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集讲稿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陈明。
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9 部。
陈明教授主讲《经典里的中医智慧》,长30集的《伤寒论》导读。
授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录制时已获得众多现场观众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如果能完整的看下来,将会对中医有更加系统、准确的认识。
第1讲《伤寒论》概述:六经与辨证论治
伤寒论是中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著作。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后世的《温病条辨》。
《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头,是非常占重要位置的本本著作。
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
所以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后世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
而且疗效特别好。
所以学中医的,你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伤寒论》都是必修的。
开始本科出来研究生。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是东汉人,大概生活中公元150--219年,按这个算他活了69岁。
在东汉已经是高寿了。
非常懂得养生的一个人。
从公元170年到185年之间发生了五次大的瘟疫。
那时候人寿命很短。
什么叫伤寒呢,不是说感受寒了,它包括伤风感冒。
但这个寒,它的意思比较宽,它是指整个邪,所有的外邪,从外面来的邪气,当然这里面有:风、寒、暑、湿、燥、火,包括瘟疫。
瘟疫,中医叫做疫疬之气。
凡是从外来的,我们都叫做伤寒了。
《伤寒论》既适用一般的外感病的治疗,也适合于瘟疫的治疗。
包括20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甲流。
为什么后世把《伤寒论》看得这么重视?第一,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融到伤寒论中,而且加以临床实践。
所以你看这个《黄帝内经》,那是一个医经派的一个代表,里面理论比较多,但是方子、具体的药物比较小。
《内经》就13个方子,而且还丢了一个,现在就剩12个了。
而且这12个方子跟目前的临床距离远一点。
那还有一派就是经方派,经方派就是经验派。
经验派就是凭经验用。
张仲把《内经》的《难经》的理论跟经验派结合起来了。
并告诉你这个方子怎么用。
《伤寒论》里面的因势利导,这个法则是《内经》里边的。
它讲:起在皮,汗而发之。
就是说感受了,比如说我感冒了,感冒以后,邪气在皮表,在汗孔,比较表浅。
中医治疗把你推出去就完了。
不需要用泄啊,只要推出去就完了。
怎么推呢,就是发汗,你一发汗它就出去了。
因为它刚进来立势未稳,病情比较表浅。
在横膈以上的,它用吐法,起高者,因而越之。
为什么吐法呢,其实很简单,中医实际很朴素,古人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朴素,一个是诚实。
我相信那些记载,包括《黄帝内经》里边讲的那些,都是真的。
说的都是实话,你比如说病在横膈以上,就是病位在这里,比如有痰,有停食什么,他说用吐法,为什么呢,就是离嘴近,吐出来不就行了吗?比如在下的,肚脐以下的,起在下焦的,就是引而竭之,就是通过通大便,利小便,把邪气排出去。
不上不下怎么办呢,吐也不行下也不行,它叫中满,叫泻之以内,就是消导的方法就地消散。
在外的就汗,在上的就叫,在下的就吐,在中间的就消。
