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作者:陈雪海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8期
陈雪海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本文对高校管理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论证,分析管理者的基本要件,重点论述
管理类型及其在管理系统中具有的功能,以促进高校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素质,使高校管理者在
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管理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23-03
高校管理者的素质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工作者履行管理工作职责中应该具备的
基本条件和基本要素。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不同的管理岗位对管理者的素质和要求有所不同,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相应的要求。
高等学校应该具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党代会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双重管
理体制,以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
作为高校管理者和管理工作者都要具备以下
基本素质。
一、高校管理者应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管理者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
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
在管理实践中,做
到“三讲”,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
管理者
不仅要学会为人处事,更要善于思考。
成功的管理者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实际行动,尤其是要
把管理的目标清晰地描绘出来,使被管理者能够清晰明了;要加大对信息量的收集、存储和分析,达到对信息的充分利用,来促进管理工作并提高效能。
二、高校管理者应具有的个性修养
1. 谦虚谨慎。
高校管理者所面对的管理对象层次各异,受教育的程度高低不同。
管理者必须要以谦虚的心态,虚心学习,注重沟通。
那种下车伊始只凭主观臆断的做法会使本人脱离群众,难以在群众中树立个人威信。
为人更要谦虚,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更应有虚怀若谷的胸怀。
2.诚实守信。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要以诚相待,要将心比心,真诚而直率地交换双方的意见,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3.心胸开阔。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更
要把握好诚信原则,要与人为善。
这样才能使教职工有一种安全感,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
动和发挥出来。
4.吃苦耐劳。
除做好份内的工作外,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因而,吃苦耐劳也是管理者
必不可缺少的基本要件。
三、高校管理者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
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而主要
是指管理能力。
要刻苦学习,注重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积累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
知识和能力水平。
管理者的素质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在管理工作
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潜在素质。
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除具备基本的素质外,重要的是应具备管理
者相应的业务素质。
1.是要有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是管理。
这是管理者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一个决策者具备较
强的科学决策能力,体现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
同时也要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博采众长,才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是要有知人善任能力。
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知人善任也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
3.是要有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工作是管理者基本的工作能力,大量的工作需要管理者
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不同之处,
就是前者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协调,要协调处理好管
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因此,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需要有协调人际
关系的技能,在管理中要懂得理解人、信任人和尊重人。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期达到实现管理的既定目标。
4.是要有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因而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勇于开拓创新
的能力。
在当前社会现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善
于接受新事物,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和开拓的能力。
管理者除应具备以上素质外,对于管理者的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
要有清醒的认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自由驾驭。
对高等学校专职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和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专门知识,
按管理专业化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对高等学校兼职管理者(如“双肩挑”干部)来说,不仅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在管理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四、管理者应懂得相应的技术。
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和掌握基本情况。
二是掌握本单位的一、两项关键业务,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在员工中的地位和威信。
三是要
加强技术管理。
在当前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应如何不断地提升自身
素质?如何不断地提高领导水平和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呢?这就需要在理论
学习水平、个人思想修养和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并进行有效的探索。
1.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理论学习水平。
要求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从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当革命和建设处于重要关头时,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
社会现状的实际情况,强调重视理论学习,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一
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
从建党之初到延安整风运动,从建国前“两个务必”和“进京
赶考”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到九十年代初
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从“三讲”教育到新世纪初,我们党确立的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
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现今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等,无不闪烁着理论学习的极
端重要性。
在每次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高领导者科学决策的水平,改进了工作方法,
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作为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尤其要
在理论学习上要认真钻研,并加以刻苦学习,成为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针对高校管理
工作的实际情况,要经常面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客观现状,深入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只要我
们重视理论学习,从学习中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就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能
有效地引导自己,不断地提高领导决策水平,从而达到提升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目的和内在要求。
2.不断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这是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的现实基础。
对高等学校而言,高校管理者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高校的管理者思
想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掌握着高校的人事安排、财务管理、收入分配、教学管理、基建
工程、物资设备采购、招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业务。
在校内外,管理者都在与各种人和
事打着交道,应以良好思想修养为基础,做到办事公道,为人正派。
因而要从学校的建设和发
展全局着想,为全校的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着想,要把学校的利益、教职员工的利益和培养学
生成人成才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决不能以权谋私、谋取不正当利益。
要时刻铭记共产党在历
史上有很多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案例。
在这些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案例面前,足以使我们每一个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高校管理者
去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修养的
必修课,从中汲取教训。
作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更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见困难就上、见名利就让,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
3.真正做到密切联系师生员工。
这是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密切师生
关系的有力途径。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有力途径。
尽管当前处于世界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各方面情况都在
发生着深刻而激烈的变化,而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不能因此而发生改变。
要相信和依靠群众,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实际呼声。
高校的党
员领导干部和高校管理者面对的就是广大的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体。
管理
者与师生员工的联系密不密切,师生员工愿不愿为管理者真心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是衡
量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称不称职的一个显著标志。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如何正确
地对待师生员工,如何密切与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是衡量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能否切
实履行职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尺度。
我们深知,学校的事情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
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严重脱离师生员工群体,那势必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那么,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项工作
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扑下身子紧贴实际,因而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是对立
的状态。
处于这样的现状,学校的改革、稳定和事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因此,高校党
员领导干部和管理者一定要切实关心师生员工的疾苦,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杜绝有
损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的事;要经常深入师生员工中去,要定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到师生员工中
去了解情况,并针对相应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倾听师生呼声,对他们反映的问
题要及时给予答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完成的时限,使师生员工切实感受到学
校事业改革发展给自身带来的福祉。
作者简介:陈雪海(1974-),男,籍贯:江苏盐城,本科,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纪委监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