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戴望舒《雨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 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 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 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 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 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 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 的希望!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 一样。这样起结复现,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 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 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 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 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 而沉思读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 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 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 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望!
写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 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 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 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 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 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 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 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 丽温柔,纯洁幽雅。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 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 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 抒情。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 的感情。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 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 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 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 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 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 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 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 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 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 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 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 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 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 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 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 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 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 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 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 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 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 憧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