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萝卜炮制芒硝方法的文献考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萝卜炮制芒硝方法的文献考证
蒋淼;李文;周莹莹;闵志强;张彤;孙俊杰;廖博
【摘要】目的:考证以萝卜炮制芒硝方法的沿革.方法:查阅宋代至今的本草及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整理.结果:以萝卜炮制芒硝的方法,起源于明朝,沿用至今,但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炮制参数没有具体规定.结论:芒硝应该用萝卜炮制.
【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
【年(卷),期】2015(006)006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芒硝;萝卜;炮制;考证
【作者】蒋淼;李文;周莹莹;闵志强;张彤;孙俊杰;廖博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
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3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1]。
芒硝常呈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
其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是临床常用泻下药,不仅用于湿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等,也用于结肠镜检查以及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2]。
古代医药文献中记载了多种芒硝的炮制方法,如煎、炼、熬、蒸、研、碾、烧、煅等。
有不加辅料的方法,也有加辅料的,所加辅料主要有萝卜、豆腐、腻粉、甘草及雄黄等。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及现代文献,对萝卜炮制芒硝的方法进行考证。
历代文献对硝石、朴硝、芒硝及玄明粉的原矿石认识不一致,早期常混为一谈。
《神农本草经》[3]硝石条下记载“一名芒消”,认为硝石即是芒硝。
《本草经集注》[3]硝石条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
”由“紫青烟起”可知,此时所载硝石是焰色反应呈紫色的钾盐。
又云“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
与后皇甫说同,并未得核研其验,须试效,当更证记尔。
”说明陶弘景对硝石和芒硝同为一物的说法产生怀疑。
此后的《新修本草》[3]及《嘉佑本草》[3]也错误地将硝石、朴硝、芒硝认为是同一种矿石。
唐慎微在《证类本草》墨盖子下引《仙经》[3]:“以朴硝制伏为玄明粉”,可见玄明粉为朴硝加工品。
《本草纲目》[4]云:“(朴硝)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
谓之消。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盖不知消石即是火消,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之异尔。
”并在玄明粉条详细记载了其制法。
由此可见,李时珍对朴硝、芒硝、玄明粉、硝石之间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并且是比较正确的。
现代认为,朴硝(又称皮硝)、芒硝、玄明粉均来源于天然含水硫酸钠矿物。
芒硝为天然硫酸钠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玄明粉为芒硝风化后得到的白色粉末。
朴硝为天然矿物加热溶解析出的结晶,未经精制,杂质较多。
以萝卜为辅料炮制芒硝类药物始于对玄明粉的精制。
元代《活幼心书》“拾遗•玄
明粉十”中有朴硝与萝卜同煮,再风化成玄明粉的记录。
明代开始,一些本草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该方法。
现将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整理如下:
2.1 明代的文献记载
2.1.1 《本草蒙筌》[5]朴硝条:“冬天苎布袋满盛,挂檐端质渐变白,此风化硝。
”“腊月萝卜水同煮,露天底味竟去咸,号玄明粉。
” 陈家谟把不加辅料和
加萝卜制得的芒硝风化产物分别称为“风化硝”和“玄明粉”。
其后附有详细的制玄明粉法:“用朴硝十斤,水一桶,同入锅内溶化。
掠去面上油腻,其水将细布并好纸沪去渣滓。
仍用萝卜十斤,冬瓜五斤,豆腐三斤,俱切浓片,同硝水入锅内,煮沸六七次,捞去萝卜等物。
又掠去油腻,将细布好纸再滤过,务令渣滓去净,然后放入瓦盆,置诸星月之下,自然生出硝芽片子.取出放于棹面上,任其风干。
将
原水又煎沸一次,入瓦盆内,令其再生。
如是者数次,以水内无硝片为度。
将前风干硝芽,用泥裹罐子,装盛按实,碎炭周遭不走火气,如法煎炼,候水干尽,仍听罐内硝汁不响,复如法固封罐口,再加猛顶火,炼一昼夜,玄明粉成矣。
”
2.1.2 《本草纲目》[4]朴硝条:“故《别录》云,朴消黄者伤人,赤者杀人。
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消,如冰如蜡,取芒消、英消,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消。
”
玄明粉条:“(时珍曰)制法:用白净朴消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滓,星月下露一夜,去水取消。
每一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
”《本草纲目》对萝卜炮制芒硝及玄明粉的记述与陈氏方法大同小异,并提出朴硝“伤人”或“杀人”,以萝卜为辅料可除去毒性及咸味。
2.1.3 《本草乘雅半偈》[6]朴硝条:“凡使朴硝多恐不洁,再同萝卜煎提一二次用”。
强调萝卜的用途是去除朴硝杂质。
2.2 清代的文献记载
2.2.1 《药品辨义》[7]“仲景只用芒硝,立冬后煎乃得凝结,用硝十斤,水十斤,萝卜十斤,煎至萝卜烂为度,去卜,倾硝入缸,隔一宿去水,即成芒硝。
”
