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1)《中国社会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61)《中国社会史》网上作业题及答

1:第一次作业
2:第二次作业
3:第六次作业
4:第四次作业
5:第七次作业
6:第三次作业
7:第五次作业
1:[判断题]宋代的生产力水平与以往时代相比较,不但没有停滞,反而有了很大发展。

参考答案:正确
1.婚姻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丧葬礼仪:招魂、哭丧、殓、殡、葬、服丧。

2.唐代人口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两个时期来考察:
唐代前期:经历了初期锐减、贞观以后恢复与回升、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兴盛三个阶段;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造成唐代人口发展的停滞和锐减,两税法颁行到唐末开始持续而缓慢的回升,唐末再遇战乱,人口的锐减再一次瓦解了增长的势头。

3.1)宋代的官场腐败问题;
2)三冗问题
3)民族冲突问题
4)溺婴问题
5)兵变问题
4.1)干旱加剧
2)森林植被减少
3)黄河改道、决口频繁
4)长江流域水体变化增大
5)黄淮海平原湖沼巨变
6)海岸线向外延伸
2:[判断题]社会史虽然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同时又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参考答案:正确
1.婚姻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丧葬礼仪:招魂、哭丧、殓、殡、葬、服丧。

2.唐代人口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两个时期来考察:
唐代前期:经历了初期锐减、贞观以后恢复与回升、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兴盛三个阶段;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造成唐代人口发展的停滞和锐减,两税法颁行到唐末开始持续而缓慢的回升,唐末再遇战乱,人口的锐减再一次瓦解了增长的势头。

3.1)宋代的官场腐败问题;
2)三冗问题
3)民族冲突问题
4)溺婴问题
5)兵变问题
4.1)干旱加剧
2)森林植被减少
3)黄河改道、决口频繁
4)长江流域水体变化增大
5)黄淮海平原湖沼巨变
6)海岸线向外延伸
3:[判断题]力主"复井田”,继承并发展孟子的反专制思想的思想家是王守仁。

参考答案:错误
1.婚姻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丧葬礼仪:招魂、哭丧、殓、殡、葬、服丧。

2.唐代人口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两个时期来考察:
唐代前期:经历了初期锐减、贞观以后恢复与回升、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兴盛三个阶段;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造成唐代人口发展的停滞和锐减,两税法颁行到唐末开始持续而缓慢的回升,唐末再遇战乱,人口的锐减再一次瓦解了增长的势头。

3.1)宋代的官场腐败问题;
2)三冗问题
3)民族冲突问题
4)溺婴问题
5)兵变问题
4.1)干旱加剧
2)森林植被减少
3)黄河改道、决口频繁
4)长江流域水体变化增大
5)黄淮海平原湖沼巨变
6)海岸线向外延伸
4:[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先秦时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2.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简要评述隋唐科举制度。

4.简述晚清时期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论述题:
运用社会调控理论,结合清前期的社会调控内容,论述清前期社会调控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安老怀少,养生送死;
3)本六俗以安民;
2.1)有规范化的建筑群和街市;
2)人口集中和数量大;
3)人口异质性强;
4)经济生活十分活跃;
5)政治活动频繁;
6)文化生活发达。

3.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应一分为二:
进步性: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弊端: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此外,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4.1)鸦片泛滥;
2)械斗成风;
3)赌风蔓延;
4)盗匪横行;
5)淫业为患。

论述题
参考要点:
1.社会调控理论: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调控主要包括制度控制、文化控制等,对社会运行的状态有重要一向。

(5’)
2.清前期社会调控的主要内容:(6’)
规范调控(封建礼教、神道设教、传统习俗等)
政权调控(统治机构体系、法律、军队和监狱等)
社会激励机制
社会疏导(颁布罪己诏、派遣钦差大臣、出巡等)
社会越轨行为的防治(宣传教化、制定条规、武力镇压)
社会弊病的防治
3.影响:系统的社会调控,对清前期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大的保证作用,但进一步压制人民的思想等,为清政府的衰落,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埋下了伏笔。

(5’)…………
1:[判断题]我国早期城市不具备强烈的经济功能。

参考答案:正确
1、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学和道家诸派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对生活保障问题有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传统仁学理论含有丰富的生活保障权思想。

中国传统仁学中最有利阐发生活保障权的价值观念莫过于仁爱。

仁爱观念是孔子思考生活保障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使民以时的基本思想是减轻农民负担,反对
无限制地掠夺农民,使国民生活有所保障。

孔子对子产所言君子四道中有二道是"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里仁篇》)。

惠以养民和义以使民是相互关联的。

孔子的使民养民思想体现出的原则是爱人爱民。

从国家的财政支出来看,爱人爱民的原则要求将生活保障看得重于军备开支。

当子贡问政时,提出了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如必不得已而去之则先去兵后去食。

足食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百姓富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从当代国家的财政预算思想来看,社会保障费用应当高于军备开支费用。

