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帕金森病(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康法结合自拟方治疗帕金森病
病案:李某,男,62岁,2014年10月9日。
主诉:右侧肢体抖动,行走不稳5年余,加重1年。
病史:患者2009年5月因右侧肢体不自主颤动于某西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口服(就诊时美多芭用量为1片/次,3次/日),症状有所减轻,后又加重,并逐渐出现反应迟钝,平衡障碍等症状,近1年岀现左侧肢体震颤,伴晨僵,失眠,便秘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
初诊:患者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注意力差,双侧上肢震颤,双手呈搓丸样动作,右侧肢体震颤明显,行走不稳,慌张步态,须有人搀扶,咯吐痰涎,痰色黄质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康复评定示:肢体各关节活动度正常,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患者肢体可见较明显阻力;站立平衡2级;轻微认知障碍,行走需辅助偶有冻结,轮替动作完成差,下肢灵活性降低。
自带头CT示:脑萎缩。
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中医诊断:颤证
障碍学诊断: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
辨证审机:痰热动风,风痰扰神,走窜经络。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舒经活络。
取穴:于氏头穴顶区、顶前区、额区、枕下区。
操作:按照头穴丛刺针法长留针6-10小时。
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步态训练、言语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方药:半夏10克桑叶10克胆南星10克竹茹10克川贝母10克枳实10克橘红10克黄芩10克水牛角15克菊花15克茯苓15克钩藤18克。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14年10月16日。
按此治疗方案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震颤情况减轻,肌张力较前降低,上下肢灵活度、动作完成情况有明显进步,睡眠情况好转,在康复治疗师保护下,敢于独立行走一段距离,痰涎尤在,故在原方基础上续加煨皂角、白芥子各10克,并嘱患者坚持运动训练。
三诊:2014年11月9日。
后按此治疗方案治疗1月后,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上肢能够完成部分精细运动,记忆力、定向力较前好转,反应较灵敏,独立行走距离延长,故停止服药以针康法继续治疗。
后继续坚持治疗半月,经评定后示患者意识清楚,基本能与人沟通,震颤明显减少,上下肢运动较前自如,且已能稳定独立行走,遂出院。
按语治疗痰热风动型帕金森病,方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症。
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水牛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痉;生地、生白芍、甘草养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针康法采用于氏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选取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后区分别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木僵状态、表情淡漠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平衡障碍等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同时配合运动训练促进关节活动,预防挛缩,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感,加强稳定性,避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302-303,唐强医案。
唐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暨附
属第二医院院长、康复中心主任、脑功能与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主任。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优秀
中青年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中医康复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
专科康复科带头人。
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
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常务副
会长、黑龙江省康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擅治中风、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后各种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及各种内科疑难病的诊断和综合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