我不按这个规律,比如大便秘结,我不泻我就吐,行吗?比如说汗而发之,发汗的方子多了,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好多发汗的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还有这两个方子合到一起,它叫桂枝麻黄各半汤,还有我按比例来配,桂枝汤两份、麻黄汤一份,它叫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发汗剂呢,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你外感病不一样,象现在你感冒不一样,我用的方子不一样,同样是受风寒,有重有轻的,重的用什么,轻的用什么,它有分寸。
- 1 -
张仲景在当时归荆州,东汉那时一共九个州,荆州下面南阳郡,南阳郡涅阳人。
相当于河南县南阳县邓县,这是张仲景老家,现在叫邓州市了。
仲景是字,名叫机。
当然我们内部都叫仲景爷。
他走上学医道理,他从小爱看医学故事。
那时有《史记》,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他爱这些,扁鹊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的名医,他的行医故事在《史记》里记录了很多。
那么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绪言里讲到这些。
每一次看都感叹古人的才气,所以他从小想学医,对医学感兴趣。
当时又因社会的背景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灾比较多,那时瘟疫很多,大的就有五次,而且在东汉末年,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那时候都有,你像这个瘟疫是一个地震、蝗虫、海水倒灌等等都发生了在那时候,所以说大灾后必有大病,那时候死人很多,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个叫王仲宣,他很有才华,14岁已经在长安做事了,大概在公元198元,两个在刘表,荆州见面了。
张仲景当时看到他,说你有病,王仲宣也接受不了,不高兴,当时王仲宣21岁,我只是瘦点,我没有病。
张仲景说你这个病,眉毛先脱落,如果发现眉毛脱落了,可能过半年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他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吃了以后可以避免这个疾病,这个方子叫五石方。
就是五种石头一类的一些东西,给了他以后,王仲宣不好意思不接,过了三天,两人见面,仲景问:你喝方子了吗,仲宣说喝了,仲景说不对,色候固非服汤之诊,我看你的面色根本没喝。
君何以轻命也。
你怎么拿自已的命不当回事呢。
我们说的可是真事,这时王仲宣就很生气了。
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王仲宣是少年得志,在伐吴的途上死了,眉毛脱落后活了187天。
所以说张仲景确实是个名医。
《伤寒论》之所以受后世历代医家的追捧,是因为他特别实用。
伤寒论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创造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六经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而且按照这个顺序由表到里、由浅到深,这样一个顺序。
六条经络每一条又包括手和脚,实际上是十二经。
经络有什么用呢?现在学习中医必须会背十二经。
十二经在中医看病中非常的重要。
不论是开方子的中医,还是扎针、拔罐的中医,要是你经络不懂,中医就做不成。
比如痛风,过去没这么多痛风病,原因是吃好了,包括海鲜都是蛋白代谢、膘呤代谢失常引起的,这个病一开始是先从大脚趾起,红肿热痛,再往上发展就是踝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怎么去辨证这个呢,大脚趾头是足厥阴经,足厥阴经的这个经络,这是肝经的起始地方,中医这样看,这个病的地盘在肝经上,中医怎么治呢,那看到你这个位置,我首先想到肝,这个地盘有些问题,我首先治这个,红肿热痛往往都是热。
