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西安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的西安调查报告
篇一:西安考察报告最终
西安采风调查报告
西安之旅
一.考察地点
曲江池遗址公园
大雁塔
秦始皇陵博物馆
华清池
茂林博物馆
法门寺文化景区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美术馆
大唐芙蓉园
清真寺
回民街
大明宫
二.考察时间:2014年11月2号至11月8号
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四.考察内容:
2014年11月2号至11月7号,我们工业设计121班在
三位指导老师王恬,尚晓东和闫秋雨主任的带领下,在古城西安进行了历史遗迹实地考察。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
由于古都西安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因此,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1
2号的下午
6点左右,我们登上了驶向西安的列车,同时开启我我第一次去北方的路和第一次在火车上过夜的历史,满怀的期待在火车上的夜会有多么的精彩。
南方的深秋,夜幕总是来的那么早,上车不久天就黑了下来。
我和我的小伙伴百无聊赖的坐着,聊着天,打着牌,吹吹牛皮,相互调侃,不知不觉,10点熄灯的号角打响,车厢依次关上了灯,躺上床的我们却一直无法入睡。
有经验的同学告诉我们,晚上的睡觉时一阵阵的,因为噪音的时断时续。
到了凌晨1点左右,才安然的进入了梦想。
第二天早上11点多,我们相继下了火车,来到了古都西
安。
映入眼帘的就是古城墙,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打入我们脑海最深处的印象,让我们难以忘记他的历史。
2
吃过饭后,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西安之行
的第一站——大雁塔广场,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
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公元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
导致古塔倾斜主要原因为:一、古塔的基础处理不太均匀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等;二、长期
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
到1985年古塔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
1983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倾斜问题及其加固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
后经有关部门20多年的探查、保护、排水、防渗等方面综
3
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看完了大雁塔的第二天,我们又满怀期待的参观了中国的瑰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被发现。
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
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
4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能算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确实,兵马俑有多雄伟,只有你亲身体验后,才能真正的感受!
见证了国宝兵马俑之后,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西安特色的食物——肉夹馍.裤袋面,凉面和羊肉泡馍!说实话,这些食物真心有点失望,没有那种想吃的欲望,可能是饭店的原因吧;但是西安的水果倒是很吸引人。
果粒饱满的石榴和香甜怡人的小柿子,相当可口哦~。
看完了兵马俑,吃过了特色美食和甘甜的水果,我们来到了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华清池——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公元747年,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同时
下令大兴土木,修造亭台殿阁,布设园林美景,盛况空前。
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文人墨客的视线。
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环园(华清池部分),建筑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景观。
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后,在此地修建了兵谏亭。
5
篇二: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2015年4月18日—2015年4月25日
二、考察目的: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哲学上也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对于我们学历史的学生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再丰富的理论知识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我们理解得更深刻,况且,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源远流长,文化风韵积淀雄厚,西安原名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西安之行对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景实物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和探究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我们历史专业的实践水平,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充实了和扩展
了我们的知识面,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
三、考察内容:西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一直都想去西安看看,即使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我想褪去昔日辉煌的光环的古都,西安也一样能引发我们思索过往吧!在仅有的三天行程中我们参观了七个景区:乾陵、法门寺、兵马俑、华清池、明长城大名宫、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在这里我将我这三天中所看所想简略的描述一下吧!
1. 乾陵
4月20日早上
八点,我们从西安市
出发前往乾县的著名旅游景点乾陵,这是我一直都想去看看的地方,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帝后宫葬墓,但我们最前往失望的是乾陵的陪葬墓—壹态德太子墓,它是位于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其墓有封土堆及围墙,由墓道、三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前龛、后通道及墓室等八部份组成、全长一百零八米规模十分宏大,陪葬品十分丰富、墓内壁画十分完整、且色彩绚丽、任务姿态各异、琳琅满目、技巧娴熟犹如一个唐代地下绘画展览,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墓外的狮子雕塑,姿态高傲、表情严肃、充分表明了大唐皇家的威严以及大唐在当时的整个世界上的地位。
随后便前往享有“露天石
刻博物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美誉的乾陵,虽然是西安市著名景区之一。
但她却座落于一个小村子里,大巴车从乡间穿行周围显得很荒凉,这在我看来有些奇怪,科学合理的景区布局与功能分区是提升景区品味、丰富景区内涵、调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大型旅游景区,其布局结构本身就是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东北的果山上,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与皇后武周后的合葬墓,规模宏大、地面地下的文物丰富、石刻、壁画等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乾陵所在的梁山,海拔一千零四十九米、山巅有峰三座、北峰较高、南峰稍低、北峰山腰建有乾陵的玄宫,南峰为两座小山,东西对峙、状如双乳、俗称头山、是乾陵的天然门户。
从内城的朱雀门直到梁山南双峰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神道导游介绍说是司马道,在司马道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体量巨大雕刻精美的华表,石卜、石兽、石碑等,在这里重点说一下石碑,东南的一碑人称无字碑这也是我最想看到的,碑高六点三米、宽二点一米、厚一点九米、碑上原来没有任何文字。
传说武则天功勋卓著难以用文字表达。
还有人说唐中宗李显不知如何称呼她,所以就没有写碑文了。
西边的一座碑人称七节碑,
这是一座由武则天撰文,李显书写的述圣记碑。
值得一提的还有六十一尊藩王像。
据说在李治去逝的时候,有六十一位少数民族首领和邻国的特使前来参加葬礼。
后来武则天
命人刻成石像,排列在乾陵之前。
现在虽然这六十一尊石像的头部大多都没有了了,但这是唐朝时中西友好交往和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2、法门寺
当日
下午我们
前往的是
法门寺,
法门寺位
于陕西省
扶风县十
公里的法
门镇,始
建于东汉
末年,有
“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公元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佛堤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法门寺原指舍利,是释迦牟尼火烧后遗世的一节指骨,它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可能它停留在这个尘世就是要印证佛法无边、佛慈无量。
唐太宗时开创了迎舍利的风气,从此佛教在中国渐渐兴盛。
同是,也从
侧面反应出唐朝国力强盛、财力雄厚。
从塔的建筑工艺上看,足以证明唐时期建筑工艺技术的精巧娴熟,在当时几乎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3、兵马俑
4月21日早上八点半我们从西安出发前往全世界人为之震撼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展厅北侧的“铜车马”展厅。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一、二号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全为青铜器打造,可见当时的青铜制造业已相当繁盛。
