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献集成》中的《马氏家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文献集成》中的《马氏家谱》
马以林
【摘要】@@ 被誉为山东省"四库全书"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由山东省政府特批立项,山东大学具体负责编纂,以抢救保存山东文献为宗旨,以未刊稿本、抄本及流传不广而又价值较高的刻本为主,将山东两千多年来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作一汇总,精装影印,分4辑陆续出版,是山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1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马以林
【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被誉为山东省“四库全书”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由山东省政府特批立项,山东大学具体负责编纂,以抢救保存山东文献为宗旨,以未刊稿本、抄本及流传不广而又价值较高的刻本为主,将山东两千多年来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作一汇总,精装影印,分4辑陆续出版,是山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
这一典籍汇集历史,影响当代,惠泽后人,是山东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时任省长韩寓群任主编,山东籍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孔德成等任学术顾问。
至 2009年 12月,前 3辑 150册出版,好评如潮。
《山东文献集成》第 2辑第 14册(以下简称《集成》),收入笔者收藏的民国版《马氏家谱》,是因为清代著名学者马骕和马国翰同出我马氏一门。
两位学者分别在史
学研究和古籍辑佚方面成就卓著,享誉史坛。
家谱是研究家族历史、区域文化和历
史名人的重要依据。
《马氏家谱》所记载的马氏家族迁徙发展史,是山东传统家族
史的一个缩影,是大批山西移民在齐鲁大地繁衍生息的一个缩影。
正如《山东文献
集成》编纂委员会在出版前言中所说,《马氏家谱》是传世极少的名家家谱,是考史
论文的宝贵资料。
作为马氏家族后人,笔者关注家族历史十余年,工作之余,以家谱记载为线索,寻访考证,断断续续整理了部分资料,先后发表了《清代著名学者马骕与马国翰是同宗一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书版的百年风雨》、《漫笔家谱》等拙文,现予摘录,
以方便读者阅读这部家谱,并向研究“二马”的专家学者请教。
1 家谱续修
《马氏家谱》始修于清康熙 52年(1713年),马主修,手抄本;二次续修于清乾隆 40
年(1776年),马大襄(字伯赞)主修,手抄本;三次续修于清道光 3年(1823年),马大润(字泽亭)、马大仲(字篪亭)主修,木刻印刷,线装 5卷;四次续修于清光绪 2年(1876年),马灿东(字星如)、马光春 (字韶富)主修,木刻印刷,线装 12卷;五次续修于民国
20年(1931年),马笃恒(字声久)、马笃艮(字文山)主修,石印线装 16卷。
道光版、
光绪版和民国版 3部家谱的开本基本相同,为25.8×17.0厘米。
修谱地点均为长山县(今属邹平县)沟西村。
图1 道光版、光绪版、民国版《马氏家谱》首卷
2 家族迁徙
《马氏家谱》尊山东始迁祖马文英为始祖,始祖小记(见《集成》第 204页)载:始祖
马文英,字章华,元配陈氏,继配李氏,明洪武 4年由枣强迁居长山县西南 30里马庄。
由史料看,始祖迁山东,是明政府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政府移民,目的是解决因长期战
乱和瘟疫造成的山东等地土地荒芜问题。
当时山西人多地少,迁山西居民补山东等地成为必然。
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的各类移民占山东人口总数的35%(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 213页)。
枣强县,明属直隶真定府,今属河北衡水市,是明洪武年间政府大移民的重要集散地,被相当数量的山东移民后裔称为始祖原籍。
在鲁中、鲁北、鲁西南等地的许多市县志书和百姓家谱中,有大量的相关记载。
笔者查阅 1994年版《枣强县志》,却发现只有明永乐年间山东移民枣强的记载,而没有明洪武年间枣强移民山东的记载。
《枣强县志》主撰人王桓先生也不能回答我的疑问,老先生认为,明洪武年间枣强县不具备大规模向外移民的人口条件。
