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兰》阅读答案
第一篇:《访兰》阅读答案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
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答对1点给1分)。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选对1分,说明理由正确得2分)。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第二篇:玉兰花开解析访兰答案
玉兰花开
春寒料峭,院子里的几棵玉兰花悄然开了,远远望去像是雪缀枝头,白色淡雅的花朵在这个缺少芬芳的时节里猛
地一下让人心生几丝陶醉,当大地尚未复苏,柳树还未吐绿、桃花没有映红之时,玉兰花的素雅、恬静,为早春的
北国增添一抹亮丽的春色。

像一个报春的使者,玉兰花先于百花在早春料峭的寒意中挺立枝头,不与它们在桃红柳绿的温暖中争芳奇斗艳,当百花在暮春中抖去冬天的慵散,开始竞相争放的时候,玉兰树已是一片枝繁叶茂,只有那一颗颗玛瑙般的玉兰籽昭示着曾经有过的美丽。

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我却偏爱那在冷风中绽放的玉兰花。

虽然它没有兰
花那样高雅的气质,也没有杜鹃的妖娆多姿,更没有水仙的孤芳自赏,但我喜欢它那份清泊淡定,不在暮春争艳取
宠,却宁在冷雨中绽放的勇气。

月白清风之夜,我徘徊在玉兰花下,凝望着如玉雕成的花朵,在月光的映照下,冰清玉洁般剔透,每一片花瓣
都在月光下映出圣洁的光。

微风袭来,树动花舞,暗香涌动,如玉女般舞袖舒展、落英缤纷,似一曲《霓裳舞衣曲》,连月上的的广寒仙子都为之动容。

一场冷雨袭来,满地狼籍,无数花瓣飘零散落,昨夜的一场美景恍如池水的一滟潋波,倏然而逝,让人心生伤感。

而那曾缀满花朵的枝头,竟在无意中瞥见一缕新芽,让人陡生对生命的领悟与感动,而那满地的玉兰花似乎也有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有的生命之花虽美,却终生被淤泥所染,我宁愿只做盛开一天的纯洁之花;有的生命之花虽长久却残延时日,我宁愿保持自己的本色而悄然离去。


玉兰花开、花落,像一个孤独的勇士,在短暂的花期中承载起生命的抗争与洗礼,不畏寒风雪雨,不慕暖春垂暮,不羡百花争艳,只为那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而我们呢,是否有这样一颗甘于平淡和勇于挑战的心,在面对人生漫长的征途和无尽的磨砺中,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呢?
1.文中哪一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玉兰花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美?
【解析】文中赞美玉兰花的语句很多,但是莫忘了“集中”二字。

【答案要点】玉兰花开、花落,像一个孤独的勇士,在短暂的花期中承载起生命的抗争与洗礼,不畏寒风雪雨,不慕暖春垂暮,不羡百花争艳,只为那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2.品味语言
我却偏爱那在冷风中绽放的玉兰花(“绽放”改为“开放”好不好?为什么?)【解析】这个题目和部分小学六年级题型类似。

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辨析“绽放”和“开放”不同的含义,主要在于二者不同之处;最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解释在文中的含义以及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不好。

“绽放”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而“开放”只写出了花开时的状态。

“绽放”更能体现出玉兰花在寒风中有力地抗争,展现了顽强的精神,用“开放”则没有这个效果。

3.玉兰花开、花落,像一个孤独的勇士,在短暂的花期中承载起生命的抗争与洗礼
(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解析】这是对修辞的考察,此处考察的是小学中一个易错点。

此处应该为比喻,非拟人。

此外还有修辞的分析思路,首先明确本体和喻体,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兰花”比作“一个孤独的勇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兰花在花期中见证花开、花落时的坚韧,表达作者对玉兰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第5段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满地狼藉”的景象?【解析】“满地狼藉”的景象是一段环境描写,在这里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要点】1.承上:与上文中写夜间玉兰的美形成对比,暗示了玉兰花期之短,生命的短暂与脆弱;2.启下:为下文写玉兰枝头又添新芽,作者心生敬佩,而陡生对生命的领悟和感动做了铺垫,突出了玉兰顽强的生命力。

4.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而我们呢,是否有这样一颗甘于平淡和勇于挑战的心,在面对人生漫长的征途和无尽的磨砺中,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呢?
【解析】原文是:在面对人生漫长的征途和无尽的磨砺中,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在答案中只要回答这个问句,答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可。

当然,考生不知道。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需要观察,如果有“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这类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不一的词汇,需要加以解释,同时,也要结合整句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处理。

其他情况此处不议。

【答案要点】“属于自己的花朵”在这里是指我们在生活中不畏艰辛,面对风雨保持,保持一颗淡然从容的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以下咏梅的名句中不能用来赞美玉兰花品性的是?
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B.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谢燮
《早梅》)C.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李商隐
《忆梅》)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墨梅》)【解析】
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玉兰品性:不畏严寒,不屑于百花争斗B.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谢燮
《早梅》)玉兰品性:迎春而发,不畏严寒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墨梅》)玉兰品性:荣辱不惊,淡然从容【答案要点】C
《访兰》参考答案 1.纯朴。