铜车马为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一号车为战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
车上有圆形的铜伞,取天圆地方之意,伞里有36根伞架,代表秦统一六国后的三十六个郡县。
伞下驭手呈站立姿势,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
二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上有椭圆形车善,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
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无论是一号车还是二号车,从铜人的穿着服饰上均可看出,它们都是当时秦朝的社会上层人士,或官员,或贵族,或皇族。
这就说明了当时秦朝的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印证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参观完“铜车马”展厅后,我们来到了一号坑,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庞大军团,一号坑的面积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凭栏俯视,东
端三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三十八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两千年前的古代大军阵。
进可攻,退可守,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刹那间,忽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们带进喊杀震天、战马嘶鸣的战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二十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思索若何相互配合,战胜对手。
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它们的呼吸声。
二号坑由四个方阵组成,第一方阵是驾兵方阵,第二方阵是车兵方阵,第三方阵是由车、步、骑兵俑组成的混合方阵,第四方阵是骑兵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兵种齐全,机动灵活,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规模较小,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
三号坑虽小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当时我就在想,作为指挥部,竟然没有统帅,这究竟是造俑者疏忽还是另有原因?参观完三个坑后,我们无一不为之惊叹,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的吧!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
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
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不可抵挡的气势。
人们常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几乎能感动世上所以的人,兵马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华清池
篇三: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
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
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
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
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
汉都长安城建立在秦咸阳城遗址东南,别称“凤城”,又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称作“斗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
唐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区的街道布局。
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为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超过1200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
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
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
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并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保存了众多历史遗迹。
其中包括众多
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可省庄遗址等人类活动遗址;周丰京、镐京遗址、秦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等城市遗址;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等建筑类遗址;以及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陵寝类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1]。
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现状,政府、民间实际上都在不断努力进行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已公布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而西安鼓乐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保护体系和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
西安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博物馆,并且在大遗址[2]保护中将建设遗址公园和民生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这些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利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了完善了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保护体系,但由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研究都相对较晚,其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并不高,对它的利用和开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保护状况仍
然堪忧。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改变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而城市的变化将会对城市的原有空间结构、用地功能、社会组成和生活环境带来冲击。
这些冲击都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及问题——只孤立地保护却缺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3]。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必须有完善的城市环境作为其保护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体和历史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其周边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更新,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再次破坏。
如西安市的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古建筑、民族文化、历史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然而其周边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设施状况却没有随着城市发展而得到改善,使得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持续保护。
由于受到规模、保护的难度、等级性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
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否则既无法对遗产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如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其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是为数不
多的关中学人的遗址之一。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中书院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关保护,但保护程度和影响力仍然较弱。
书院遗址现在还是西安文理学院和书院门小学的办公地点,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光大关中学派、展示陕西文化名人风采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存在形态的限制,其保护和发展更加需要外界环的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众多现实的困境。
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出和传承人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造成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
这些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3.解决对策
循序渐进的保护过程与灵活多样的更新模式历史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科学艺术等信息。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