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陆磊孟献丰乔冠军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
陆磊孟献丰乔冠军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材料科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高等教育基础学科之一。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材料
类专业创新人才,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文以江
苏大学为例,基于教研融合的基本思想,从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综合评价等角度,探索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教研融合;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68-02
0引言
2017年教育部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讨论会,提出了“新
工科”建设战略规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进一步明
确“新工科”建设内涵及行动指南。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凸显了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与
期望。

材料科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
高等教育发展地方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整个教育
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

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意义重大。

1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材料类专业口径较宽,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等,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目
前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均设有材料类专业。

江苏大学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材料科学相关
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
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多数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省特色
专业等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支持。

然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教学课程与产业实际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方面,受学校职称晋升机制的影响,一些任课老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专注于
教学方面的时间较少,很容易出现课程设计陈旧、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一本高质
量的教材从开始编写到出版到最后投入使用,周期往往较长。

而在市场经济驱动下的新材料产
业技术升级更新换代节奏快,这就造成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的市
场需求脱节。

值得指出的是,这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

因此,按照传统
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就业后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岗前培训。

1.2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为积极探索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的新途径,江苏大学按照“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的思路积
极组建了“卓越学院”和“金山英才计划”,涉及工程类的专业增加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并通
过校企合作提供学习平台。

这种将课堂搬进企业实体现场教学的方法确实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并能够更直接地获取知识。

遗憾的是,在具体实践教学过
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机会直接参与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无形中削弱了“主人翁意识”,长期
以往,学生缺乏自我创新意识,这就导致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1.3创新项目参与度低
为了提高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如节
能减排、“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2020年江苏大学共资助校
级项目860项,包括校企合作项目49项,其中,材料类专业获资助创新创业项目49项,获资
助比例约为5.7%。

另一方面,教务处在必修学分中相应增加了创新学分,并规定只有修满创新
学分才能满足毕业要求。

上述各项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不得
不面对的现实是,因项目周期较短,项目往往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由于学生主观意识
不强,项目成员的参与度低。

此外,少部分指导老师存在偏见,认为本科生能力有限,无法按
要求完成项目,部分项目甚至由研究生代为完成。

2基于教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内容要源于教材,同时要高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蓝本”,但教材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依托教材
内容和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教材的“隐性
知识”,并进行科学加工和合理组织教学[1]。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需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保持教学的新颖性和
前沿性。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指出,教学和科研并不是独立的两张皮,我们可以将两者有效地融合,织成一张网,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形成“科研反哺教学”[2]。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线上课程教学开始得到重视,并且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将实际工程技术或前沿科学问题加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起到了不错的教学
效果。

2.2积极探索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新工科”区别于以往的工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未来能够引领全球工程发展的新时代人
才[3]。

这就要求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善之前的实践教学方法,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模式,用新知识武装学生头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我们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区别于传统的认识实习和参观实习,要让学生深入到企业项目中,掌握开发项目的流程。

目前,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为每一位专业硕士研究生配备了一名企业导师,传授实际工程经验。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笔
者认为,企业导师负责制可以进一步下沉,可以在本科生中遴选出一批优秀人才,为他们配备
企业导师,培养具有行业视角的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要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和开展交叉联合
科研合作项目,组建科研小分队,并对他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完成课题提供便利条件。

2.3实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综合评价
一方面,需要完善师资队伍评价机制。

在校级和院级层面考核时,对教师的评价不应简单
的看论文发表情况,应侧重在精力的投入、培养计划的实施、实验条件的提供、研究过程的指导,这些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同时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考核和职称评
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肯于指导,乐于奉献[4]。

目前,江苏大学已开始着手完善人事制度,实行教学、教学科研以及专职科研的多轨并行聘用和晋升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教师
队伍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于已获项目资助的学生,可以建立专项档案,由项目指导教师实施跟踪调查,并进行中期、终期考核测评。

项目实施过
程中,要弱化项目负责人的个人作用,要强化项目成员的团队合作,评价重在每一位成员从事
研究的态度、精力投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获得的创新成果和学习成绩。

只有让
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去,才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新工科并非是对现有工科培养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更新的方向上、更高的层次上寻求
对理念、结构、模式、质量以及体系的突破。

本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江苏大学为例,就
实际情况对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诠释了教研融合的基本思想:包
括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行激励为
主的过程性综合评价。

通过上述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融合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加深学生对本
专业的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艳华,李鹏飞,郭锋.提高“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2):120-123.
[2]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
学,2017(7):8-12.
[3]胡国宝,戴锐.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应然定位、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56-160.
[4]夏其英,马登学,田充,等.新工科背景下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8):183-184.
(责编:杨梅)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10299065Z)
作者简介:陆磊(1989—),男,江苏如皋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材料
开发及基础应用。

通讯作者:孟献丰(1978—),男,河南周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激光防护材料、功能玻璃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