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1课(春)拓展资料(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1课(春)拓展资料(5篇)
1.朱自清散文《春》的解读
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大概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
这一篇貌似中学生习作的文章何以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我原本觉得它只只是因清
新秀丽、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广得人缘罢了,而普及率高并不代表文学水准就一定高。
但
是最近我重读这篇小文章,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封建思想顽冥不化的同时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方
兴未艾;帝国主义悍然入侵的同时有各地反帝斗争风起云涌;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的同时有共
产党进展壮大,国共开始合作。
那是一个盼望与无望交织的时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曲折含蓄地反映出这一特别时期国恨家愁的时代内容,沉郁委婉,言浅意深,带给许多读者感动和共鸣。
但是《春》给人的感受却全然不同,它欢快明朗,让人振奋。
难道
它是一篇临时脱离了时代纯粹写景的文章吗?我认为不是。
有研究资料指出: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
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荷塘月色”无疑是他通过了凄
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表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那么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
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
术图画,它既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又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试以文本为例说明:
“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是一个特别表达,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
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以后的苦苦求索。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也是他和许多中
国人对以后的朦胧憧憬。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
”暗示蓬勃的生机冲破了寒冬的桎梏,谁也阻挡不了。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
地上是大片大
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
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
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那个地方把大自然
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
在那个地方,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
变得如此美好。
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这是对春的赞美,更是对漂亮新世界的憧憬和追求。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盼望。
”
朱自清在那个地方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决心和对国人的呼
吁、盼望。
最后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漂亮的姑娘、健壮的青年,
这是关键语句〔中心句〕。
“新”,表示朱自清期盼中国文化自新,扫清封建旧思想的毒害,
同时与痛苦屈辱的旧世界离别,进入到国富民强的新世界;“美”表示朱自清盼望新的中国
是美好的,人人能够幸福欢笑;“力”表示朱自清盼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再不受异族欺辱。
从这些方面来理解和鉴赏《春》,我们就明白它并非以写景取胜,而是以景物描写背后
炽热的感情与坚决的信念感染人、打动人,并凭此超越同类题材的文章。
或许我们能够把它与《桃花源记》并提,与其说他们描写了悦目的自然胜景,不如说他们构筑了唯美的精神家园,永久抚慰或激励着中国人的心灵。
2.感悟《春》中的“人”
初读朱自清《春》文,感受文章写得特别优美活泼,特别是写景的部分相当出色,内容
上既富于生命力,文笔又飞扬灵动,只惋惜描写“人”和“人的活动”的句子较为少见。
在
我个人观点认为,倘文中让“人”多一些,那么文章的情味更浓了。
试想,在那么优美、活
泼、空灵的环境中活动着,“人”不活跃且灵魂变为紫色在梦幻中漂浮起来才怪。
也确实是
说,笔者略略一翻文章,文中直截了当写“人”的语句有3句,它们是“地里有工作着的农
民”,“天上风筝慢慢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
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其中,人们有劳作、有休闲,他们或播种盼望,或释放严冬以来
的郁闷心情。
这些又集中在文章末尾,总让人觉得“人”和“人的活动”分量并不是特别足,景与人的比例严峻失调。
真正是如此遗憾吗?反复认真阅读原文,发觉事实上文中写“人”或者“人的活动”的
地方尚有6处之多,且分布在开头、主体、结尾处,布局合理而和谐。
依旧按行文顺序去找找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句中大有“人”在;因为要说谁会“盼望”,所以有心理活动的“人”属于首选。
或许有人认为是万物在那儿迫切地呼唤“东风”
早来及“春天”早来。
看,桃树、梨树、杏树们就也像“人”一样在争相“赶趟儿”赴春市
来了。
真的如此,就算只是万物盼春,那么理应也该有“人”的份,因为“人”是万物中的
一员。
这不!不明说“人”盼春而竟有那么丰富的意义,朱自清含蓄功夫多么深!
