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
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单选题(共35题)
1、潼蒺藜的正名是
A.刺蒺藜
B.肉果
C.沙苑子
D.蛇蜕
E.补骨脂
【答案】 C
2、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 D
3、20世纪现代派表现主义音乐的发起人是()
A.贝尔格
B.韦伯恩
C.鲁宾斯坦
D.勋伯格
【答案】 D
4、20世纪90年代初.鲍元恺以24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组曲是()。
A.《御风万里》
B.《纳西一奇》
C.《土楼回响》
D.《炎黄风情》
【答案】 D
5、下列选项中,歌曲名称与其音乐风格来源配对错误的是()。
A.《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
B.《好汉歌》——鲁豫民歌
C.《鸿雁》——蒙古呼麦
D.《东方红》——陕北民歌
【答案】 C
6、在学习《雪绒花》时,教师反复播放音频,结合影片介绍背景知识,并进行拓展,学生了解了“雪绒花”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了奥地利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上做法达成了本课的()目标。
A.审美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D.时代性
【答案】 C
7、张某,男,65岁,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长期咳嗽。
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苔薄白。
医生诊断为风寒感冒,伴慢性支气管炎。
A.西洋参
B.红参
C.淫羊藿
D.枸杞子
E.芡实
【答案】 A
8、在和声小调中,导音上方小六度是()。
A.属音
B.升高半音的属音
C.下属音
D.升高半音的下属音
【答案】 A
9、主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答案】 B
10、“在欣赏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时,老师引导学生听辨‘演奏同一主题的不同乐器’”,其教学重点是( )。
A.音高
B.速度
C.音色
D.力度
【答案】 C
11、将《茶花女》改编为戏剧的是哪位意大利作曲家?()
A.威尔第
B.普契尼
C.罗西尼
D.唐尼采蒂
【答案】 A
12、下列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体裁相同的是()
A.《草原英雄小姐妹》
B.《彝族舞曲》
C.《喜洋洋》
D.《万马奔腾》
【答案】 A
13、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肝气
【答案】 A
14、最早将西方音乐带到中国的人是()。
A.汤若望
B.徐日昇
C.利玛窦
D.郎世宁
【答案】 C
15、导课设计拖沓冗长、不着边际,违背了导课的组织原则中的()
A.新颖性
B.针对性
C.简洁性
D.趣味性
【答案】 C
16、下列治法属于正治的是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实则泻之
D.通因通用
E.塞因塞用
【答案】 C
17、音乐课上,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合唱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请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之美,之后简单介绍了该作品的人文内涵,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这体现了()模块的教学。
A.音乐编创
B.音乐与舞蹈
C.歌唱
D.音乐鉴赏
【答案】 D
1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体裁是( )。
A.艺术歌曲
B.进行曲
C.抒情歌曲
D.叙事歌曲
【答案】 B
19、学生在音乐技能学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如在音乐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并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现象一般称为( )
A.平衡期现象
B.平稳期现象
C.高原期现象
D.徘徊期现象
【答案】 C
20、以下对于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中音乐课程不需要关注情感,只注重知识
B.高中音乐课程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可以通过体验、探究、比较、合作等方式方法体现
D.高中音乐课要求学生能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答案】 A
21、()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A.艺术欣赏
B.德育教学
C.审美
D.表现
【答案】 D
22、合唱各声部之间在均衡方面的要求是( )
A.各声部之间的人数要保持一致
B.每个声部都要求有完全一致的音质和音色
C.声部与声部之间,既要相互依托支持,又要保留本声部的特性
D.在二部合唱中,低声部的演唱力度在任何时候都要弱于高声部
【答案】 C
23、“在唱歌课《游击队歌》的教学中,教师为大家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国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大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部队相互配合,一举歼灭敌人的故事。
随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游击队歌》。
”这位教师采用的导课方式是()
A.温故型导入
B.设疑型导入
C.故事型导入
D.机变型导入
【答案】 C
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
A.设疑导入
B.创境导入
C.实验导入
D.温故导入
【答案】 C
25、马上要上课了,某老师看到学生都伸着头看教室外面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这位老师就顺势讲道:“小麻雀是我们的大功臣,因为它可以吃掉很多害虫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谁能模仿一下小麻雀的叫声?和小麻雀说,我们很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
”这种导人方式属于()。
A.设疑导入
B.温故导入
C.故事导人
D.机变导入
【答案】 D
26、16世纪意大利的音乐创作中,被称为“教堂音乐的救星”的罗马乐派代表是()。
A.巾自勒斯特里那
B.维拉尔特
C.安德拉?加布里埃利
D.乔瓦尼?加布里埃利
【答案】 A
27、京剧的伴奏被称为“场面”,它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A.开场与终场
B.上场与下场
C.场外与场内
D.文场与武场
【答案】 D
28、音乐课上,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合唱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请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之美,之后简单介绍了该作品的人文内涵,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这体现了()模块的教学。
A.音乐编创
B.音乐与舞蹈
C.歌唱
D.音乐鉴赏
【答案】 D
29、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第
C.普契尼
D.小约翰?施特劳斯
【答案】 B
30、学生分组为音乐作品编配音效时,最适宜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是( )。
A.教师讲授编配伴奏的基本方法
B.教师示范如何操作
C.教师为学生提供范例
D.学生分组探索,教师指导帮助
【答案】 D
31、下列活动中.可以作为高中音乐“创作”模块学习内容的是( )。
A.学生欣赏歌剧《魔笛》并写观后感
B.指挥全班学生排练由老师创作的合唱歌曲
C.组织学生前往本市郊区的“民歌第一乡”。
搜集当地民歌素材
D.播放音乐,由学生自行设计与之相应的动作和队形
【答案】 D
32、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主义乐派代表人物的是()。
A.勋伯格
B.海顿
C.贝多芬
D.德彪西
【答案】 A
33、感受音乐要素和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是( )
A.学生做题
B.学生讲解