这已经成为当代先进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尽管足食先于足兵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则反其道而行之。

足兵先于足食、军备开支先于社会保障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依然盛行。

在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上,在生活保障与军备竞争的关系问题上,当代人应当认真学习孔子的足食惠民思想,从根本上树立老百姓的生活保障权观念,迅速降低庞大的军备开支,将节减下来的军备开支用于社会保障。

2、指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女子只要有“七出”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男方便可单方面提出离婚。

3、一)经济问题
1)土地兼并
2)赋役沉重
3)由土地和赋役引起的其他问题
二)政治问题
1)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
3)吏治败坏
三)社会生活问题
1)奢侈成风
2)孤寒难进
3)婚姻失时
4、(1)有规范化的建筑群和街市
(2)人口集中和数量大
(3)人口异质性强
(4)经济生活十分活跃
(5)政治活动频繁
(6)文化生活发达。

5、(1)战和兼施的民族关系;
(2)羁縻怀柔的民族关系;
(3)恩威并用与因俗而治的民族关系;
宋对南方诸民族的统治,主要采取羁縻制度,或恩威并用,或因俗而治。

论述题1、
清前期统治者虽然为尊崇孔孟,提倡理学,但是在知识界中,却产生出与封建正统思想相悖的各种思潮。

1、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满族贵族为了加强中央集仅统治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皇权,康熙年间设立了南书房,雍正年间又设立了军机处。

然而,在知识界中,则存在着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表现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弊害的深刻认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唐甄、钱大昕和龚自珍。

2、批判唯心主义理学
和清朝统治者推崇理学相反,在清前期知识界中批判理学的思潮却是一直没有间断,主
要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朱之瑜、王夫之、傅山、颜元、胡渭、阎若璩、惠栋、戴震等人。

3、讲求经世致用
清前期知识界在批判理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经世致用思想,认为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要对现实社会有用。

4、维护民族利益
针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在他人的著作中,提出了维护民族利益的思想。

论述题2
家庭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也是社会的中心。

清代的家庭有其特点,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起着影响。

(l)直系家庭为家庭结构的主体,大家庭不占主流地位。

前已说明清人家庭类型虽多,却以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数量最大,而其中直系家庭最重要。

核心家庭主要孕育在直系家庭中,而且孕育较长时间后才从中分离出来。

一般讲,家庭为第二代成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经济上能够独立,才可能分离出去,它绝不同于近现代家庭,能够谋生的子女一结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

在清代,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的分离也很不彻底,有时核心家庭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的躯壳下存在着,它们有一些共同财产。

家庭中的父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主要不是体现在核心家庭中,而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中表现得更明显。

从直系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关系与区别,更可看出直系家庭在家庭结构中的重要。

直系和核心两种家庭是中小型家庭,联合家庭是大家庭,后者数量不少,在清代家庭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但是人们一说到古代家庭,就称之为封建大家庭,以为大家庭是家庭的主体。

从清代的情形看,显然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联合家庭、家族家庭看得过多过重而造成的。

联合家庭、家族家庭成员构成复杂,人数多,更讲求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更注意家庭伦理和五服制度,是封建家庭的楷模,从性质上讲可以视作封建家庭的代表,但是它们在数量上还不能与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争高下,简单地以联合家庭作为封建家庭的代名词是不合实际的,封建家庭就是大型家庭的误解需要消除,应当重视直系家庭、核心家庭的地位。

(2)父家长制形成家庭的等级结构和男尊女卑的社会。

清代父家长对家庭财产,妻子命运,子女教育、职业、婚姻和社交,家庭对外联系,有极大处置权,是家庭的主宰,妻子儿女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在家庭中产生地位不同的等第,即父家长――男性成员――女性成员的阶梯。

这种家庭等级制是整个社会等级制的缩影,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家庭到家族到社会都有着等级制,家庭是它的起点。

家庭中女子地位的低下,反映清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3)清代农业型家庭稳定封建社会制度的作用。

清代大多数家庭从事农业经营,它的功能最主要的也体现在组织农业生产上,其次才是抚育子女和赡养老人。

它的生产功能的实现,使清代成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社会,并使小农家庭成为社会基础。

封建时代小农经济最稳定,清代家庭起着稳定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清代社会虽然处于近代生产的前夜,但并没有内在因素形成的突破性发展,造成了整个社会进展的迟滞。

2:[判断题]社会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参考答案:正确
1、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学和道家诸派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对生活保障问题有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传统仁学理论含有丰富的生活保障权思想。

中国传统仁学中最有利阐发生活保障权的价值观念莫过于仁爱。

仁爱观念是孔子思考生活保障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使民以时的基本思想是减轻农民负担,反对无限制地掠夺农民,使国民生活有所保障。