《中国移民史》(见第五卷第 213页)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洪武年间山东地区接收的 184万民籍移民中,来自山西的 121万,来自河北的35万,分别占移民总数的 66%和 19%。
来自河北者大多数自称是来自枣强县,估计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包括枣强在内的真定府,也可能有来自山西的移民混杂其中。
这个结论是可信的,因为有山西移民真定府的史料记载,而洪武年间的真定府人口相对稠密,所谓“枣强人”可能是真定府人的代名词。
始祖马文英的原籍有异议。
立碑于清道光 26年(1846年)的《马氏宗祠碑文》(见《集成》第 167页)载:“始祖原籍山西,自前明洪武 4年迁徙直隶枣强,复拨山东济南府长山县,遂择于城西南之马庄居焉。
”立碑于 1931年的《马氏祖茔碑文》也持此说,修改了始祖小记的记载。
始祖是迁自枣强,还是迁自山西?生活在明末的邹平马翀汉(见《集成》第279页),考证过家族历史,其著作《马氏流源考》、《枣强迁发说》应是确认始祖迁自山西的依据。
家谱记载前后相左,应与长山县马氏修谱在前,而长山县马氏与邹平县马氏合谱在后有关。
图2 现存章丘市博物馆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雕版 2003年摄
始祖马文英来自山西何地?今已难考。
同大多数山西移民后裔一样,家族老人口传始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县大槐树是明代官府集中迁发移民的地方,“古大槐
树处”位于县城城北广济寺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移民后裔特别是海外华人
寻根祭祖的地方。
每年的 4月 1日,洪洞县政府都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移
民遗址的兴建,起于山东人的寻根情结。
1914年,分别在山东曹州和长山县任官的
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被当地移民后裔向往祖籍洪洞大槐树的真情所感动,在山东
募得纹银 390余两,寄回洪洞托人建设了这处纪念地。
后经多次扩建,才形成今日的规模。
(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第 5页)
始祖马文英落户长山县马庄。
长山,西汉设县,因境内西南有长白山而得名。
北宋著
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这里长大成人,我党领导的黑铁山起义在这里发起。
1945年县辖旱码头周村镇析出,1956年长山县并入邹平县。
长白山,今济南、淄博、滨州 3市交界地,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文化沉淀丰厚,在晋代以前就已见于史册,是隋
末王薄农民大起义的根据地。
马庄,明初建村,今属邹平县西董镇,南靠群山,北临县城,村西南原有马文英墓。
马文英生 5子,是为马氏 5支 (见《集成》第204页),繁衍开来,形成家族。
从 1371年迁居山东,到 1931年第 5次修谱的 560年间,马氏族人以长白山为中心不断迁徙,散居省内 20多个县(区),以今邹平、章丘、淄川、周村、历城、张店、桓台居多。
跨省迁居到北京、河北、河南、云南、山西、陕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市。
有许多族人失去了联系。
清道光 26年(1846年),马氏家族建宗祠于马庄东邻的沟西村。
地势较高的沟西村
成为长白山马氏家族的活动中心,人称“沟西马”。
建宗祠、修家谱的主要组织者,
是马氏三支马敬扬的后人。
长子马敬先住在大马峪村,该村位于马庄南 8公里的大
山峡谷之中,与淄川、章丘两县搭界,是个小山村。
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马敬先的后人率先开始了二次迁徙。
次子马贯迁居淄川,三子马成迁居章丘,长子马海的儿子马旺,迁居邹平。
村南立于清同治 3年(1877年)的马敬先夫妇墓碑,通高 192厘米、
底座宽 90厘米,碑文记载了这段迁徙史。
长支 3世马贯、马成和 4世马旺,走出大
山,分别成为淄川、章丘和邹平马氏分支的始迁祖。
由山区迁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平原,为后人的繁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1931年马氏家族在谱族人 22
代,41722人(女儿不上谱),其中长支 19922人、二支 2762人、三支10991人、四支 5562人、五支 2485人,长支人口占家族总人数的 47.7%,很不平衡。
著名学者马骕与马国翰同出长支、马骕与其同曾祖兄弟马光为同榜进士,也不是偶然的。