C.学生分组讨论
D.学生实践体验
【答案】 D
34、下列歌剧中,被称为“中国歌剧探索里程碑”的是()。
A.《刘胡兰》
B.《白毛女》
C.《赤叶河》
D.《小二黑结婚》
【答案】 B
35、行于脉内的是
A.宗气
B.元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一、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欢乐颂》?
【教学重点】
《欢乐颂》主题?
【教学过程片段】
1.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几次。
?2.再次聆听,学生辨析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以什么力度出现。
?(学生在纸上边听边写,一位同学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验证。
?(1)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四次。
?(2)主奏乐器分别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及乐队全奏。
?(3)力度从弱到强,音区从低到高,形象地表现了“欢乐”的壮大过程。
?4.小结:乐曲采取简单有效的重复方法,正式确立了“欢乐”主题。
【答案】本课是一节鉴赏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上反映了以下特点:(1)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寻找到了“欢乐”。
(2)本节课鉴赏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欢乐颂》,通过不断聆听和模仿,进行艺术积累,可以获益颇多,进而使其在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不足之处:缺少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一定要定准,之后所有活动安排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等。
教学重点不合理,只写了《欢乐颂》主题,没有说明是演唱还是鉴赏。
缺少导人环节,一节课的导入,对明确该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引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中,两次聆听,仅仅让学生去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主奏乐器、力度,教学内容有些单一,作为鉴赏课,可以从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情绪等各要素着手,引导学生聆听鉴赏。
教学环节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此环节设计的意义不明确。
小结总结不到位,小结应该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及给学生布置作业。
二、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课程名称】
《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
聆听肖邦的钢琴练习曲Op.25-No.12,听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片段。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
三、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
《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基本舞蹈动作,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示范与讲解: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片段;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学生模仿;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高中选修模块——“音乐与舞蹈”教学过程中展开阶段的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分析此题时,首先要看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但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分析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时,还应注意课例中是否将音乐、舞蹈的学习有机结合。
四、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列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
我的祖家是歌乡
【教学目标】
1.在集体的音乐情境中享受共同创造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2.熟悉并能够哼唱歌曲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3.简单了解台湾高山族相关文化及其歌舞特点,表达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验台湾高山族民歌的情绪、风格、特点。
2.学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教学准备】
.1.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台湾高山族民歌及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
2.课前在教室内放置几个拖把。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答案】
五、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
《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基本舞蹈动作,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示范与讲解: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片段;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学生模仿;
【答案】这个课例在展开阶段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上述课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闪光点:①从整体上来看,此课例中的教学行为层层深入,并且在次序安排上是由浅入深、较为合理的。
②老师示范与讲解这部分,从老师表演自创片段、示范讲解,到学生模仿来看,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
③学生练习与表演这部分,从学生练习到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观念。
④从以上课例展示来看,总体的教学框架很清晰,是展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闪光点。
(2)与此同时,课例中的展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缺少初步感知环节。
在展开阶段一开始,应该先听一下这首作品,并且询问学生听完之后的感受,简单讲解古典舞的特点,让学生对古典舞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②在老师示范与讲解部分不够细致。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应该是老师示范相应的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去学习,并且以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再次老师应该把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去学习;最后进行连贯练习,学生模仿。
③没有体现师生评价。
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展开阶段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六、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
《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感受“赛乃姆”节奏。
