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二、重难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章结构,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诞”字。
生:书空写
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观点加以主张,说服那些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
那么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也就是本文的论点,即题目,它还出现在哪里?
生:开头
师板书:开头(提出论点)
师:这个论点的含义是什么呢?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它,是哪一句?找一找。
生跳读课文
师:哪一句话解释了这一观点?上节课讲过的。
生(一学困生):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师:谁有不同的?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举手。
师:那么这一句它阐述了观点,它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生:倒数第2自然段
师:倒数第2自然段,也就是结尾处。
也就是课文在结尾处,用这样一句话来重申观点,总结观点。
围绕着这样一个观点,是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哪几个具体事例呢?
(二)学习围绕观点,重点突出叙事的写法:
默读3、4、5自然段,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事例。
大屏幕出示要求: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是哪几个事例呢?
快速默读3、4、5自然段,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3个事例。
(谁)从(什么现象)中发现(或发明)了。
学生默读,并在本上写出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写完的同学小声地读一读句子,用语感来检查一下句子通顺不通顺?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完,我们来交流。
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发现了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师:同意吗?非常简练。
写了洗澡水的漩涡发现了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别人在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倾听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它能让你找到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事例呢:
生:发明了石蕊试纸
师:他的观察力、概括力十分强。
第3个事例。
生: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象,发现了做梦时眼珠转动的规律。
师:课文就是通过这3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这3个事例与一般的事例有区别,区别在哪里,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
板书:具体事例。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发现了2个关键词:真理、问号。
这三个事例中,哪些句子是写问号?问号指什么?
生:看出问题,不断发问。
师:这3个事例中哪些句子是写看出问题,不断发问的,哪些句子是写真理的呢?哪些是写问题产生了到真理产生了的过程的?分别用横线、曲线、双横线划出。
大屏幕出示阅读要求:
师巡回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发现大多数学生找的不对,找的“由产生问题到发现真理的过程”的地方不对。
教师只好重复几遍要求,把问题到真理产生的过程的划出来。
只发现一位同学的对,只好让其到讲台上,通过展台展示,并试图让该生说说如何做的,但该生说的不清楚,这时教师只好补充。
如果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会把这个要求提的具体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示范:教师给学生划出一个事例,然后,再让学生划其他两个事例,这样学生有指导性学习,效果更好。
也不会耽搁很长时间。
]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
生说
教师通过展台,把该生读书结果划出。
师:刚才我看到大多数同学划的不对,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展示
师适时指导:如果说光发现问题,能发现真理吗?所以说产生真理到发现问题,这个过程用双横线划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过程。
师引导学生读3个事例中产生真理到发现问题的过程的句子。
师:那么,划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在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写得很详细,而反复实验的过程写得十分简单。
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中,对问号,真理,发现过程,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发现?生:关于问号,真理,写得十分具体,发现过程写得简略。
师:他是在围绕这个观点来写的,而且是围绕观点中的重点词来写,突出了重点。
板书:围绕观点重点突出
师总结:真理即正确的思想,你说你是正确的思想,怎样证明你是正确的思想?作者就要论述,像第1个事例中“有许多科学家都来证明谢皮罗的观点正确”。
再来看问号,真理诞生的条件有很多,问号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作者的观点却是这个,强调的却是这个,所以在写的时候,围绕着这个来写,这就是议论文的特点。
写议论文,就像在法庭上,和别人辩论一样,你得驳倒他;和法官讲话一样,你得说服他。
我们写议论文,也要这样,围绕观点来重点写。
(三)运用写法,学习围绕观点具体写一件事的写法: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大屏幕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个观点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写。
谁来谈谈这个观点的意思。
生:只有自己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成就。
师:只有理解它,你才能说明它。
通过查字典,老师发现了功夫在这里是占用的时间,付出的努力。
不负:负是对不起,不负是对得起。
从字面上说,我付出的努力,不会对不起用心的人。
只要你用心努力,就会有所成就。
理解意思,那么抓重点词,要抓什么?
生:抓功夫。
师:具体写什么?
生:具体写下得功夫有多大。
师:下得得功夫有多大,付出的努力有多大?如果围绕这个词,
回过头看这3个事例我们应该重点写什么?
