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强化作业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强化作业
基础巩固
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
① 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 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 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 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的特点。

明末清初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继承了先 秦儒家的民本思想,①符合“复古”;②③④又符合“开新”的特点。

故选
D 项。

2 .(201
3 •咸阳模拟)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 —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 即是圣人之条 理处”的观点,从儒家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 )
A. 程颢和程颐 B •朱熹和陆九渊
A.
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的理解。

从材料中“批判君主专制”和
“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判断这是黄宗羲的思想。

故正确答案是 B 项。

4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以下解
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C.王守仁和李贽
D.黄宗羲和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王艮的观点即是百姓之事即为圣人之事, 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是相似的,选择 3.
下图中的条幅是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 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王守仁的“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李赞 C 项。

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
A. 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甚于焚书坑儒
B. 顾炎武强烈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C. 顾炎武对八股取士制度带有偏见
D. 明朝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材料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的危害的抨
击,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 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相符。

5.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后世民众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 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
C. 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冲击
D. 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答案】B
【解析】A、C两项较易判断,D项是其历史影响的具体体现,如清末的谭嗣同、梁启超等
都受其影响。

B项表述错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二( 顾炎武)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三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

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王敌(注:王夫之之子) 《大行府君行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所述,说明三位思想家学风的相同点。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特点。

(3) 归纳概括的方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若让你归纳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你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概括其思想内容?
【答案】(1) 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

(2)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腐朽;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的社会风气。

(3)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能力提升
1.(2013 •大连模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①反对正统②抨击神权
③离经叛道④男尊女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说明④错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故未尝有是非”,反对把孔子看作权威,故①③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涉及。

2.《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 圭寸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政治上的专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发展商品经济则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趋势。

A、B D三项表达均错误。

3.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其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

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4.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
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 )
A. 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 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 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的沦亡,所以后人把顾炎武主张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混淆了保国与保天下的区别,C、D分别是孟子、宋明理学的观点。

所以选A。

5.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
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当时专制皇权的
不断加强,大胆地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6. (2012 •徐州市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

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3) 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4) 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君权神授,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 “天下为主君为客”,或: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 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⑷ 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

视野拓展升华
李贽之死
李贽追求自由的思想,其言行有关风化,直接引起地方官绅的反对。

李贽出家时并未受戒,在寺院中过着学者的生活,主要工作是著述、刊刻印行。

他的生活得到一些富人的赞助。

他的著述大多生前已经印行,形成一定的影响。

李贽的朋友很多,而且大多是上层人物,因此, 出家后的李贽还能够做长途旅行。

李贽居住的僧院在湖北麻城,地方官绅在他出游时,为了阻止其返回,指使无赖纵火烧毁了寺院。

李贽无处存身时,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北上至通州。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奏参劾李贽邪说惑众,其中最为耸人听闻的一段是:“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

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一境如狂。

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

”给事中提醒皇帝李贽邪说带来的后果:“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
同于禽兽而不足恤。

”最为现实的危险还在于李贽已“移至通州。

通州距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

皇帝看罢奏疏后指示:李贽由锦衣卫捉拿治罪,他的著作应一律销毁。

收狱后,审讯结果是不必判重刑,押解回籍了事,但皇帝久久没做批复。

一天,李贽要剃头,在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

两天后,锦衣卫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

给事中的上奏,体现了李贽的哪些思想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