孔子对子产所言君子四道中有二道是"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里仁篇》)。

惠以养民和义以使民是相互关联的。

孔子的使民养民思想体现出的原则是爱人爱民。

从国家的财政支出来看,爱人爱民的原则要求将生活保障看得重于军备开支。

当子贡问政时,提出了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如必不得已而去之则先去兵后去食。

足食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百姓富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从当代国家的财政预算思想来看,社会保障费用应当高于军备开支费用。

这已经成为当代先进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尽管足食先于足兵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则反其道而行之。

足兵先于足食、军备开支先于社会保障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依然盛行。

在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上,在生活保障与军备竞争的关系问题上,当代人应当认真学习孔子的足食惠民思想,从根本上树立老百姓的生活保障权观念,迅速降低庞大的军备开支,将节减下来的军备开支用于社会保障。

2、指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女子只要有“七出”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男方便可单方面提出离婚。

3、一)经济问题
1)土地兼并
2)赋役沉重
3)由土地和赋役引起的其他问题
二)政治问题
1)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
3)吏治败坏
三)社会生活问题
1)奢侈成风
2)孤寒难进
3)婚姻失时
4、(1)有规范化的建筑群和街市
(2)人口集中和数量大
(3)人口异质性强
(4)经济生活十分活跃
(5)政治活动频繁
(6)文化生活发达。

5、(1)战和兼施的民族关系;
(2)羁縻怀柔的民族关系;
(3)恩威并用与因俗而治的民族关系;
宋对南方诸民族的统治,主要采取羁縻制度,或恩威并用,或因俗而治。

论述题1、
清前期统治者虽然为尊崇孔孟,提倡理学,但是在知识界中,却产生出与封建正统思想相悖的各种思潮。

1、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满族贵族为了加强中央集仅统治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皇权,康熙年间设立了南书房,雍正年间又设立了军机处。

然而,在知识界中,则存在着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表现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弊害的深刻认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唐甄、钱大昕和龚自珍。

2、批判唯心主义理学
和清朝统治者推崇理学相反,在清前期知识界中批判理学的思潮却是一直没有间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朱之瑜、王夫之、傅山、颜元、胡渭、阎若璩、惠栋、戴震等人。

3、讲求经世致用
清前期知识界在批判理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经世致用思想,认为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要对现实社会有用。

4、维护民族利益
针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在他人的著作中,提出了维护民族利益的思想。

论述题2
家庭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也是社会的中心。

清代的家庭有其特点,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起着影响。

(l)直系家庭为家庭结构的主体,大家庭不占主流地位。

前已说明清人家庭类型虽多,却以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数量最大,而其中直系家庭最重要。

核心家庭主要孕育在直系家庭中,而且孕育较长时间后才从中分离出来。

一般讲,家庭为第二代成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经济上能够独立,才可能分离出去,它绝不同于近现代家庭,能够谋生的子女一结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

在清代,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的分离也很不彻底,有时核心家庭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的躯壳下存在着,它们有一些共同财产。

家庭中的父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主要不是体现在核心家庭中,而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中表现得更明显。

从直系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关系与区别,更可看出直系家庭在家庭结构中的重要。

直系和核心两种家庭是中小型家庭,联合家庭是大家庭,后者数量不少,在清代家庭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但是人们一说到古代家庭,就称之为封建大家庭,以为大家庭是家庭的主体。

从清代的情形看,显然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联合家庭、家族家庭看得过多过重而造成的。

联合家庭、家族家庭成员构成复杂,人数多,更讲求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更注意家庭伦理和五服制度,是封建家庭的楷模,从性质上讲可以视作封建家庭的代表,但是它们在数量上还不能与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争高下,简单地以联合家庭作为封建家庭的代名词是不合实际的,封建家庭就是大型家庭的误解需要消除,应当重视直系家庭、核心家庭的地位。

(2)父家长制形成家庭的等级结构和男尊女卑的社会。

清代父家长对家庭财产,妻子命运,子女教育、职业、婚姻和社交,家庭对外联系,有极大处置权,是家庭的主宰,妻子儿女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在家庭中产生地位不同的等第,即父家长――男性成员――女性成员的阶梯。

这种家庭等级制是整个社会等级制的缩影,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家庭到家族到社会都有着等级制,家庭是它的起点。

家庭中女子地位的低下,反映清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3)清代农业型家庭稳定封建社会制度的作用。

清代大多数家庭从事农业经营,它的功能最主要的也体现在组织农业生产上,其次才是抚育子女和赡养老人。

它的生产功能的实现,使清代成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社会,并使小农家庭成为社会基础。

封建时代小农经济最稳定,清代家庭起
着稳定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清代社会虽然处于近代生产的前夜,但并没有内在因素形成的突破性发展,造成了整个社会进展的迟滞。