(清妙、清纯、淳朴、高雅等)
媚俗(俗气、低俗、庸俗等)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格调、气质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形象地表现兰
草高雅纯朴的品格。

7.一个人只有像野兰一样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第三篇:19.访兰
19、访兰
(第二课时)
张楼乡新黄庄小学杨丰波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兰花的诗歌、图片、歌曲《兰花草》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访兰》这篇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反馈)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本文。

2、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探。

⑴文中的家兰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读懂的?⑵哪些地方是写野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⑶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⑷通过访兰,“我”对野兰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学法指导:请根据“学习提示”,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简要做出批注。


3、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读文、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一)分组探究
全班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根据组间差异及问题难易度将四个问题划归每个小组,独自合探一个问题,每个小题均为0.3分。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二)代表汇报,师生联动。

1、汇报问题⑴:文中的家兰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①第1小组派代表汇报:读出文中相关的句段。

②教师PPT出示: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③教师追问:你从中看出家兰有什么特点?(第1小组学生继续汇报)
④教师根据第1小组学生回答情况赋分。

⑤学生自由读句子。

2、汇报问题⑵:哪些地方是写野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第2小组中心发言人读出文中相关的句段。

②教师PPT出示: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

” “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

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③学生齐读句段,教师追问:你从中看出家兰有什么特点?(第2小组代表继续汇报)
④追问:这些句子中最能体现野兰特点的句子是什么?(指名反馈,教师顺势出示句子)
“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 ⑤学生齐读两遍。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⑥师:
这么清爽、纯朴、有灵性的兰草长在哪儿呢?(教师顺势PPT出示句子。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

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师:对野兰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指名反馈: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⑦教师根据第2小组学生回答情况赋分。

⑧学生自由读句子,加深理解。

3、汇报问题⑶: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①第3小组派中心发言人汇报。

师:是啊,父亲带孩子访兰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做一个具有兰草品质的人。

②师:为深入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原文中的句子(PPT出示)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③教师根据第3小组学生回答情况赋分。

④学生小声读原文的句子。

4、通过访兰,“我”对野兰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①第4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②师:作者说自己“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到“我”对野兰的喜爱、敬佩;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④教师根据第3小组学生回答情况赋分。

(三)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请思考以下问题(同桌讨论):
①题目能改成“赏兰”、“看兰”吗?为什么?②文中的“两个味儿”有什么含义?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高雅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表面写兰,实际在写人,因此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修辞手法。

也希望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1、你喜欢那种植物?它具有怎样的品质?试着写下来。

2、课外拓展
①古诗:塘上闻兰香明•叶子奇
大谷空无人,芝兰花自香。

寻根竟不见,茅草如人长。

②不同品种的兰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③听、学唱歌曲《兰花草》。

板书设计:
19、访兰
(借物喻人)家兰:甜、媚、俗
野兰:清妙、清爽、纯朴
第四篇:《访兰》说课稿
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访兰》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访兰》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父亲带我去空谷僻野访兰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美了野兰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的品格和气质。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句子了解家兰和野兰的特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现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重点句段,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

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对野兰这一品格的向往,从而懂得做一个有特色的自己,有价值的自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着重体会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采用各种阅读法,如学习父亲与“我”的对话部分,采用了分角色表演读的方法,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好地领悟了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探究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很注意这一点。

比如通过对家兰和野兰的对比,感悟做人的道理,强调要做自己,做有价值的自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学生做小老师评价激励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我们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根据“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自学导纲
第一步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既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出示导纲
【设计理念:这两个探究性问题是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老师整理成学习提纲的。


第三步学生自学
我让学生在导纲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学习,同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手来,便于老师掌控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互动
第一步小组讨论,我将巡回进行指导,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导纲中的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收集讨论情况。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将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点拨。

【设计理念:本环节让学生通过交流形成小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使小组同学人人参与。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二步展示评价
这一环节上台展示的学生先说出自己的做题依据,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评价,小组代表就是小老师,他要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

这一过程中我也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家兰和野兰的不同,明白父亲带
我去访兰的真正目的。

【设计意图:因为孩子每一双眼睛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因此此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这里就像一个报节目的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对于启发学生体会野兰的品格有帮助意义。

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在教学设计中,我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

这种读绝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第三步学生质疑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质疑解决心中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访兰”呢?可不可以把“访”改为“赏”“看”呢?因为作者把兰当成了人来写,好像是去探访一位品质高贵的朋友,所以用“访”不用“赏”。

我们这样处理,是为了做到本节课结构完整,前后照应。

并相机指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以前学过的《胡杨赞》就是这种写法。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先写某物的特点,再赞扬它的品格。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导学归纳
为了让本节课的学习落到实处,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学到什么?”老师可以提示“可以是学法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感受等等。


第四环节:导学训练
【设计理念:设计这样的题目,通过再现课文中的部分片段让学生体会野兰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因为体会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该像野兰一样纯朴,保持纯真的品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