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如今,国学经典诵读掀起新一轮高潮。

在诵读声中,国学经典润物细无声般潜入孩子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成长。

随着日益高涨的国学热情,《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已经悄然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大亮点。

春晚的舞台上,《少年中国说》《千字文》伴随着传统武术,由孩子口中铿锵有力地诵出,让我们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

【素材解析】
教育回归正道:国学经典进课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杭州,有这么一所小学,每个星期,学生们总有一天,要穿着汉服来到学校的“儿童国学馆”,像当年的颜回、曾子一样,在老师的教导下,朗诵着国学经典名句。

每天早中晚,每当空灵的古典音乐响起,校园中也会传来学生诵读国学的朗朗书声,弥漫起国学源远流长的内蕴。

从低年级的《弟子规》到中年级的《论语》,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作为杭州最早推行国学经典教学的小学,已坚持八年传诵国学,让学生从小就积累起深厚的国学底蕴。

这所小学,就是杭州拱墅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拱宸桥小学。

而在全国,像拱宸桥小学这样推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学校还有很多,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推广开来……
(选自《杭州日报》,作者刘伟)
【解析】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承中大浪淘沙的精华,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思想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教育重新承担起了传承文化、进行传统的君子人格教育的责任。

春晚古风:文武双全的正能量
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上,赵文卓带领8名全国少儿武术冠军、近百名武校学员演绎武术节目《少年中国》。

在节目中,赵文卓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学生学习武术,并且在最后朗诵梁启超先生铿锵之作《少年中国说》,呈现出一片古风古韵的文武双全的正能量。

同时,这种教师教育学生的形式,也体现了武术和文学经典在为人师表的教育中的传承。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同样有一类这样的节目,名叫《剑心书韵》,成龙在表演太极的同时,领头诵读《千字文》,将这一黄口小儿熟读成诵的国学经典展现在国人面前。

与蛇年一致的形式,呈现出的是文化传播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热忱。

【解析】春晚舞台上连续两年出现的由武术明星带领少儿诵读
经典的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如今对于青少年传统教育的重视,那些古风古韵的画面和阳刚雄浑的书声,让我们心中涌起一种文化认同的暖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传统的热爱。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弘扬传统文化,最应该从孩童的教育抓起。

【时文揽胜】
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是真热还是虚火?
◇ 李中华
西方文明的优点和中华文明的缺点,自上世纪初我们似乎已“了然于胸”。

而今天则不然,虽然人们心中还多少残留一些微薄的民族文化记忆,但是很多人却不知自己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价值和特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向,更谈不上对国学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的认识和了解。

在此情势下,拿什么去与西方文化融合?拿什么参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拿什么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拿什么去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

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仍是当前“国学热”中的主要倾向,尤其值得注意。

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

有些人利用人们
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

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

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

第一需要有选择性。

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

第二,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

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

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

国学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
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选自《人民日报》)
【考场速用】
一、国学热显示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经典诵读的初衷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它反映的是当今日益高涨的国学热潮。

在“国学热”下,解读国学的图书汗牛充栋,诵读经典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抹亮点。

国学是民族之本,启功先生追忆他的老师陈垣时说:“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只要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有了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二、启蒙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的文化启蒙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文化强,国亦强。

孩子读经典,会带起一个书声琅琅的家庭,营造出书香的氛围。

让孩子与经典结缘,让经典中的智慧走进孩子的心灵,懂孝悌,明礼仪,成长为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是国学启蒙教育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够用稚嫩的声音朗诵出古文名篇,渐渐地,我们的民族文化便会浸润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三、培养民族自豪感。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着西方国家的欺凌,在他们的船坚炮利下丢掉了几千年中华泱泱大国的自豪。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的理由,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绵延不绝;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有充满智慧的华夏儿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个民族的确立不在血统、人种,而在文化的认同。

培养民族自豪感,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