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五讲、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理清了一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使读者容易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顺序就像一根线,把文章的素材串起来,使文章更有条理,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流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记叙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事或写人类的文章大都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一般会在文中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其中经过往往会写得很具体。

如《草船借箭》一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按地点转换(空间方位、移步换景)的顺序。

参观游记、写景类的文章一般使用地点转换(移步换景)的顺序,有时也会用空间方位顺序,这种写作顺序的文章,一般在文中都有明显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或句子。

如《草原》一文就用了移步换景的顺序,先写作者来到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汽车前行,看到了河以及欢迎我们的主人们,再写进了蒙古包的情景,最后写蒙古包外看到的蒙古人表演的节目,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不同的风土人情。

按时间先后顺序。

如果一篇文章各自然段的开头带有时间标志的词语,如表示季节、时间、某些代表季节的花或日出日落等,并且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推进故事情节或景物变化,这样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了“我“七八岁时因为写诗发生的事情,然后写几年后的感受,再写“我”长大成人,小有成就时的感悟。

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总分总、总分、分总)。

这种顺序的文章,文中往往有明显的总起句或总结句。

如果开头有总起句,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写,最后结尾有总结句,那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如果只有总起,然后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就是总分结构;如果先分几个方面来写,最后总结性结尾,那就是分总结构。

如《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就是总分总结构,课文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相互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文化风情的赞美之情。

然后从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赵薇谋角色
1995年,赵薇从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毕业。

刚毕业,她就得知北京一个导演正在为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物色女演员,便决定毛遂自荐。

当时,赵薇还是无名小辈,根本不知道导演的电话,经过打听她得知导演住在北京某小区,于是决定用最笨的办法“守株待兔”,去“守“导演。

她找到了小区,开始苦等。

第一天,赵薇苦苦等了十几个钟头也没有见到导演的影
子,第二夭依旧没有,第三天依然如此。

小区保安看到她守在小区门口,为的是见导演一面,便劝她:“别等了,等也是白等,他又不认识你。

“万事开头难,任何机会都要争取,不等根本就没有希望,等了反倒有一线希望。

'‘第四天下午,赵薇终于等到从外面匆匆归来的导演。

导演并没有答应赵薇的请求,但拒绝得也不是非常干脆。

赵薇觉得还有希望。

为了争取到这一丁点希望,第二天,赵薇将自己的处女作电影《女儿谷》拿给导演看。

导演看过之后还是犹豫,不过,最终决定破例在剧中给她安排一个角色。

只要有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来争取,正是赵薇对演艺事业的这种认真和执着,最终打动了导演,从此,她一步步走向成功。

(选自《做人与处世》,作者:于跃武)
1..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文中“守株待兔”的“株”指,“兔”指
,从“第四天下午”我感受到了
3.对画”“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做而塞情都可以慢慢等,终究能等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b.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去争取,努力了、付出了就会有所收获。

c.做事要有等待的心理,只要我们花时间去等待,老天就会被感动的。

4.你觉得赵薇走向成功靠的是什么呢?
【答題指导】解答第1题时,我们先要读懂短文,然后在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线索,本篇短文有较多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下午”等,透过这些词语可以弄清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答案】 1.时间顺序。

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下午”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小区、导演、赵薇等的时间非常长
3.b
4.赵薇走向成功靠的是她对演艺事业的认真和执着。

收麦子
六月是收麦子的季节,相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不会忘记那火热的六月。

在我老家,六月初的时候,学生们通常会放一个星期的麦假。

乡亲们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忙碌起来,割麦子、装麦子、拉麦子、打麦子、晒麦子,大概需要忙一个星期。

到了割麦那天,一大早,父亲就霍霍地磨起镰刀,母亲在厨房做饭,我们在被窝里就能闻到阵阵香气,母亲会给我们炸油饼和糖糕。

吃完饭,一家人就开始下地了。

割麦子时,要低头弯腰,时间长了腰酸腿疼。

到了中午就更难熬了,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人们一个个汗流決背。

父母心疼我们,总是让我们找个树荫休息。

他们为了赶时间一刻也舍不得停,因为如果天气一变,小麦就可能烂在地里,我们一年的口粮就没有保证了。

麦子割完后,就开始往车上装麦子。

这时我们就会换上长袖衣服,要不然胳膊会被麦秆扎得到处都是红印,又疼又痒,难受极了。

农家的孩子一边埋怨着鬼天气,一边在心里默念着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无论如何也不再受这个罪了。

父亲弓着背、弯着腰在前面吃力地拉着装满麦子的架子车,我们便在车后用力地推着车子。

参加工作后,我再回家收麦子,已经不用那么辛苦了,只用拿几个袋子在地边的树荫里等待着轰隆隆的收割机割完,然后开着机动三轮车把麦子运到家就行了。

1.农村人收麦子要做哪几件事?请简要地写出来。

2.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岀来?
3.“到了中午就更难熬了”一句中的“熬”能不能换成“过“,为什么?
4.父母他们在割麦为什么一刻也舍不得停?
收麦子
1.割麦子、装麦子、拉麦子、打麦子、晒麦子。

2.这篇短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一大早”“吃完饭”“到了中午,,“麦子割完后”。

3.“熬“不能换成“过因为”熬"字可以看出农忙时节我们的劳素,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我们又忙碌了半天,这就是在''熬
4.因为农忙时节要抢时间,如果天.气一变,小麦就可能烂在地里。

2.
送报的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jiéjiě)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
了。

()晴天雨天,他()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
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diǎn tiǎn)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xuè xiè)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pāng páng)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
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⑨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⑩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⑪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⑫我随口问:“那你呢?”
⑬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⑭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⑮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①不但……而且……②不论……都……
3.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表面上看是儿子嚣张的无礼貌表述,实际上,作者有什么目的?
4.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句话?
5.在下面语段中找出三处令你感触深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波浪线,并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1.jié tiǎn xièpāng
2.不论……都……
3.同送报青年形成对比,更为后文送报青年考上北大作铺垫。

4.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5.“凌晨5点”“两百多户人家”“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或:“凌晨5点就起床”“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感受:①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3.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
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有何作用?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这句话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冰棍、生怕冰棍化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3.为父亲爱子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

(意思对即可)
5.父亲虽然没有活到60岁就病逝了,但是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

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

4.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

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

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

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

”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

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

在毡
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
..
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跟崭新的一般让靴子冻上冰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

(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俭朴: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

勤劳: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

有爱心: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

重友情: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

(言之有理即可)
5.
爱书如命的人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被人们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

过年时,大人给了他压岁钱,他总合不得随便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亲自动手,一笔
一画地把它抄下来。

显然,抄书使得他获益匪浅。

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鲁迅读过的书浩如烟海。

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就有9000多册。

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

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根据下列意思,请你从短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1)形容(读过的书)很多。

()
(2)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也不会忘记。

()
(3)得到的收益很大。

()
2.按要求填空。

(1)这篇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称鲁迅为“爱书如命”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1.(1)浩如烟海(2)经久不忘(3)获益匪浅
2.(1)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鲁迅不仅爱书、看书、抄书,而且收藏有大量的书籍。

3.因为鲁迅喜欢阅读,爱惜书籍,虽然一生清贫,但是却有大量的藏书。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