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沃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考点:分封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选项中各省和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河北(冀、石家庄)、河南(豫、郑州)、山西(晋、太原)、山东(鲁、济南)、湖南(湘、长沙)、湖北(鄂、武汉)、广东(粤、广州)、广西(桂、南宁)。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所以答案选C。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答案】A
【解析】考点:郡国并行制度。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由已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鉴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教训,认为秦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因而使天子孤立无助。

因此除了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故选A。

3.《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新唐书》载:藩镇拥兵,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上述材料说明()
①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
②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
A、①正确,②错误
B、①错误,②正确
C、①②皆错误
D、①②皆正确
【答案】D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说明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的意思是各藩镇之间关系好的时候则互相串通以对抗朝廷,关系不好的时候则互相动武发生战事,说明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因此选D。

4.钱穆《国别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C、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D、唐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考点:三省六部制。

“首长制”是指宰相一人大权在握,“委员制”与“首长制”相比,权力分散了。

结合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分析,以上变化反映了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故其实质上体现的是C项。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 A
【解析】考点: 重文轻武思想。

从题干中“(文人)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可以明显排除;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也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AB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但A想更合适,题干中说的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管理地方,故选A
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考点:行省制度。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据材料中“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西域等地设官分职的“官”隶属于宣政院。

因此选A。

7.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答案】A
【解析】考点:古代的选官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秦朝军功爵制选拔的依据是军功;西汉察举制选拔依据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拔依据是门第;隋唐科举制选拔的依据是才。

所以答案选A。

8.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并不是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D。

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都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9.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说:“历史”能供给动画片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

如果要给动画片“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
①胡惟庸案②宋太祖赵匡胤③三省六部制④七国之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点: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其中一对主要的矛盾,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宋代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汉代的七国之乱的平定等,故选D。

①③是加强皇权的措施。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考点:郡县制。

“公天下”在这里是指秦始皇把天下人作为寻找协助自己治理国家的候选,而不是从贵族之中选择,故是指郡县制依据才干任命官吏,选择D。

1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内阁制度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错误的;明成祖设立内阁。

C 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B。

1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C
【解析】考点:明朝政治体制。

从选项C中的内阁、票拟即可以选出答案,A项是秦朝的体制;B项是宋代的体制。

D项是清朝的体制。

1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考点:内阁制与军机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不管是明代内阁还是清代军机处都不能统率六部,也不能参与决策和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他们不是法定机构,可以参与机要政务,但是没有决策权。

所以答案选C。

14.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点: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有:秦:三公九卿制唐: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宋: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相权元:设中书省中央集权明:废除宰相,设内阁,分六部清: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5.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答案】B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的局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公民指的是本邦成年男子,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所以答案选B。

A、C、D都是民主的表现。

16.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制。

①项错误,雅典的民主制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参加;②项正确,公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用抽签的方式保证机会均等;③项错误,直接民主容易产生“民主暴政”;④项正确,抽签的方式凭借的是运气而不是才能。

故选B。

17.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直接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答案】B
【解析】考点:罗马法。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统治体现,材料中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显然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予以制定的,故本题选择B项。

18.“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法官至上
B、体现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保留习惯旧俗
【答案】C
【解析】考点:罗马法。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说明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

因此选C。

19.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考点:梭伦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①②正确。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完善是在伯里克利时期,③错误;第四等级不能授予官职,财产等级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公民参政的要求,
④错误。

2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制。

雅典民主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而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并不能保证永远公正无私;因此①③错误,故选B。

21.“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答案】C
【解析】考点: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根源皆在希腊”可知,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所以答案选C。

22.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B、“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
C、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D、首相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答案】B
【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出现的,但是光荣革命是在17世纪,因此B项明显错误。

23.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各民主政体形式由本国国情决定。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作用。

1787年宪法对选民有资格限制以及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故②不正确;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不是责任内阁制,故③不正确。

24.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A、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
B、美国法制健全
C、两党相互牵制
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答案】A
【解析】考点:美国政党政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中,尽管党派之争异常激烈,但其根本目的相同即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当在国家利益受损或国家安全遭到威胁时两党能很快达成共识,答案选A,BCD三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2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①都颁布了法律②都经历了统一战争③都进行了复杂的斗争
④都实行共和制⑤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③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考点:欧美代议制。

欧美代议制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的,都是经历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势力的斗争建立的,故选C。

德国是通过统一战争的方式确立的,但是其它国家并不是;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是根据本国的国情确立的。

26.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
A.议会发生了变化,国王没变
B.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握国家大权
C.国王和议会的地位都发生了质变
D.不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掌权
【答案】C
【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首先对本题中“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句话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说了算,议会起不到任何作用,革命后,决定权来自议会而非国王,这样大权就掌握在议会手里,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再看四个选项,A,B,D都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符合题意。

27.“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利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考点:代议制民主政治。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既彼此分立又彼此制约,即分权制衡原则。

因此选B。

28. 下列关于1875年宪法中法国立法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B.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D.众议院可以独立提出并通过法案
【答案】D
【解析】考点:1875年宪法。

1875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的,故选D。

29.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深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宰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

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则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这表现为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对君主负责。

因此
①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30.下列关于法国总统制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总统都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德皇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皇都有权解散议会
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考点:法国与德国政体。

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德意志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解散议会。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4分)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秦朝、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6分)
【答案】(1)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问题。

(4分)
(2)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6分)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西汉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成为执行机构;
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6分)
【解析】考点:解答此类材料问答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者要从问题中找出关键词,同时还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答案要简洁规范、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1)题考查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问题,分别从材料的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表现出来。

第(2)题考查基础知识,西周通过分封制度扩大了疆域;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理。

第(3)题是外延式问题,考查基础知识,联系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回答即可。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盎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奴隶和隶农(指罗马奴隶制末期的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引者注)必须无条件服从
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中法律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些重要规定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6分)
(3)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价值有哪些?写出其中的两条。

(4分)
【答案】
【解析】考点:罗马法。

(1)从材料明确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对于私有财产进行了明确的保护,且条纹详实明细,反映了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

(2)从材料“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的是法律是皇帝的意志的体现。

实质是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3)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可以依据教材进行回答,主要是从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复杂的矛盾和稳定了统治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

33. 17—19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英、美、法、德四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4分)
(2)上述四国分别建立了怎样的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8分)
【答案】
【解析】考点:(1)结合所学,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光荣革命完成,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枷锁;法国进行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德国通过普鲁士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2)结合所学,注意整合知识。

国别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

德意志帝国宪法
体制特点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