假如说“盼望”句尚有争议,那么下面一句无疑确是在指“人”了。
在草地里“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该句虽也没主语,没明说是“人”
在活动,却写的确实是“人”。
揣摩揣摩,按上主语也真的难:如加上“人、人们、我们”
句意有些不通,老人骨头酥“打滚”绝对不妥当;如加上“小孩子们”通那么通矣,然而成
人也会“打滚”呀,因为激动到得意时或许也就忘形了。
故一那么是难加主语而没加,二那
么诚如前述使文章在语言上更表达了含蓄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写“人”,但不是写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写整个人类的通常感受。
用“你”而不用“人”,表达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让
读者有亲切感;用“你”而不用“我”,表达了作者是在写“人”的普遍感受。
一篇小文章,
一个语句有如此容量如此内涵,作者考虑不可谓不周到。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几个同类句属于写“准人”句,因为它们是将春比喻为人,让人感受它们也在描写“人”。
说起来,喻体有那么多好选择,可作者偏偏连续三段用上了比喻且喻体为“娃娃、小姑娘、青年”,全选了“人”,假如不是妙手偶得,那么必定化去了许多心思。
读《春》文,初以为只见多处美春景而少见“人”气;通过查找《春》文“人”迹竟发
明《春》中“人”和“人的活动”多如牛毛。
这真是“春美衬人欢,人喜益春美”。
3.《春》中的节令纵线
首段,形象毕肖地展现大寒之后,立春将至的情景,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写万物。
绘立春、雨水之间的时令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草。
写雨水、惊蛰时刚萌发的小草,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花。
春分时节,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风。
是清明前后播种、育秧时田间的恬静景象。
六、七段,颂雨。
典型地写出谷雨、立夏间的暮春景象,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4.读散文要注意体会散文中的联想
联想,确实是由一事物想到他事物的心理过程、散文中的联想会使文章变得丰厚、深邃、生动活泼,就像禾苗吸饱了水,人体注入了新奇血液。
运用联想会使文章增添诗意、产生美
感。
《春》的结尾,作家如此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基本上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
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
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
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
相似点。
把春天的漂亮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关,“小姑娘”的艳丽容颜关,“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
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5.读朱自清的《春》
读朱自清的《春》,让你感到韵味无穷,百读不厌。
你也许会说,是作者描写的春色的
生动感染、打动了你,但假如再追问一句,那是什么原因呢?不知你是否还能讲得清晰。
我来试着说说看。
中华民族,为自然经济所决定,讲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因之,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在文学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
但
人们对意境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情景相融上,却恰恰不记得了意境最本质的特点是“空”,是以有限之景含无限之情。
说来,意境原本确实是一个佛家用语,是佛家六种境界之一,而“是佛一空,何境界之有?”如此一种“空”的观念进入中土后,与中土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有
着一种天然的亲和性,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学世界中意境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本质属性。
你只要翻翻中国历代文论选,就会发明“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字眼触目皆是,它们强调的一个中心基本上以有限而含无限。
明了了这一道理,我们再来探寻《春》的艺术魅力就比较容易了。
《春》当然将春色渲染得生动感人,但写春色事实上也确实是写人的生命形态,天人合一么,而有限的春色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形态供人去生发去解读,给人以无限的再创造的空间,所谓不仅有具体生动的“象”,而且更有“象外”无限的“象”之谓是也,就看你是否
领悟,能否阐发。
我们具体来看这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你读这一段,心中一定充满欣喜之情,什么原因呢?你
会说,五颜六色,鲜艳夺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这美之因此打动你,是因为你盼望生
命的形态也像如此五颜六色,鲜艳夺目。
有的人有大志,盼望做大科学家;有的人安于平凡,盼望安分守己,过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情愿东奔西跑,不断变换工作环境,虽无大的成就,
但却充分体会品尝工作的乐趣。
有的人外向,言语滔滔不绝;有的人内向,轻易不向人表露内心。
但所有这些,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确实是生命都像这些花儿一样鲜活,饱满,充
满生命的芬芳。
你不能用一种生命形态去规范另一种生命形态,你也不盼望如此,犹如你不能因为喜爱桃花红得像火,你就让杏花、梨花都改变了颜色。
你也许会说,我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这些。
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
同构原理来说,这些景色描写却潜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态的趋向。
自然,我在前面差
不多说过,意境的本质属性原本确实是一个“空”字,给你以无限解释的可能,而我的这种
解释,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键在于,你要有进行这种解释的意识。
所以,解释的无限不是解释的任意,对象外之“象”的解释要与“象”的属性相吻合,
桃花、杏花、梨花总是与美好、鲜活的生命形态相联系,而不可能与恶劣、颓败、死亡有丝
毫关联。
这种象外之象能够是一种生命形态,也能够是一种生命感受。
我们来看如此几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
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
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
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总难免要受到和积存起许多委屈、伤痛,因之,特别盼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缘
故所在。
还有,这种象外之象还能够是某种生命的特质。
你来看如此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确实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
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连续两三天的雨,本来是最让人心烦的,但当这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再配以充满生机的树叶儿的绿,小草儿的青时,就让人感
到了生命的滋润。
而我们的生命,早已在社会的强行运转中,枯涸了,干裂了,我们早就盼
着友谊、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滋润我们的心灵了,而这种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式的“润物细无声”是再适合只是的了。
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黄晕造成的温
柔,细雨给人的滋润,正是人心灵所渴求的家园。
最妙的,还有如此几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稀稀疏疏,让人感到了宇宙的大与人的小,但“静默着”,又让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润、家园的安宁而底气充沛、中气十足。
不同的景,蕴涵着对生命的不同的描述与理解,这正是作者选择、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的理路,也许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受按
照自己的艺术理解去写。
作者在文末还写到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都给人以极大的生发空间,只是相关于前面,写得更为简约,这种详略的搭配也同样能够作如是观。
象外之象中前面的“象”,是具体的自然之象,后面的“象”那么因为读者的阅读而被
充填进了社会与人生的内容,而如此的一种充填,又由于读者的各自不同,所充填进去的社会与人生内容又各各不同,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极大地扩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也
由于后面“象”的存在,使前面的“象”显得既空灵又充盈,从而使文章尽管十分短小但却
含意无穷,给人以不尽的回味,这正是写景诗文所构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
《春》的艺术魅力也正在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