所以治疗就是清肝热的方法。
咱们有个方子叫龙胆泻肝汤,治疗这个痛风特别好,尤其初期阶段,大脚趾头红肿这个时候。
绝大多数的痛风病都首先从大脚趾头来开始,所以你看经络很重要。
这就是六经辨证里边的。
还有颈椎病现在太多了,紧啊、疼啊这个位置是足太阳经,足太阳实际上是膀胱经,它是从眼睛起,上额,走头顶然后下到这个脖子后面的背部,所以有时候颈椎连着整个背部都是疼的,就是头、脖子连着背一块疼。
正好是太阳经的这个路线,所以治疗颈椎病,就是用治太阳经的一些方子,刚才我说的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这些都是治太阳经的方子治颈椎病,就是跟经络有关系。
膀胱经一通了,经脉气血运行就通开了。
起码会缓解呀,所以中医治病它就是这样子。
有次领着一个外国人去看病,他牙痛,他从他的国家带的药,止痛片,开始吃还行,后来不行了。
他通过朋友找到我想看中医,我主要是开方子,给他吃药不方便,找一个扎针灸的。
大夫在合谷穴上,老外说针扎进去后,马上疼就减轻,他特别不明白。
牙疼怎么在手上扎一针。
这就是中医的一个经络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牙是阳明经,合谷穴是阳明经的循行路线。
这也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一大贡献----六经。
《伤寒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辩证论治,辩证论治实际上就是我们看到你这个人的具体情况,就用什么方子,什么药。
比如说中医治病是看这个人,是看症候,他是看你这个人,不是看你这个病,比如说这个人浅表性胃炎,张三是、李四可能也是,我可能开的这两个浅
表性胃炎的方子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两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他的症不一样,这个浅表性胃炎可能是一吃凉的就胀就疼,而那一个他就喜欢吃凉的,他不喜欢吃热的,一吃热的他就疼。
所以这就寒热的不同,当然你检查出来都是浅表性胃炎,那么中医我就是要针对你每个人的情况来治,这就是辨证论治。
你别说人体的体质不一样,细菌病毒的体质都不一样,细菌也有体质呀,细菌病毒也是,寒性的细菌容易到寒性的体质的人体里边去,热性的容易到热性的体质里边去,你比方说好多浅表性胃炎都伴有螺旋菌感染,螺旋菌好多病人杀不死,有好多病人打电话说是说大夫你那儿能不能治这个螺旋菌,有没有杀螺旋菌的药,中医不这样看病的,他不是说哪一味药去杀它,它不是杀菌,没有螺旋菌汤,也没有浅表性胃炎汤,他怎么办,他就是改变这个生存条件,比如说我判断你是螺旋菌感染,你这个人是寒,我就给你热药啊,你这个寒螺旋菌能生长,说明这个菌,它喜欢寒性环境,我就给你热药,把环境给你改了,就活了不了这个细菌。
同样的道理,热性体质的我给你寒药,这就叫辨证论治,所以实际上它是很人性化的一个治疗法则。
就是看你具体的人,你要是哪个病,我们中医都开不出来,你说我们家亲戚有乙肝你给我开个方子,我说开不出来,必须得看到人,说哪味药能杀乙肝病毒,我可以这样说,哪味药都杀,哪味药也都不杀,那就看你每个人的身体的情况了,所以中医辨证论治是这个道理。
第2讲小柴胡汤A:定时病少阳病(口苦往来寒热)
说小柴胡汤之前讲个故事,跟小柴胡汤相连。
我见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少年有网瘾,放暑假以后几乎天天泡在网吧里,生活非常不规律。
有时候一上网,几天不睡觉,还有是不上网一睡觉又好长时间。
过一段时间以后,突然他觉得头晕,而且这个晕慢慢就出现昏,特别有时间性,一到中午(12点到1点之间)这个时候容易晕、容易昏,甚至后来就昏到了。
家里领他去检查,查了脑、心脏、心电图还有B超都没有查出来任何毛病。
这种病中医倒是有病名:叫厥症,轻者就眩晕,重者昏倒了叫厥症,就是严重到不省人事了。
但有一些病
古代扁鹊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扁鹊是一个全科大夫。
看到虢国(河南三门峡)全国都在举行驱邪除病的祭祀活动。
扁鹊问一个叫中庶子的人,这个人也很喜欢中医,他说:我们太子血气运行紊乱,阴阳交错不再疏泄,突然昏倒死了。
回答很专业。