2.2.2《握灵本草》[7]“同萝卜煎过,去咸味者名甜硝”。
清代以萝卜炮制芒硝的方法基本上是前人方法的沿用,都提到煎、煮、加萝卜等内容,未见发展。
3.1 《中国药典》
历版《中国药典》中,仅1963年版[8]记载芒硝的炮制方法:“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皮硝共煮,至全部溶化,取出,过滤或澄清后倾出上层液,放冷至芒硝析出,取出芒硝,干燥即得。
每皮硝100斤,用萝卜10~20斤。
”
其后各版本《中国药典》均只记载“经加工精制”,未见精制步骤及要求。
3.2 各省市的炮制规范
对全国各省市炮制规范中芒硝炮制方法进行整理,见表1。
由上表可看出,现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中,芒硝的炮制方法和步骤很不一致。
首先,未明确规定是否一定加辅料炮制,如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及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均未说明加萝卜。
其次,萝卜的品种不明确,大部分的炮制规范中记述为“鲜萝卜”,少数规定用“卞萝卜”、“旱萝
卜”或“大萝卜”;原料药物混乱,有“芒硝”、“天然芒硝”、“皮硝”、“朴硝”等多种说法。
再者,对于影响炮制工艺的关键参数,如朴硝与萝卜的比例、加水量、煮萝卜的时间、加入原料药后共煮时间等均无统一或具体的规定。
各地炮制规范中,原料药与萝卜的比例分别有100:10、100:20、100:30、100:50等多种。
此外,对萝卜是否切片、切薄片还是厚片,加入萝卜的顺序也未统一规范。
各地炮制规范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芒硝的质量和临床应用。
芒硝的炮制方法起源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有“炼之如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采用“铛中干之”(即蒸发浓缩)的方法,直至宋代,在主流本草的记载中,芒硝的炮制方法一直是用水溶解后在低温下重结晶。
明代《本草蒙筌》明确指出:“腊月萝卜水同煮,露天底,味竟去咸……”。
此后,以萝卜炮制芒硝的方法一直被沿用。
历版中国药典中,仅1963年版对芒硝炮制过程有具体规定。
从1977年版至今,中国药典只写芒硝为“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而未规定具体炮制方法。
现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中,芒硝的炮制方法也很不一致。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大多数市售芒硝为皮硝(朴硝)直接以水溶解重结晶制成,其成分为99.0%以上的NaSO4,并未经萝卜炮制,这与古代文献记载和各省市炮制规范的规定不符合。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文献考证,综合分析后认为,芒硝的精制过程应该使用萝卜,并亟待对其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阐明用萝卜炮制芒硝的科学内涵。
【相关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卷1)[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宋•唐慎微原著.宋•艾晟刊订.尚志钧点校.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明•李时珍著.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新校注本《本草纲目》第4版(上)[M].北京:华夏出
版社,2011.
[5]明•陈家谟原著.陆拯点校.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明•卢之颐.冷方南,王齐南校点. 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7]张炳鑫.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9]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1]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吉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86. [12]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天津:天津市卫生局,2005. [13]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标准[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15]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饮片标准[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6]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中药饮片标准[S].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7]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18]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73.
[19]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0]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S].重庆:2006.
[21]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38.
[22]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3]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