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20-12-17T13:18:01.6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7期作者:牛骊吴双郭维娜杨海粒[导读] 目的:探析两种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方法应用在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
牛骊,吴双,郭维娜,杨海粒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麻醉科,150040【摘要】目的:探析两种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方法应用在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资料取自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之间,将连续隐神经阻滞的患者70例为对象。
依据等分法将患者分成2组,即实验组35例,选择收肌管阻滞;对照组35例,选择腿远端阻滞。
比较组间的术后镇痛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术后阵痛药物追加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两种入路麻醉方法均能够起到有效的镇痛作用,但是隐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佳,且需要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膝关节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对于手术而言,其需要做好术后镇痛工作,不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也能够增加围术期的安全,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较为常用的术后镇痛方式为肌肉注射镇痛药,但是其灵活性不足,实效性较差,造成镇痛效果不佳,为此需寻找更加有效的镇痛方式,以此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1]。
本文则是抽选70例患者为对象,意在探究两种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术后镇痛中所取得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取自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之间,将连续隐神经阻滞的患者70例为对象。
依据等分法将患者分成2组,即实验组35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32岁--57岁之间,均数(39.04±11.25)岁;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30岁--53岁之间,均数( 30.85±2.48)岁。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不存在肺炎情况,且并没有高血压和药物过敏情况发生,此研究的70例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小,即P>0.05。
1.2 方法
70例患者均在入院之后实施常规检查,包含血压、血脂以及血清检查等,之后则需要开放患者的外周静脉通路,实施神经阻滞之前静注舒芬太尼5-10ug进行预防性镇痛。
实验组中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进行引导,其参数设置为4—12MHz,随后放置在大腿中段前内侧处,探头需要同股骨保持垂直状态,并展开上、下移动,直到探头可以将收肌管标志性解剖结构(缝匠肌、股动脉)显示出来为止,如果没有即刻显示动脉,则可以从腹股沟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向足端追溯动脉走形;之后则应用平面内进针技术进行操作,当针尖显示在动脉的外侧,缝匠肌下方回抽无血的时候,则要注射局部麻药,从而确认针尖的位置是否正确,并且单次要注入0.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镇静,采取20ml的剂量,在超声影像检查之后,则需要观察其药液是否沿动脉周围均匀散开,只要散开便可以,注意在导管置入收肌管间隙之后,则要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进行止痛,其术后需要泵入,镇静剂量为0.2%罗哌卡因进行镇痛。
对照组患者同样借助高频超声探头进行定位,当超声显示为有明显的搏动阿时候,便是膝降动脉,此时进针回抽无血,便能确定位置,之后单次注入0.5%的罗哌卡因,剂量为20毫升,且也需要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操作与实验组相同。
1.3 统计学处理
把镇痛数据输入至SPSS23.0统计学软件之中,所有数据均呈现正态分布统计,随后展开整理和对比;研究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实施校验,而计数资料则是以百分比加以表示,组间数据对比以χ2实施校验。
只有P<0.05时,组间的数据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组间的麻醉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术后阵痛药物追加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以往的神经刺激仪而言,其很难对隐神经展开直接的定位操作,从而使得麻醉效果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然而在医学上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借助超声实现外周麻醉已经逐渐应用在了临床中,其中因为收肌管内有较多的神经结构,更为重要的便是股神经股内侧肌神经与隐神经,在进行麻醉阻滞的时候,则可以选择上述两个神经位置,以后实施正常的麻醉镇痛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实施收肌管阻滞,能够达到麻醉扩散的效果;隐神经阻滞镇静所需要的麻醉药物更少,对患者自身的影响较小,且在超声的辅助下,其镇痛效果更加,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3-4]。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的不同入路麻醉方法均能够起到有效的镇痛作用,但是隐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佳,且需要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赵石磊,西志梦, 等.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效果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3):275-278.
[2]王珏,张益维,王秀珍, 等.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对足踝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和局部血运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50(3):245-248,253.
[3]崔秀雯,李良,崔俊.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坐骨神经置管阻滞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实际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312-313.
[4]杨宗雷.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置管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