目前马氏族人在一些地方已经繁衍到第 24代,而大马峪村的 15世族人仍然健在,突显出地域经济水平对人口繁衍和文化发展的制约。
面对高自己 7辈的同祖老人,笔者不能不感叹时空造就的落差。
3 家族名人
3.1 马骕
马骕(1621—1673,见《集成》第 285页),字宛斯,号骢御,马氏长支三门 11世,邹平4世马旺的后人,清顺治 16年进士,与顾炎武同修《邹平县志》,先后任江南淮安府推官、灵壁县知县。
马骕一生潜心史籍,研究夏、商、周成就卓著,在治史方法和史书体制上很有创新,是清初享有盛名的古史学家,有“马三代”之称。
马骕的《左传事纬》12卷,附录 8卷,将儒家经典巨著《左氏春秋》的编年体改为纪事本末体,并佐以图表,参以外录。
《左传事纬》按事立篇,以事相从,重编《左传》旧文为 108篇,每篇都有自己的精辟见解和详实论据,清楚地反映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马骕的《绎史》160卷,叙述了从远古到秦亡的史实,整理、保存了非常完备的先秦史料,并开史书先河,列《世系图》、《年表》,与正文相配合,自成一家之体,《绎史》一问世即引起社会轰动。
在马骕去世 32年后,康熙帝诏令访求并收藏马骕留世的书版。
乾隆年间,《左传事纬》和《绎史》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马骕的《十三代瑰书》汇集了自周秦以下 13朝的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数百部,但因卷册浩繁,无力刊行,书稿逐渐散失。
3.2 马国翰
马国翰(1794— 1857,见《集成》第 342页),字词溪,号竹吾,长支二门 15世,清道光 12年进士,官至陕西陇州知州。
马国翰有 3子,次子、三子是从本族子侄中过继
的嗣子。
其后人马金科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至今与笔者保持着联系。
有文
章讲,“马国翰有女无子”,故将《玉函山房辑佚书》书版作为陪嫁送与章丘李家,是没有根据的。
马国翰 3世祖马成由长山县迁居章丘县,12世祖马云龙由章丘县迁居历城县。
马国翰倾毕生精力编纂的巨著《玉函山房辑佚书》,为辑书史上的空前成就,已收入《山东文献集成》第 1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规模宏大,辑佚书 594种,700多卷,并于每种之首作了序录。
集录已散失的唐以前古籍,分经、史、子三编。
由此,马国翰获得“清代第一辑佚大家”的美名,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研究的对象。
《玉函山房辑佚书》后附《目耕帖》一种,31卷,是马国翰考订经义的读书札记。
马国翰传世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图3 《玉函山房辑佚书》著者马国翰画像(马金科教授提供)
3.3 马耀南
马耀南(1902—1939,见《集成》第 561页),原名马方晟,三支长门 17世,其 11世
祖马汝中由沟西村迁居本县北旺村(今属淄博市周村区)。
马耀南为天津北洋大学学士,国民党第 3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参加倒蒋(介石)活动,被以“亲共反党”罪名
开除党籍,并遭通缉。
1933年任长山中学校长。
抗日战争暴发后,在我党的领导下,
参与组织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 3支队司令员,1939年牺牲,
年仅 37岁。
马耀南的二弟马晓云(原名马方玉)、三弟马天民也先后参加我抗日武装,骁勇善战,壮烈牺牲,被当地群众誉为“一马三司令”。
为纪念马耀南烈士,长山县曾更名耀南县。
图4 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
4 相关古籍遗迹等
(1)道光版、光绪版和民国版 3部《马氏家谱》均为线装本,曾分别收藏于邹平、章丘、张店的马氏族人。
民国版采用石印工艺,蝇头小楷结体严谨、用笔清秀,堪称书
法佳作。
(2)长白山马氏家族的宗祠旧址,在今邹平县西董镇沟西村小学,尚有残墙被教室借用。
(3)马骕墓位于邹平县城西郊的青龙山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已荒废。
顾炎武为其撰写的碑文载于《邹平县志》。
(4)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近 6000块印刷雕版,原藏于章丘市西鹅庄李氏村民家的夹墙中,现存章丘市博物馆。
(5)马国翰画像现存济南市文物总店。
(6)马骕、马国翰二世祖马敬先夫妇墓碑,在邹平县西
董镇大马峪村村南的山坡上,碑文记载了其子的迁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