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治疗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按照临床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各50例。
早期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即患者发病0~3 h内进行治疗;晚期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即患者发病3~12 h内进行治疗。
结果早期组患者临床再通率显著高于晚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出院时左心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室壁瘤形成、心包积液、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可靠、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标签:早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发了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引起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在急诊PCI广泛应用的今天,广大基层医院临床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仍主要采取静脉溶栓方式,该治疗方式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就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患者在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按照临床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各50例。
其中早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51.6+6.5)岁。
晚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52.5+6.2)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方式: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及心肌酶、肌钙蛋白等常规检查。
早期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即患者发病0~3 h内进行治疗;晚期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即患者发病3~12 h内进行治疗。
溶栓药物使用尿激酶静脉滴注,给予尿激酶150万IU+5%葡萄糖100 mL,半小时匀速静脉滴注完毕。
静脉滴注尿激酶12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以后每隔12 h用药1次,持续用药1周时间。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第2天开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同时患者入院第1天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口服,第2天开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
所有患者还均常规给予他汀类、ACEI/ARB类、B一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期溶栓治疗患者与晚期溶栓治疗患者临床再通率、病死率及出院时LVEF值比较
早期组患者临床再通率显著高于晚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出院时LVEF值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早期溶栓治疗患者与晚期溶栓治疗患者住院
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早期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室壁瘤形成、心包积液、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应及时给予血管再灌注治疗。
由于我国广大基层医院无急诊PCI能力,所以溶栓治疗成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
我国临床上使用的第1代溶栓治疗药物是链激酶,尿激酶是第2代溶栓药物,第3代溶栓药物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等)及最新溶栓产品尿激酶原等产品由于价格昂贵尚未在全国基层医院内广泛推广。
与链激酶相比,尿激酶与血栓纤溶酶的溶栓作用更强,溶栓效果更好,其副作用更少。
同时由于血小板在整个凝血过程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因此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需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嚼服。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病死率及出院时LVEF 值均显著优于晚期静脉溶栓患者,且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更少。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其发病早期及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与晚期治疗相比,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使患者病变血管早期再通,从而减少心肌损伤、减轻患者室壁重构,还可以给冠脉介入治疗赢得时间。
而晚期静脉溶栓治疗,由于此时患者的纤溶系统已经被激活,从而使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发生了变化,从而促使血栓形成,
从而使得晚期溶栓药物对富含血小板的血栓疗效较差。
综上所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可靠、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