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袁敏;文石林;秦琳;董春华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2012(26)6
【摘要】基于2011年对湖南省祁阳县标准径流场进行的定位观测,研究8种不同生态模式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状况。
结果表明:(1)研究区全年发生地表径流17次,发生月份为3-11月,其中有13次分布在5,6月和8-10月,地表径流与降雨分布特征总体一致。
(2)不同生态模式年径流量平均为865.99m3/hm2,变幅为238.12~1 422.08m3/hm2,年土壤侵蚀量平均为25.163t/hm2,变幅为0.072~67.570t/hm2。
不同生态模式间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
(3)各模式地表径流量表现出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大雨量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
>50mm的大雨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影响。
降雨量对不同生态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强,中,弱"的特点,各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降雨量的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4)在湘南坡地开发利用中,梯田油茶模式在油茶幼龄期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8种处理模式中仅次于撂荒地(对照)与顺坡作物模式;梯田油茶+稻草覆盖模式、梯田油茶+花生+植物篱模式及梯田油茶+豆科牧草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
【总页数】6页(P21-26)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生态模式;地表径流;土壤侵蚀
【作者】袁敏;文石林;秦琳;董春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祁阳42618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4
【相关文献】
1.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模式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 [J], 王健胜;梁亚红;廖秉华;刘沛松;赵干卿;文桢中
2.湘南红壤丘陵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r——以衡阳市为例 [J], 王鹏;肖芹
3.湘南红壤丘陵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估——以永州市为例 [J], 王鹏;方默勤;田亚平
4.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J], 任书军
5.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J], 熊平生;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