望在此KV值下调整过滤板得到对应的HVL值,在使⽤本表时,应查对应HVL的百分深度剂量。
附录2:百分深度剂量表
60
Co、SSD、60cm
---------------------------------------照射野| 0 | 4×4 | 5×5 | 6×6 | 7×7(平⽅厘⽶)|||||-------|---|------|------|------|--
附录3:百分深度剂量表
60
Co、SSD、75cm
--------------------------------------------照射野| 0 | 4 | 5 | 6 | 7 | 8 | 10 | 12 | 15 | 20(平⽅) || × | × | × | × | × | × | × | × | ×厘⽶|| 4 | 5 | 6 | 7 | 8
附录4:百分深度剂量表
60
Co,SSD,80cm
---------------------------------------照射野| 0 | 4×4 | 5×5 | 6×6 | 7×7(平⽅厘⽶)|||||-------|---|------|------|------|--
附录5:百分深度剂量表
90
Co、SSD、100cm
---------------------------------------照射野| 0 | 4×4 | 5×5 | 6×6 | 7×7(平⽅厘⽶)|||||-------|---|------|------|------|---
附录6:百分深度剂量表
4MVX线SSD100cm
--------------------------------------------照射野||||||||||(平⽅| 0 | 2×2| 4×4 | 6×6 | 8×8 |10×10|12×12|15×15|20×20|25×25厘⽶)||||
附录7:百分深度剂量表
6MVX线SSD100cm
--------------------------------------------照射野||||||||||(平⽅| 0 | 2×2 | 4×4 | 6×6 | 8×8 |10×10|12×12|15×15|20×20|24×24厘⽶)||||
附录8:百分深度剂量表
8MVX线SSD100cm
------------------------------------照射野| 4×4 | 6×6 | 8×8 |10×10|12×12|15×15|20×20(平⽅厘⽶)|||||||-------|---|---|---|---|---|--
附录9:百分深度剂量表
-------------------------------------------照射野| 0×0 | 4×4 | 5×5 | 6×6 | 8×8 |10×10|12×12|15×15|20×20|25×25(平⽅||||||||||厘⽶)||||
60
附录10:Co(TAR)组织―空⽓⽐
-------------------------------------------照射野| 0 | 4×4 | 5×5 | 6×6 | 7×7 | 8×8 |10×10|12×12|15×15|20×20---|---|---|---|---|---|---|---|--
60
附录11:Co(TMR)肿瘤―体模⽐
---------------------------------------照射野| 4×4 | 5×5 | 6×6 | 7×7 | 8×8 |10×10|12×12|15×15|20×20---|---|---|---|---|---|---|---|---|---深c28158--010208wwj
备注:
本条例⽣效时间为:1985.05.25,截⾄2022年仍然有效
最近更新: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