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大数据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Ⅱ)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

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

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

人生的第二阶段,
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

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

“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

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

15岁的时候,你忙着自我重塑,人生的变化,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

但到50岁,你就不想改变了,大多数50多岁的人,并没有准备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然而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

如果还想死守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

有可能你有很长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

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

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学会与改变和平相处。

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

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到底你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技术?这个选项更冒险。

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

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

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也可能是未来你的命运。

技术本身并不坏。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

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

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

有没有看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
那么,你该依赖自己吗?
面对这项令人生畏的任务,你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

你要:认识你自己。

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可口可乐、亚马逊、百度争先恐后,都想非法侵入你。

不是侵入你的手机、你的计算机,也不是侵入你的银行账户,它们想黑进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

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

再过不久,算法就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越来越深。

而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纵你,而且你无力抵抗。

到头来,这就是个简单的经验问题:如果算法确实比你更了解你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决定权就会转到它们手上。

当然,也有可能你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

如果真是这样,你只要轻轻松松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么事都不用做,交给算法就好。

但是,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儿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亚马逊和百度快,在它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林俊宏译,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变速度的加快,让人类对未来的变化难以预测,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成为一个重
要的问题。

B.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要累积信息、发展技能、建构世界观,同时建立身份认同。

C.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但到底是人类在为技术服务,还是技术在服务人类?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悲
观的。

D.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人类的了解越来越深,一旦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类就将失去对自己
的决定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中国宋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提到中国当代互联网公司百度等,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相关问题
有过全面研究。

B.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教给更多信息,通常教师心态也不够灵活,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

C.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人对改变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差,但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未来世界,人必须
适应改变。

D.人类历史上的农业技术的发明并不是所有人的福祉,由此可知依赖技术对于未来世界的人类不是一件好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表达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王在某平台搜索了某件商品,当他打开另一个平台时,一下子跳出来好多他浏览过的商品的广告。

B.芭娜借了网贷,还没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平台就提醒及时还贷,因为平台借助大数据监测到她近期
收入能力太低。

C.某中学借助大数据跟踪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提高了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D.很多人去某地旅游时都选择某平台推荐的省心攻略,大家跟着推荐走了相似路线,选择了相似拍摄角
度,发了相似朋友圈。

4.作者是怎样阐明人要不断重塑自己的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奥斯卡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楚门从出生起便被放在人们设计好的虚拟世界、被现实世界的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娱乐和消遣,最终发现了真实世界的出口找到了自己的故事。

数据时代也让人们陷入同样的困境,人们无异于陷身巨大影棚下的“楚门的世界”,越来越难认清“我是谁”,我们该怎样应对数据时代的控制、认识真正的自己?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橘颂【生】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

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

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

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

“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

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

贴在墙上,退远些看。

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①“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

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

难以入睡。

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

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

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

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束。

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

他在请束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

”他将请束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

“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

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

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

“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

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②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

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

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

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

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

这是第一次宴请。

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

③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

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

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

“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

他长时间打量那张桌子:所有的书收起来,它成为一张长方形餐桌。

美中不足的是两端的卷边,这太碍眼。

整张桌子像一个大元宝,更像一张供桌。

“如果没有这两个卷边多好。

”他咕哝,前后看,叩打桌面。

只能将就一下了。

好在餐具不错。

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

“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了——原来可以翻转向下。

“这真是妙极了!”他叫着,拍手。

老爷爷真是神人!他怎么知道有一天要改做餐桌?“一切完美,好极了!”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

最后:槐花饼。

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

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

五点多钟,门敲响了。

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

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

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

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

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

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

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

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

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

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

老辣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

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

“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

”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

橘颂坐在垫高的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棘拐。

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

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④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注】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写在春寒料峭的夜里,老文公写完大字后依然兴奋得毫无睡意,以此引出了赏花和宴请这
两个主体事件。

B.赏花时,一人一猫沉醉其中,面对如银色披挂、像小山、似浪涌的槐花,老文公屏住呼吸,橘颂则边走
边嗅、爬上树顶。

C.老文公使用“高脚酒杯”“三叉青铜烛台”“白瓷碟”来招待乡邻,既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也显现出他
对宴请的重视。