3:[判断题]玄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

参考答案:错误
1、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学和道家诸派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对生活保障问题有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传统仁学理论含有丰富的生活保障权思想。

中国传统仁学中最有利阐发生活保障权的价值观念莫过于仁爱。

仁爱观念是孔子思考生活保障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使民以时的基本思想是减轻农民负担,反对无限制地掠夺农民,使国民生活有所保障。

孔子对子产所言君子四道中有二道是"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里仁篇》)。

惠以养民和义以使民是相互关联的。

孔子的使民养民思想体现出的原则是爱人爱民。

从国家的财政支出来看,爱人爱民的原则要求将生活保障看得重于军备开支。

当子贡问政时,提出了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如必不得已而去之则先去兵后去食。

足食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百姓富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从当代国家的财政预算思想来看,社会保障费用应当高于军备开支费用。

这已经成为当代先进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尽管足食先于足兵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则反其道而行之。

足兵先于足食、军备开支先于社会保障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依然盛行。

在足食与足兵的关系问题上,在生活保障与军备竞争的关系问题上,当代人应当认真学习孔子的足食惠民思想,从根本上树立老百姓的生活保障权观念,迅速降低庞大的军备开支,将节减下来的军备开支用于社会保障。

2、指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女子只要有“七出”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男方便可单方面提出离婚。

3、一)经济问题
1)土地兼并
2)赋役沉重
3)由土地和赋役引起的其他问题
二)政治问题
1)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
3)吏治败坏
三)社会生活问题
1)奢侈成风
2)孤寒难进
3)婚姻失时
4、(1)有规范化的建筑群和街市
(2)人口集中和数量大
(3)人口异质性强
(4)经济生活十分活跃
(5)政治活动频繁
(6)文化生活发达。

5、(1)战和兼施的民族关系;
(2)羁縻怀柔的民族关系;
(3)恩威并用与因俗而治的民族关系;
宋对南方诸民族的统治,主要采取羁縻制度,或恩威并用,或因俗而治。

论述题1、
清前期统治者虽然为尊崇孔孟,提倡理学,但是在知识界中,却产生出与封建正统思想相悖的各种思潮。

1、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满族贵族为了加强中央集仅统治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皇权,康熙年间设立了南书房,雍正年间又设立了军机处。

然而,在知识界中,则存在着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表现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弊害的深刻认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唐甄、钱大昕和龚自珍。

2、批判唯心主义理学
和清朝统治者推崇理学相反,在清前期知识界中批判理学的思潮却是一直没有间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朱之瑜、王夫之、傅山、颜元、胡渭、阎若璩、惠栋、戴震等人。

3、讲求经世致用
清前期知识界在批判理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经世致用思想,认为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要对现实社会有用。

4、维护民族利益
针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在他人的著作中,提出了维护民族利益的思想。

论述题2
家庭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也是社会的中心。

清代的家庭有其特点,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起着影响。

(l)直系家庭为家庭结构的主体,大家庭不占主流地位。

前已说明清人家庭类型虽多,却以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数量最大,而其中直系家庭最重要。

核心家庭主要孕育在直系家庭中,而且孕育较长时间后才从中分离出来。

一般讲,家庭为第二代成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经济上能够独立,才可能分离出去,它绝不同于近现代家庭,能够谋生的子女一结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

在清代,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的分离也很不彻底,有时核心家庭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的躯壳下存在着,它们有一些共同财产。

家庭中的父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主要不是体现在核心家庭中,而在直系家庭、联合家庭中表现得更明显。

从直系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关系与区别,更可看出直系家庭在家庭结构中的重要。

直系和核心两种家庭是中小型家庭,联合家庭是大家庭,后者数量不少,在清代家庭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但是人们一说到古代家庭,就称之为封建大家庭,以为大家庭是家庭的主体。

从清代的情形看,显然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联合家庭、家族家庭看得过多过重而造成的。

联合家庭、家族家庭成员构成复杂,人数多,更讲求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更注意家庭伦理和五服制度,是封建家庭的楷模,从性质上讲可以视作封建家庭的代表,但是它们在数量上还不能与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争高下,简单地以联合家庭作为封建家庭的代名词是不合实际的,封建家庭就是大型家庭的误解需要消除,应当重视直系家庭、核心家庭的地位。

(2)父家长制形成家庭的等级结构和男尊女卑的社会。

清代父家长对家庭财产,妻子命运,子女教育、职业、婚姻和社交,家庭对外联系,有极大处置权,是家庭的主宰,妻子儿女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在家庭中产生地位不同的等第,即父家长――男性成员――女性成员的阶梯。

这种家庭等级制是整个社会等级制的缩影,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家庭到家族到社会都有着等级制,家庭是它的起点。

家庭中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