扁鹊就问二个问题,第一太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说:子时,就是在半夜的时候死的。
现在收敛了吗?回答:还没有埋葬。
扁鹊说这个病我可以治,你回去告诉国君,太子没有死可以复活,中庶子不相信。
扁鹊说:你可以听到太子耳朵里边有响声,看到鼻子在鼻翼煽动,顺着大腿的内侧摸到阴部还有温热。
中庶子很惊讶,赶紧回去报告国君。
国君赶紧迎接扁鹊,然后让给太子治病。
扁鹊叫徒弟子阳拿针,取三阳五会穴来治,即现在的百会穴。
针扎进去后太子就苏醒了。
又叫第二个徒弟子豹给他用药煮好以后,在这两侧交替运敷来治疗,过一会太子就坐起来了,然后又开了一些汤药,调理阴阳的。
20天后太子就好了。
这种昏厥相当于假死的病情都在午时、子时这个特定的时间。
点引出来的,不光是昏厥的很多病。
比如我还治过半夜磨牙的,这是一个30多的女性。
一到半夜0点过后就像闹耗子一样,牙磨得很响,她老公、孩子都睡不了觉。
还有一些病人磨牙程度磨掉了牙三分之一,磨得很厉害。
有半夜磨牙的病人很多。
这种定时发着的病也是到晚上,实际上也是子时这个位置,牵涉牙的问题从中医辩证上讲属于阳明经,看阳明有没有热?因为热它就容易动。
我看这个女孩除了磨牙以外,脸上都长了青春痘,这就说明有阳明热。
中医讲阳明主面,这上面经络比较多,所以长疖子、长痤疮我们都从阳明热来进行调理。
又加上大便干结、口臭。
治疗这些病要加上清阳明热的一些药,就用《伤寒论》的白虎汤,就是石膏和知母。
这个病人吃两周基本上就没了,半夜磨牙没了。
我治过好多也包括小孩,
小孩磨牙当然原因很多,还有一些是虫,蛔虫引起来的就打虫。
如果不是虫就用中药治疗效果也特别好。
定时发作病的根源是什么?与《黄帝内经》说阴阳的升降消长规律有关系。
你看这两个病为什么午时、子时发作,这两个点是阴阳消长的一个转折点。
自然界阴阳有年节律、有日节律,一年有四季的更替。
冬至时候一阳就开始升了,就开始上涨,涨到夏至最盛,白天很长,夏至最盛是半年,然后阴气就开始涨了,阴气涨到冬至最盛,阳气又开始涨了,然后进入下一个轮回,这叫年节律。
那人也是这样了,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这就跟养生很有关系了。
另外就是日节律,一天中也有阴阳消长的不同,子时阴气最盛,但是恰恰就在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开始产生了,这是阴阳的交接。
一天之内这四个点最重要:早上6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半夜0点,这四个点是阴阳消长的转折点,最重要的就是子午时,是阴阳消长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时阴阳交接。
我治疗的两个病人,还有太子假死都说明,如果人生活不规律,熬夜、吃饭也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睡觉也没点,生在中国跟美国人同步,你肯定会在阴阳运行过程中出现紊乱,紊乱最容易在哪出现问题呢?在交接点出现问题,刚才我治疗的那个网瘾少年,一到中午的时候昏昏沉沉,他正好在午时阴阳交接时时候。
就像人值班,接班的没有来,值班的先走了,空了,空几分钟。
这就是阴阳不交接的一个规律,阴阳的出入就像门的打开或者关闭,要靠门轴。
门轴就相当于这个点,掌控阴阳的一个出入。
从中医来讲,门轴掌控着阴阳出入的枢纽在哪里?在少阳经。
中医对少阳经有一些特殊的论述,它的位置在阳和阴的一个中间阶段,就是阳经和阴经的一个中间阶段。
所以后人把这个叫半表半里,意思就是一个疏机,就是一个枢纽。
所以时间性的一些疾病,凡是在这四个点有明显的病,一般我们中医治疗就是从和解少阳那个地方开始。
这些疾病的治疗就是用小柴胡汤加上一些昌蒲,远志,开窍醒神的,包括一些嗜睡症,现在的好多嗜睡症,昏昏沉沉睡不醒的,尤其是中午特别瞌睡,就是好像眼睛睁不开的,这种时间点的疾病就用小柴胡汤比较好。
这是一个老中医的经验,我看过一个医案。
治疗一个小孩一到中午12点就晕厥,特别的准,检查也不出问题来,就用小柴胡汤治好了。
所以这就是《黄帝内经》阴阳升降的一个理论。
对《伤寒论》的这种用方的一些指导,就是我们现在临床的一些指导。
小柴胡汤有七味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