2.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围绕“丰收时节”主题,尝试创作和表演,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答案】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国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地示范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违背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七、阅读案例,回答问题王老师在教授音乐《英雄凯旋歌》时先邀请学生欣赏欧洲先后出现的音乐风格流派,接着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力度,并一句一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唱,但是发现学生在演唱“胜利的歌声到处传扬”这一句时,临时变音记号一直唱不准,于是让学生跟着自己一遍遍反复跟唱.但效果甚微,许多学生也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于是她说:“最后听我演唱一遍,这次谁再唱不准,给我站到讲台上唱准为止。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教学进行分析。
并给出合理性改进建议。
(15分)
【答案】该案例是一个不合理的案例。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欢音乐的必要前提。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
在导入环节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出现了唱不准的情况时.没有进行针对性地解决.而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重复,耗尽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王老师此时也出现了厌烦情绪,没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也就没有达到学唱歌曲的目的。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歌唱是中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易于接受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因此老师的正
确引导就十分必要。
同时课标中也提到音乐课程要遵循“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而单调的、机械的、重复的演唱方式没有体现出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建议该教师丰富课堂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分成音乐小组进行演唱,让学生自己成为小老师,不仅能快速地解决难题,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3)在演唱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评价方式。
太过单一、枯燥,对于唱不准的学生,甚至带有一定“威胁”意味的评价语不应在课堂中出现.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因而,要求我们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正,而不是一遍遍无聊乏味地重复。
同时也可以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听取不同的意见活跃课堂氛围,使课程更好地进行。
八、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程的名称】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
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
(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①歌词是谁的诗作?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③什么乐器伴奏?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的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九、案例:音乐课上,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古典音乐的特点,并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典乐曲。
欣赏完毕,她充满感情地问:“同学们喜欢这样的音乐吗?”学生齐声答道“喜欢”。
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
教师没有去理会他,继续说道:“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古典音乐,那么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古典乐曲”结果那个学生说了一句“也不好听啊”,但声音明显轻了。
老师依然没有理他,继续上课。
后来那个学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专注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美”,让课堂保持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然有序的。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教师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面对学生的“异议”,教师第一次没有理会。
当学生第二次发表意见时,声音明显轻了。
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
这种不理会的态度势必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挖了一条“鸿沟”。
新课程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合作的另一方。
师生应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教师应当与学生平和交流,找出原因,也应认真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新课标中有注重学生体验这样一个特点,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是在真正获得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发展的。
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体验具有独特性,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统一标准必定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
面对课堂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事件,教师应该灵活应对,以创造性的艺术策略来应对事件。
听取学生的不同想法,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一十、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题名称】
《音乐主题的写作》
【教学对象】
高二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创作一段音乐主题
【主要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两段音乐主题,学会音乐主题的写作。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马赛曲》和《懂你》两首作品的A段主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聆听:A.歌词内容B.旋律特点C.节奏特点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分析。
我们要求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整;随后教学过程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最后教学的内容要注意适度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