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慎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慎独
【摘要】: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它讲求向内自省,要求修行者慎乎其内在的起心动念,而不仅是慎乎其外在的行为。

既是一种修养境界,又是一种修养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德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 慎独; 德治
慎独一词,源于儒家《大学》与《中庸》,即”君子慎其独”。

慎独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指道德修养后达到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

慎独是指人内心的专注、专一状态,尤其是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坚持不苟。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的,不断锻炼和改造自我,以达到慎独的境界。

一、《大学》与《中庸》中对慎独的解释
《大学》论及慎独时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可见,”诚意”、”毋自欺”、”自谦”、”慎独”,乃是名有千般,实无二致,皆是指心地上的自我端正。

”意”即意念,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第一个念头就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

真实念头自自然然,才能心安理得,所以君子要慎独。

此处以”恶恶臭”、”好好色”为喻来说明”恶臭与好色闻于鼻见于眼,闻见者自知”,自欺不得。

同样,是非善恶美丑之念起于心,当人之良知自然见得分明,方是自欺不得的,故”毋自欺也”。

《中庸》开张明宗,”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

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

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

可见,慎独就是要人做”唯道是从”的心上功夫。

总之,慎独既不是嘴上功夫,也不仅限于身体力行,心内的正、中、诚,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内心的慎独,是不以慎独为目标而渐驱于慎独的自我修行。

《中庸》和《大学》之中的慎独虽不尽相同,却也差别不大,所讲的慎独之法,皆是重在心行。

二、历代学者对慎独的理解
自先秦儒家慎独学说成立以来,便为历代学者积极倡导,受到许多思想家的重视,慎独学说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之后许多学者都在道德修养论的层面上对慎独思想作了阐发,但在总体上并未超出《大学》、《中庸》中慎独思想的本义。

东汉郑玄在其著作《十三经注疏-礼记》中指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意指慎独就是欲为君子之人在其闲居独处的时候应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并以”小人闲居为不善”来反怔慎独的必要。

东汉建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徐干从显微关系来探讨慎独思想。

他认为:”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

”(《中论·法象》)幽微比显见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但恰为人情之易疏忽的地方,故对此应当心存敬慎。

显微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有谨独察微之功,方有孤独劲节之显。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著作《刘子新论·慎独》中确切地描绘了慎独境界:”内无忧患,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故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之所以会有此境界,是因为明白”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道理之后,君子修养自身,达到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道德境界。

唐代的著名思想家李翱也在其著作《复性书》中阐发了他的慎独思想:”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

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所谓的”其心一动”是指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即”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工夫。

所以他将慎独解释为”守其中”,要求”心不可有须臾之动。


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程颢将慎独与”理”密切联系在一起,”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

故君子只在慎独。

”(《二程遗书》第十三卷)”天理”是程颢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最高原则,具有精神性的本体意义。

他认为唯有作到慎独,克制私欲,在幽隐细微之处也毫不懈怠,才能够体认天理。

这样,慎独就被纳入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之中。

理学大师朱熹对”独”字有其独到的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

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他指出:”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

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可见,慎独需要诚心实意的自我修身,才能真正实现。

研究慎独思想的一个大儒不得不提,那就是明末的刘蕺山。

他把慎独看作《大学》、《中庸》之旨,并将其视为儒家千古相传之”心法”。

他在把握慎独与心性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把慎独与心体,性体融合在一起,兼重主观与客观。

这体现在他将”独”置于本体论的位置,对《大学》和《中庸》里的慎独作了区分,认为《大学》是就心体而言,揭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中庸》是就性体而言,他则侧重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客观性,二者紧密相连,”独”就是心体和性体二者的统一。

通过对儒家慎独学说的历史考察,可见慎独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诸多思想家的重视。

今天研究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应将慎独学说重视起来,继承并完善。

倘若每个人都尽量做到独善其身,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会
更趋向于和谐与安宁了。

三、慎独的现代意义
“内圣外王” 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内圣”主要试图通过修身的功夫达到,而慎独便是修身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内圣外王”仍不落伍,无论是在怎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内,政治的也好,企业的也好,甚至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也好,”外王”是人人都想追求的一个地位,也可以说在现代这样一个社会,人人都有了追求”外王”的资格,那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修身,要先”内圣”,才能”王”的久,”王”的稳。

简言之,慎独的现代意义在于:树立个体的道德人格,健全个体的道德规范,以道德实践中的个体的自律来巩固国家的德治基础,维系和强化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可资借鉴之处在于他强调了道德自律,也就是说,人们履行道德原则是经过自我反思后自愿自觉的结果,而非外在的强制。

自律精神一旦缺乏,道德则易出现问题,甚至导致”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理念进入中国,许多西方的思想和观念也大量涌入,这些观念年轻的一代奉为流行,趋之若骛,而我们传统的美德和修养也在一代代的越流越远。

而这些正在或将要被抛弃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缺乏并急需补充的,其中之一就是”慎独”。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树立新型的”慎独观”,配合社会主义德治建设,将其新的时代活力,开辟继承儒家思想的新的舞台,使其得以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国轩译著. 《大学中庸》, 中华书局.
[2] 苏树华. 《论儒家的慎独观》.
[3] 姚才刚.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浅议》, 《求索》, 1999, 5.
[4] 张伟. 《论慎独的现代意义》,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6, (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