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管理时间】
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成功和不成功的人都一样,区别就在于如何利用这同样的24小时。

高效时间管理法的核心:分清轻重缓急。

在考虑行事的先后板序时,应先考虑事情的“轻重”和“缓急”,请看四象限图:
【重视阅读】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朱永新说,“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

因为人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競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


朱永新强调,让学生仅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教科书把人类知识的无限可能压缩了,知识的营养要素流失是必然的,难以真正给人带去生命的キ盈。

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很远。


【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制定明确的目标,要想实现目标,你必须沉着冷静,以便准确地诊断你的问题,进而规划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方案,实现成功。

工作或学习中,需要重复上述过程,不断设定更多的目标,实现更大的成功。

正如下图"“达利欧”五步流程法所示: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少同学感到“压カ山大”,班主任及时收集了上述资料,并召开了主题班会,帮助大家缓解压力,提高效率。

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小华看了【管理时间】的四象限图,党得①处应该是“紧急又重要的任务”,③处应该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但不知道②处和④处应该是什么任务,请你帮他解答。

(2)大家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听了班主任【重视阅读】的介绍更加坚信阅读的重要性,
但是不太明白朱永新的主要观点,请你仔细阅读并概括材料中的两个观点。

(3)小敏最发愁文言文的背诵任务,学了【提高效率】中的“五步流程法”,请你以背诵《河中石兽》为例,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告诉小敏应如何完成好任务。

【答案】(1)②处: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④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

(2)①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②不仅要阅读教科书,更要阅读人类经典。

(3)小敏,你首先确定时间目标和任务日标,如利用本周六日完成《河中石兽》的背诵任务;其次你要分析在背诵文言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是语言方面,就认真对照注释或工具书解决,如果是内容方面,就仔细翻阅学习笔记回顾;再次要根据你過到的问题制定背诵方案,如可以逐段通晓意思,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这一思路背诵:最后就要靠你自己的实际行动了。

小敏,你清楚了吧,祝你成功!
【解析】【分析】⑴观察象限图及题干提示”①处应该是“紧急又重要的任务”,③处应该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可以归纳出:②处: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④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

⑵阅读【重视阅读】:一方面强调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不仅要阅读教科书,更要阅读人类经典。

抓中心语句进行概括。

⑶结合背诵内容,明确提高效率的五步流程: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什么时候完成背诵任务。

二、分析背诵时存在的问题。

如字音、意思、节奏等。

三、对问题的处理方法;第四、设计新的背诵方案。

第五、落实行动,注意称呼和语气。

示例:小敏,你首先确定时间目标和任务日标,如利用本周六日完成《河中石兽》的背诵任务;其次你要分析在背诵文言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是语言方面,就认真对照注释或工具书解决,如果是内容方面,就仔细翻阅学习笔记回顾;再次要根据你過到的问题制定背诵方案,如可以逐段通晓意思,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这一思路背诵:最后就要靠你自己的实际行动了。

小敏,你清楚了吧,祝你成功!
故答案为:⑴②处: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④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

⑵①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②不仅要阅读教科书,更要阅读人类经典。

⑶小敏,你首先确定时间目标和任务日标,如利用本周六日完成《河中石兽》的背诵任务;其次你要分析在背诵文言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是语言方面,就认真对照注释或工具书解决,如果是内容方面,就仔细翻阅学习笔记回顾;再次要根据你過到的问题制定背诵方案,如可以逐段通晓意思,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这一思路背诵:最后就要靠你自己的实际行动了。

小敏,你清楚了吧,祝你成功!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图例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注意图例的构成,分析内在的关系,根据题干的提示进行理解,考生要具备图像的立体意识。

⑵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在概括时抓关键的语句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

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题干要求,逐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语气和称呼。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青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

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述写下“忍一时,凤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球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客本声,父亲沉重的呼吸……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

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日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⑧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

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
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制,日光打管把救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进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

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

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批开,然后为我撕开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国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各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古峰,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时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
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因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领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请你对“轮廓”的理解.
【答案】(1)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

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2)①“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

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

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3)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4)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5)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

“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可分析“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等情节和语言描写,即可概括出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父亲都能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父亲“懂我”,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引导了“我”。

(2)①“从来”本义:一直如此。

语境义:“我”一直怕自己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
亲伤心的面孔。

“一直”强调总是如此,语气强烈,所以不能删除。

②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即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既要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事物(蒸饺)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倾向。

(3)第③段详细描述的是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

注意要分析好此段中的细节描写。

如“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等句,从内容上不难分析出,此段是写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从结构上讲:为后文写父亲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在答作用时,这两方面都要答到,不能偏废其一。

(4)“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这句话描写出一个重要的细节:行军礼。

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行军礼。

这个动作非比寻常。

这绝对是非常情境下的动作。

答此题要联系到上文儿子要自杀的情节,联系到父亲“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那句话。

自然能分析出答案:希望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活着,“行军礼”是在表明对儿子的信任,父亲永远是儿子坚强的后盾等。

很好地塑造了这一伟大的父亲形象。

(5)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与“轮廓”有关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如从字面意义上看:“我”在夜间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

深层意思:父亲的“轮廓”是留给自己最清晰最感动的印记,会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

从结构上看:“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故答案为:⑴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

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⑵①“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

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

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⑶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解答此题,需通读全文,筛选出父亲与我之间的事件,进行概括总结。

⑵此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

赏析的角度题干中已经有了提示,①句是从用词的角度赏析,②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⑶本题考查对详写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细致阅读本段内容,明确描述了
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解读能力。

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在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⑸本题考查对题目关键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是斯科特日记中的两段话,仔细阅读,说说这些话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3)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哪里?“伟大”又指什么?
【答案】(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3)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
舞伟大。

【解析】【分析】(1)考查查找代词“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指代的内容,肯定是前文提到过的,故应该在“这”的前面找。

据此答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表现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表现斯科特痛苦、无奈的心情。

“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表现了斯科特极度失望、沮丧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悲”和“伟大”,结合文意理解。

角逐失败对斯科特一行来说是悲哀的;不得不为对手的胜利作证,这也是悲哀的;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加上食物和燃料的缺乏,斯科特一行葬身南极,同样是悲哀的;为了探索南极奥秘,他们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种探险精神是伟大的;接受并忠实地去履行为胜利者作证的任务,这种诚信精神是伟大的;为了不拖累团队,孤独的走向死亡;在生命最后几天,还拖着沉重的矿石标本。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事伟大的。

故答案为:⑴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⑵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⑶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意思,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

⑵本题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⑶本题是对文意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行为都是悲壮的。

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能在与灾难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学大热,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久未提及和使用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

可以说,生僻字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

生僻字并非生而生僻。

产生生僻字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某个文字所代表的东西不再重要甚至消失了。

语言文字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某种旧的事物、方法、观念消失之后,相应的语言文字也随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渐用渐少。

汉字生僻字的增多也与汉语的书面语变革相关。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书面表达一直使用文言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才终于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许多汉字也就沦为生僻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