七味药物中柴胡、黄芩是主打药,我们叫灵魂药,一般开小柴胡汤头两味药不能少,是绝配的对药,也叫柴芩配。
柴胡是伞形科的植物,作用很多。
柴胡有点辛味,辛味就是有点麻,有点苦味,性是寒的,就是偏寒,属于凉药,不是太寒。
柴胡归肝胆经,也归脾。
柴胡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解郁作用。
就是疏通气机作用。
肝胆是管人体气机出入的,柴胡可以疏通肝郁。
二是解热作用。
感冒发烧柴胡用量比较大,相当100克,还可以治肺炎发热等等,解热作用很快。
黄芩清热,它入胆入肺,清胆热肺热比较好。
所以柴胡与黄芩配伍,主要是少阳的胆热,这是灵魂用药。
三是升阳作用。
柴胡还可以升提阳气,这样可以治疗阳气往下走的一些疾病,像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的病都可以用柴胡往上升阳。
伞形科的植物一般都有这样的作用。
柴胡与黄芩的绝配,柴胡是往外散,黄芩是往里走,一出一入配合特别默契。
柴胡是主动散,黄芩就喜欢静,动静结合,所以是对药。
一般我们开小柴胡汤这两味药不能拆开,人家是一对。
拆开了就起不到小柴胡汤的作用了。
后边的五味药都是入脾胃的。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入胃。
人参、大枣、甘草入脾。
入胃的药都是降的,因为胃以降为顺。
入脾的药都是主升的,因为脾喜欢升不喜欢往下掉,如果脾气一掉下来,这就会出现胃下垂、子宫下垂,我们叫中气下陷症。
这五味药配合到一起就是脾升胃降,构成一个气机升降的线路。
中医讲人的气怎样走?四种形式:升降出入。
柴胡和黄芩主要是主管出入,五味药主管
升降。
一个小柴胡汤,整个就把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出入全调理了。
默默就是表情很沉默,实际是抑郁的一种状态,心烦、喜呕就是呕吐、往来寒热就是一会儿
就是口苦,吃白糖嘴里都苦,吃什么都是苦的,往往早上起来比较重。
原因就是体内的胆汁上返于口了,胆里边有热,胆汁就跑出来了。
我们就叫热破胆汁外溢或者上溢。
嘴苦这个少阳病的主症之一,我们一般用小柴胡汤治疗。
少阳症
一些病人,也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第3讲小柴胡汤B:失眠偏头痛耳鸣白内障流感今天讲日常生活的常见病,看看小柴胡汤能不能治疗。
胡汤的功能,尽管清胆热、调脾胃也好,主要功能就是疏通气机,把人的气给打开,使你的阴阳疏通。
失眠的人太多了,恐怕人都有经过这个劫难的时候,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有的轻有的重而已。
什么的失眠最适合小柴胡汤,就是郁滞的,有情志因素的,用小柴胡汤比较好。
典型病例:一个50多岁的妇女,失眠20多年,因为跟兄弟们之间的分家,她觉得对她不公,从那时开始逐渐晚上入睡难了,再发展就是中间容易醒,不仅入睡难而且一有响动就醒,后来失眠越来越重,一天最多就三四个小时,还是最好的,一醒了再也睡不着了,特别痛苦。
换地方睡,床上不行换沙发,沙发不行睡地板,还有就是看着电视睡,这些都不行。
这就是一种严重的顽固性的失眠,当然不多见。
她情志因素大,心结很重,老想哪件事就睡不着觉。
我问完一些情况,给她开了一些小柴胡汤,加味一些治疗失眠的药。
《类症治载》解释失眠,“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寐就是睡着了,寤就是醒了。
中医认为:人睡觉,阳气必须入阴。
为什么说晚上不让你活动,不要你熬夜。
否则容易睡不着,阳气它不进去,阳气是主动的,阴气是主静的,阳不交于阴,你晚上就睡不着。
阳入阴有一个时间点,是下午6点,都在疏机运转的关键点上。
阳入阴是从脚底板的涌泉穴入的,涌泉穴属于肾,从这里有阳气入到阴经里边,人就开始睡觉,所以古人一般都讲究6点以后开始要休息了。
有一个生活小窍门,如果你睡不好的话,柔柔脚心涌泉穴也有帮助,可以促使阳气赶快往里走----回家,人就容易睡觉了。
食疗也可以,不是严重的失眠可以通过食疗,经常吃一些柏子仁、松子,这些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还可以喝粥,百合粥、龙眼肉粥,这要根据情况,如果身体寒凉一点喝龙眼肉粥,如果身体热一点就喝百合粥,还有竹笋汤可以帮助睡眠,因为竹子一身都是宝,竹子中间那个叫竹茹,那是治失眠的一个好药,竹叶可以清心火,人的心底无火、无思,清心寡欲肯定能睡到自然