D.老棘拐登门赴宴,带来普通的蘑菇和水,老文公称赞它们是“最好的”来化解对方的尴尬.显现出主人
的热情周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文章”一词为古今异义,“章”与“文”同义,意为“花纹,色彩”,这句话描绘出橘树色彩
斑斓的外在美。

B.句子②中“哗哗”“流”化静为动,赋予眼前紫藤极强的动感,紫藤盛开,如同瀑布一般壮观,与槐花相映生辉,衬托春景的盛大。

C.句子③中“整个”“所有”突出宴请范围的全和广,与上句的“两”“三”等单薄的数字形成极
强张力,呼应了上文“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D.句子①中“我们”指的是老文公和橘颂,橘颂参与晚宴准备,有专属座位和餐具.这些也能引发读者对
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8.准备晚宴的过程中,老文公心情有多重变化,请结合文本梳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文公盛赞李转莲带来的橘树画:“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请分析作者安排这一情节
的用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九年,昊王谓①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

”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孙武曰:“囊瓦②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

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

”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

”唐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

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

十月,二师阵于柏举。

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

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

”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

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

吴师乘之,遂破楚众。

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

夫概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

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半济而后可击也。

”从之,又败之。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雍澨五战,径至于郢。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吴王问孙武曰:“衙地①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孙武曰:“诸侯三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

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

简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候。

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犄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


(节选自《武经总要·前集》)
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将军孙武说:“此时民众疲劳,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

”②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

③衢地: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唐侯使其子A乾为质B于吴C三国合谋D伐楚E舍舟F于淮汭G自豫章H与楚夹汉水I为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奈何,意为怎么办,与《屈原列传》“奈何绝秦欢”中的“奈何”含义不同。

B.阵,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格局,与成语“临阵磨枪”中的“阵”词义和用法都相同。

C.重币,指重金、厚礼。

币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也泛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玉帛等。

D.简,文中意为“选择”,与《出师表》中“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村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阖闾九年,阖闾希望再次攻打楚国,并向伍子胥和孙武咨询取胜的方法,孙武建议获得唐国和蔡国
的支持,与他们一同讨伐楚国。

B.楚国大夫囊瓦率领楚军渡过汉水抢占先机,从小别山到大别山三次打败吴军,吴王的弟弟夫概违背阖闾
的命令发动进攻,终于大败囊瓦。

C.吴军追打楚国军队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夫概建议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阖闾听从了他的
建议,再次打败吴军。

D.吴王向孙武请教作战时的方法策略,孙武认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要重视军队内部兵卒的训练、资粮的充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一中孙武等人是怎样践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张的?请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天童①道上
王安石
村村桑柘②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③。

天童山溪上
王安石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注】①天童:指天童山,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是我国禅宗五山之一。

王安石时任鄞
县知县。

②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子皆可饲蚕。

③梵王宫:佛寺,指天童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歌运用快镜头写行于天童山道时的整体印象,一句一景,视野开阔。

B.第二首诗歌写观览近景,以点带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尽现春山美景。

C.清人易顺鼎“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的诗句恰与两诗内容有相通之处。

D.两首诗皆着力写景,写出诗人渴望远离喧嚣纷扰、获得心灵的宁静、回应禅思的旨趣。

16.如果就两首诗的内容写一则天童山旅游文案,请列出宣传要点并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小刚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
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回答
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

(3)古诗文中的“千里”一词往往并非确指之数,而是用以表示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 ,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君王夫差修凿邗沟。

隋炀帝大规模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以向东北延伸的永济渠、向东南延伸的通济渠连接若干水道及其支流,加上杭州以北的江南河,大运河连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二千七百多公里。

①千里波涛,帆樯连绵,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所言,“共禹论功不较多”。

历经数千年陆续开凿,②大运河不仅发挥着持续贯通南北的作用,也沟通了运河沿岸和更广大区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③隋唐大运河发挥的历史作用不局限于它流经的几个区域,④它是将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战略要地、经济重地和海陆丝绸之路有效连接起来的重要通道,将运河沿线地区、延伸地区、辐射地区的众多民族及边疆地区有机地联系起来,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辐射和延伸的区城扩展到北方的欧亚草原、东南的辽阔海域以及西南的纵深区域,B 。

因此可以说,⑥大运河为推广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夏日的傍晚,运河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

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
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

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

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

瓜田的主人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

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

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

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

①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同行结冤,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

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

②白天,他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拨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

(摘编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的瓜个大,皮薄,结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