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与实践路径探究——从热词“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的角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中国军转民
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
认知与实践路径探究
——从热词“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的角度思考
【摘要】“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是近期爆火的网络
热词,其背后反映的,一方面,是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该认知与现实社会存在偏差,导致了所谓的“清澈的愚蠢”。

大学生美好生活认知是一个随时代变迁而动态生成的过程,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及其与现实偏差需要我们持续去关注。

基于此,找出其造成偏差的原因所在,提出解决路径建议,为构建美好生活凝聚社会共识,是本文着重需要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美好生活|现实偏差
陈怡蕾 邓卫永
“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最初起源于一条“如何一眼辨别大学生”的知乎帖子的回答,后来这一形容经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迅速走红网络,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对世界美好、纯真且充满理想主义的认知与态度,与校园外的世界存在偏差。

由于其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体验以及略带自嘲的表达形式,引起了大批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现实认可。

网络热词不仅是一种单纯语言形式,还能够反映不同群体的心理动态,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时代变化与发展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认知及其与现实偏差(一)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与诉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1]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状态,同时也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2]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明确指出“美好生活”这一概念,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美好生活不仅应关注个体发展,还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群体发展。

由此,笔者对大学生美好生活认知进行内在需求满足与欲望的关系,自我实现与自律的关系、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的考察,与之前的文献所反映内容不同的是,大学生的美好生活认知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第一,大学生并没有掉进消费主义至上的生活陷阱,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大学生不止于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乎精神上的充沛与实际的奋斗。

第二,更多的社会机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的必由之路,大学生认为对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需要社会机会,同时也需要自律的存在,但大学生在自律保持上,却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

第三,大学生在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没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应当在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当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所体现的美好生活与现实偏差
“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所体现的现实偏差的表现之
一是个体性偏差,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认知的应然与实然的偏差。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属于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应然状态下的认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实然),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不能在现阶段完全得到实现。

“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所体现的美好生活与现实偏差另外的表现形式则为群体间偏差,即群体间价值观的偏差。

“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付诸于实践则是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互相的“不理解”,这种“不理解”背后则体现了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一定物质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指导,个体与个体间的价值观的偏差则是产生“不理解”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推动了个体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性,但也使得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崇尚个人自由。

[4]当从小集体主义教育的大学生遇到受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冲击最强烈的那一代人的时候,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于此处得到凸显,由此产生了“清澈的愚蠢”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一)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65
中国军转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大学生美好生活认知与现实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首先关于个体层面的偏差,由于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发展机会、发展资源也相应不平等,不同的大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所面对的发展机遇,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难免产生应然与实然的偏差。

在群体间的偏差中,一方面,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了不同人价值观的不同,在七八十年代,部分群体出现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人的童年及青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人一生的价值取向影响会很大,出现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的这一群体则会奔赴新时代;另一方面,新时代大部分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硬需求”,更多的追求是精神层面的“软需求”。

当新时代大学生与这一部分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的社会群体相遇时,难免不会出现对彼此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不理解”,由此产生了“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

(二)客观原因:生活世界的遮蔽
大学生主要的社会交往场所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

而这两个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策源地。

学校教育的优势就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人类文化知识通过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

但当学校教育将学习内容规制,师生围绕着所规制的内容展开学习,并且该内容多迫于升学压力局限于一隅,多呈现于考试考的这一“抓得住”、偏理想
状态情况下的内容。

家庭是学生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孩子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四、八年级学生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其比例远高于关注道德品质。

[6]当家长过度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受强化的影响,学生会更加崇尚靠反复训练、死记硬背所获得成绩的快速提高,学校教育内容则更为崇尚“抓得住”的内容,由此形成了教育闭环,对于接收社会信息难免具有片面性,而在真正面临社会问题时,总是会出现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对不上的困惑。

(三)主观原因:个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感性的、
现实的社会活动,是知行统一的基础,是获得真理性认知的重要途径。

[7]学校所起的作用是带领学生完成这一教育阶段,而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认知技能与专业能力是无法保障的。

当大学生步入社会,专业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从证书或入学资格到能力这一段路,中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才可到达能力彼岸,而大学生缺少的,恰恰是社会实践的磨砺。

此外,部分大学生也逃避着社会实践。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美好生活的实现都需要自律,并且认为自律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而在为美好生活投入实践时,出现了“道理我都懂”的伪命题,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明确美好生活以及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是什么,但是在社会实践上却存在着逃避心理、不愿意面对社会现
实的现象,缺少社会实践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
环节,在对美好生活认知与实践上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清澈的愚蠢”不止于外部客观原因,内部主观原因确实值得引人深思。

三、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认知的实践路径(一)家校:协同教育,适当“放手”
一个好的、优秀的家庭与学校,并不是说不在乎成绩,合理的升学观与合理的教育观并不冲突。

发挥好学校与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家校协同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学校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是根本,而“全面发展”并非全面优秀,而是在保证合格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

第二,学校适时组织家庭教育指导会,凝聚立德树人的共识,帮助家庭从认知上扭转唯成绩论;第三,发挥非正式教育的优势,家长要学会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第四,家校协同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最好的家校协同关系应当是明确协同育人各自的定位,减少彼此越位带来的种种矛盾,在保持立德树人共性的基础之上,保持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五,家校协同,不可将孩子“捂得太严”,在可操纵的范围中,让孩子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并给出适合
孩子年龄阶段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作出符合正确导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落到个人则体现为人与人的不平等,人与人的不平等是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与实践偏差的关键原因。

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因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个人形成正确美好生活认知以及实现美好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和谐发展”在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并且是高质量的发展生产力,这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发展的效益。

其次,在高质量发展生产力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平正义的问题,也就是“发展和谐”的问题,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非个人独享。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才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关键一环。

现阶段,在党的领导下,生产力需要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完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让更多发展成果、发展资源、发展机会由人民共享,为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胡立玮,管桂翠.共同富裕视角下青年“内卷”与“躺平”现象透视及其破解路径[J].现代商贸业,2023,44(20):120-122.
[4]刘伟.论个体价值观的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权威发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79-81.
[6]王海亮,王欣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74-77.
[7][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简介:陈怡蕾,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邓卫永,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加强引领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眼中清澈的愚蠢”背后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现实困惑。

大学生群体不明白为何在书本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实社会却事倍功半。

大部分学生求学是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建设的重要领地。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着讲述的内容多为大道理、方式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困惑等问题。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8]基于此,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其次,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9]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人,只有思政教师学理深、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政治强、人格正,才能赢得学生、感召学生;最后,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深入学生心理,结合现时热点问题,作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回答,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教会学生遇到现实困惑时学会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问题,加强对美好生活认知的自我审视,将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认知保有心中,将不符合的认知及时纠正,努力奋斗,为实现美好生活创造更好、更多、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66中国军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