后边是太阳经。
中医就是根据经络的走向治病,两侧的病跟少阳经比较密切,经过临床试验确实如此。
偏头痛,甚至两侧同时疼,越是一侧疼用治少阳的方法越好,小柴胡汤经常是用
床效果比较好,胆有热经络就在这,所有这个热可以沿着经络往上走耳就响,热性就膨胀,就会出现耳鸣,甚至耳聋,听力下降,小柴胡汤都可以治疗。
把胆火撤下去,耳鸣、耳聋自然就好了。
小柴胡汤只要柴胡黄芩就可以了,后五味药不需要。
我们就肝胆,它跟脾胃关系非常密切,肝胆属于木,脾胃属于土,正常情况下叫木克土,脾胃必须要肝胆去克,不克就
完不成任务,脾胃的消化要经过肝胆去疏泄,去刺激,这样脾胃的消化才好,我们把这个叫木克土,如果木郁了就麻烦,人生气了抑郁,郁了以后马上就会肚子涨,不想吃饭,这就是
些症状,好多肝胆病,像乙肝、胆囊炎、胆结石,甚至肝癌,这些病怎样发现的呢,开始是脾胃的病发现的,消化不良去就医,才查出来有肝胆病,这就说明肝胆与脾胃的关系密切。
小柴胡汤调理肝胆,离不开调理脾胃的药,这样治疗先把脾胃固住。
个通道,眼睛就是肝胆一个通道,所以肝胆有毛病眼睛就会出现问题,菊花是清肝明目的。
白内障老年人比较多,有轻有重,有一部分是肝胆热引起的,所以用小柴胡汤治,另外加上一些木贼、蝉翼。
治,把邪气发散出去了,发烧自然就退了,它不是用这种清热的去退,中药治感冒发烧不用好多的清热药,主要是用发汗的药来治疗。
小柴胡汤它的发散作用是很强的,所以治疗发烧,尤其是高烧特别好,如果烧的很高合并成肺炎,还可以合并《伤寒论》的另一个著名的方子,就是麻杏甘石汤,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治疗感冒发烧非常快,所以有时候我们感冒发烧不一定首先要去打吊瓶。
用中药也非常快。
而且打吊瓶,现在动不动就上激素,造成激素抗生素的一些滥用。
抗生素用多了体内的寒就会越来越重,有时候高烧治成低烧那就更麻烦了。
而且打完吊瓶后,舌苔就厚了,非常非常的厚,有的舌苔伸出来不是一个舌苔,就象一个雪糕似的,他是湿,湿邪很盛。
所以这时候治疗就不如刚开始的时候降体温那么容易了,这就得到中医化湿,这时候热藏到湿里不容易化出来,你必须把湿化出来,这个热才可以走掉。
所以好多有一些,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找我们来的往往有好多是这样的一些病人。
这个就是很安全的,用中药这个发汗的作用,而且很快,有的一剂烧就下去了,一般不超过三剂,而且不反弹。
外边来了一些细菌病毒,主要在淋巴系统里给它消失掉,实际上淋巴系统成了一个战场了,你受害的部分也是这样。
就象感冒以后容易淋巴结肿大,包括扁桃体肿大,那也就是机体免疫系统搞病菌、抗病毒的这样一个结果。
实际上那个扁桃体就是细菌病毒的死尸,它肿大起来了,它就是战场,就是这样一种抗体的作用,人体和免疫系统,淋巴结集中在三个位置,一个是颈这个位置、一个是腋下、一个是腹股沟、所以如果说有感染以后,容易在这三个部分,最常见的是颈部,感冒以后经常在这出现一个疙瘩,还有扁桃体大,用小柴胡汤都是比较好的。
象扁桃体肿大还有淋巴结肿大,这个用小柴胡汤,为什么,还是象前面讲的,因为你象这个淋巴结、颈两侧的,少阳经走这里,走两侧,加上外邪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用小柴胡汤就特别好,当然要加一些软坚散结的一些药物,象牡蛎、玄参、贝母、花粉、夏枯草、连翘等等,这些软坚散结的药物加到小柴胡汤里边,治淋巴结肿大的就更好了。
我说一个典型的,这个女孩做网络的,经常熬夜,生活很不规律,她每一次感冒后,淋巴结,就是这两侧的,扁桃体也大,每一次都用抗生素,用消炎的,但是后来就不灵了,这一次来一个多月了,用抗生素不行,消不掉,而且她的胃很难受,吃完,打完针后,胃就拔凉、恶心、吐、看用中药能不能治,就到这儿看看,她感冒淋巴结肿大以来一个多月,在这里我看到两侧好多淋巴结,摸的时候有点疼,她自已老是认为得癌症了,所以她跑两家医院去做穿刺,但穿刺都没出来结果,人家没给她定论,我摸了以后,还有她拿那个检查报告,人家没给她检查结果嘛,我摸了以后不象癌的那个硬度,比较软滑的一种,我说你这个可以治,这个就是少阳经有热呀,因为两侧嘛,所以就用小柴胡汤加软坚散结的药物,喝了一周,全部不去了,这个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