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一模试卷(带答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一模试卷
(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2.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B.单一保守C.多元开放D.繁荣创新
3.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五代十国”这一历史局面是唐末以来哪一现象的延续
A.政权更迭
B.藩镇割据
C.武将夺权
D.政权分立
4.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秧马
6.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7.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8.“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9.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10.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种瓷器可能是()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
1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12.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3.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14.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15.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1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
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17.“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18.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9.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20.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列哪一个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繁荣景象
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
21.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
22.“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23.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24.唐朝时期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珍品的著名陶器是()
A.白瓷B.青瓷C.唐三彩D.青花瓷
25.“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4.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详解】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越窑的青瓷很有名。

故A符合题意;BC出现在唐朝,和题干诗句无关,不符合题意;青花瓷在唐朝还未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是隋朝;“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是限制条件,可确定答案。

隋朝建立时,定都长安。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这一记载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的话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后,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

帝王的奢侈生活是大兴土木,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正确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不是在说李世民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

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18.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厉行节约,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⑤项是隋炀帝的功绩,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⑤项的ABD三项。

故选C。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大意为: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无论国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都盛得满满当当,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开元盛世”的景象,D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大意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A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B不符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因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暴政,A排除;西晋、隋朝在中外交往中没有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BC排除。

故选择D。

21.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世界工艺珍品,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属于瓷器,不是陶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