生:写怎样研究?
师:如果我们证明这个观点,我们应该重点写哪什么?
生:写花了时间有多少?下的努力有多大?
师;具体说,功夫下哪里了?
生:作实验
师:我们应该重点写这些部分。
大屏幕出示3个实验中,描写实验过程的句子。
让学生齐读。
我们看许多、反复观察实验。
我们应该把这部分重点来写,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观点是说付出了多大努力?
师:还可以抓哪个关键词?
生:用心
师:具体说一说
生:动脑筋
师:遇到困难,动脑筋,光努力行不行?
我们知道了这个观点,明白了意思,知道了抓重点词,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观点,来选择事例。
大屏幕出示选择事例的要求:
1、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2、在生活中了解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例。
3、自己了解到的发生到的名人故事。
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有没有?(没生主动说)咱们班有同学喜欢打篮球非常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指名一篮球队员说
生:每天放学后打篮球。
师:别的同学都放学走了,可你们还在训练,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师:也可以是看到的,发生在在别人身上的事例。
自己在书中了解到的发生到的名人故事。
师:我们会选材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具体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出示:居里夫人提炼镭的一段话。
这段话是从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把不懈努力过程写具体的?
生边读边思
生:居里夫人是怎样提炼出镭的?[由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这个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学生答非所问。
]
师:指着相关句子说,这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四)布置作业:
我们在写事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写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事例写具体。
最后我们可以给文章观点总结,进行结尾。
这样文章题目开头有了,事例有了,结尾有了。
今天下午习作课,我们就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
这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我没教过议论文,所以决定上这一课,我压力挺大。
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反观自己备课,觉得自己根本达不到这一境界,尤其对于这一课,感觉难度大,驾驭不了。
备课时,我经历了3个阶段:
1、逐字逐句地把课文读了几遍,等自己把课文读通了,条理理清了,再去看教参。
教师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很宝贵。
因为这也是你下一步教学的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个过程,教师直接看教参,势必会把教参的内容强加于学生。
等我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后,再参考教参,会发现许多知识与教参不谋而合。
2、为了深入解读此课,我认真学习了叶圣陶和夏沔尊编著的《国文百八课》一书中《说明和议论》《议论文的主旨》两篇文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议论文。
明了了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
为此,我对照课文,认真研读,找作者试图反驳对方的怀疑问题,并以此为主线,设计了一篇教案。
后来,我发现,可能是我参阅这本书是初中国文科,所以这份教案,对于六年级学生不适用,目标过高。
于是我又重新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了本课。
虽然第一次设计教案,对于六年级学生不适用,但是增高了我解读文本的高度,回头再看课文,觉得简单多了。
我查阅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现6年级根本没有对议论文相关要求。
课后小练笔,也只是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于是我想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具体事实重点突出的说明一个观点,就很了不起了。
于是我将此作为本课的重点。
总之,在解读本课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备课时一要紧帖课标阶段目标;二要素读课本;三要宽读文本,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二、选择题
2.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清用钢笔写字!”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
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
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
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
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
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
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
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
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
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
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
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
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
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
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
,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
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
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
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
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3. 文章结尾写道:“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4.
1.没有任何征兆厖三头野牛来不及防备,已和狮子相遇,没有地方可让。
2.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野牛的勇猛和力量,将野牛的威猛和狮子的狼狈刻画得十分传神。
3.①与标题相照应;②强调牛狮之战时间之短;③突出牛狮之战给“我”的震撼之大。
4.作者认为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团结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击败强悍的对手。
示例:我支持他的看法。
团结是一种力量,俗话说“蚁多咬死象”“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要学会团结,就能克服困难,战胜强大的敌人。
5.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
..,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
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
..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
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
..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
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
5.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常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尊敬顾虑仍然犹如
2.(1)惺忪(2)有声有色(3)议论纷纷(4)理直气壮
3.①他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②还因为他没老婆。
4.同学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老常打铃太“敬业”以至于像专业学过一样,这样我们就更讨厌他。
5.朴实,认真工作,精益求精。
6.点明中心,提出作者对老常以及像老常一样的人的赞扬,做事追求完美,做人追求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