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访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访谈
大学生就业访谈大学生就业访谈:当鸡头还是做凤尾时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从即日起,新浪教育频道和职商网联合推出08年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
活动将邀请工作在大学生就业一线的众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大家一起讨论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在第八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尹兆华和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于2007年11月20日14:30-15:15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介绍各校08年毕业生生源情况以及大学生就业时当鸡头还是做凤尾等精彩内容与网友近距离沟通、交流。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
以下是此次访谈的实录。
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公益访谈今天已经进行到第八期了,前七期的节目当中和大家共同关注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的热点话题。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将会继续关注我们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当你选择一个大企业小职位和一个小企业大职位的时候该如何做抉择呢?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当你在鸡头和凤尾之间做一个选择,你是宁愿当一个鸡头还是做一个凤尾,也是很多大学生朋友们在目前就业的时候
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之一。
今天在我们的节目当中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节目当中请到两位嘉宾,第一位是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尹兆华老师,尹老师您好。
尹兆华:您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老师。
您好。
杨林:您好。
主持人: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提出,嘉宾会为大家做解答。
按照整个节目运作模式首先想请两位老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2008年同学大体情况怎样?竞争力如何?简单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杨林:感谢新浪网给我们这个机会,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整体情况。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一个综合型大学,1999年6月由原来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合并、北京机械干部管理学院并入组建而成。
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分属于原轻工业部和国内贸易部。
北京商学院创建于195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
迄今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国内各界专门人才。
两个学校合并以后,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了,碰到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由单科性的大学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协调发展的大学。
学校是立足于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国家尤其是为首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现在的情况是正在由教学型大学逐渐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一个时期,学校培养德才兼备、智馨合一、具有责任感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我们学校在校共有本科生12000多名,研究生1400多名。
今年学校的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2006年和2007年就业率超过了北京地区高校的平均就业率,就业质量在不断提高。
比如说我们会计学院2007届毕业生里有336名毕业生,有24%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踏踏实实,在企业的存活率和存在率都非常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008年,我们学校共有3267名本科毕业生,一共32个本科专业。
另外有22个研究方向的毕业研究生405名,毕业生主要来自全国的31个省市。
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毕业工作我们学校领导对这方面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行政的一把手领导亲自抓就业。
另外,在人员结构、场地、经费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保证。
包括把我们的办公点搬到很宽敞的380平米的办公用地做就业指导。
另外,我们有100多平米专门的招聘室。
另外,我们学校在就业方面进行建设的同时,进行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是狠抓三个环节来促进就业。
所谓三个环节:第一个就是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给每个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
就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含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包括他的就业期望值,包括学业情况,包括他有些困难。
另外,就业档案还包括毕业生的推介情况,包括就业生的就业过程、心理的变化。
尤其我们有一个老师对学生一对一指导的谈话记录,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一对一谈话。
最后是毕业生去向的情况,就是毕业生到哪里就业去了。
我们通过毕业生就业档案的建立,细化了我们的就业指导。
第二个环节,对在就业过程当中表现比较好的院系和个人进行奖励,激发就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第三,开拓市场,细化各个环节,各个环节抓得比较多。
我们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启我们的就业市场,一般把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开发区、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作为我们长期开
发的地区。
我们在近两年看到振兴东北老工业的信息之后,把东北又作为我们开拓市场的一个地区,把外商集团作为我们的就业基地。
另外,我们有一些改革的尝试,学校里选定了一些企业作为我们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基地,去年机械学院和广东汤浅蓄电池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由我们的老师带领我们的毕业生去实习,最后8名同学和他们签订了协议,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今年的就业工作从9月份开始,已经召开了很多校园宣讲会,比如像宝洁公司、北京银行等50多个企业都到我们学校召开了宣讲会。
我们学校在11月27号要举行大型的宣讲会,现在报名参加我们宣讲会的企业有130多家。
我们就业中心的场地、设施各方面比较期权,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欢迎我们的同行和用人单位到我们学校指导、招取我们的毕业生。
主持人:欢迎尹老师精彩的介绍。
下面请杨林老师介绍一下北京科技大学08年就业情况。
尹兆华: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衷心的尹兆华,非常感谢参加今天这次的论坛,非常感谢职商网、新浪网。
北京科技大学是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国内5所重要大学系科组成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其实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叫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我们有很多老校友,说你是哪儿的,说这是钢院的,所以大家对北京科技大学包括钢铁学院还是比较熟的。
1997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试点高校。
我们学校各类在校学生快3万人了,本科生有12000多人,各类研究生是8000多人,这一点可能和工商大学不一样,研究生这一块发展比较快,其它包括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远程教育的学生等等。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07年截止到9月31号,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6%点多,本科生这一块是93%点多。
单从就业率上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
2008年本科生,我们要就业的学生有3100人,研究生这一块包括硕士和博士量非常大,2600人,都已经快和本科生的数量持平了。
2008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业已经基本上全部展开,学校也非常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一块,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社会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而且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生现在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就是就业。
我们说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一定要和他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校从领导到各个学院的老师,包括就业指导专职的队伍,对就
业这一块,从认识到工作上都非常重视的。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个是队伍建设这一块。
我们学校现在希望能有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来做学校的就业指导这块工作。
原来有很多工作都是学院的辅导员在做,一届届辅导员轮流更替很快,所以专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很难保证。
我们今年就希望能够在各个学院设就业学院的专职指导工作,我们能够稍微地加强对他个人的培养,以带动我们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还有市场建设这一块。
因为学生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有信息才能求职。
对于市场信息这一块,我们一个是按照传统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用人单位到我们学校来开双选会。
同时我们也带着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到一些企业实地看一看。
因为很多学生对一个地方不了解的时候,不可能做出一个选择。
所以,我们在这一块也下了很大力气,希望能够让学生到第一线,到实地去考察一下,这是一块。
第二块,学校现在想做就业实习基地,也是学习其它几个兄弟院校的做法。
我们计划,也是领导给我们下的任务,希望在三年之内建一百家受毕业生欢迎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这个实习基地我们希望是,从我们一些合作非常好的企业还有学生比较推崇的一些企业里选一些企业出来,能够用学生毕业之前的暑假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这个企业实习一个月。
用这一个月,企业和学生之间可以加强了解,你在这儿了解学生,学生也了解企业,如果你觉得好就可以留下来。
我们想做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差不多有30家左右。
还有一块就是双选会,市场这一块,我们到目前为止,针对08届的毕业生也跟杨老师那边一样,开了很多双选会,包括今天上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企业还在我们做了一个场。
再一个是就业指导这一块,新浪网做的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好的。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对他的就业指导这一块,虽然教育部要求一定要进课堂,但是就我们学校的实况来说,实际上选修课已经在开了,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可以选职业生涯规划课,三年级和四年级,面对毕业生这一块可以选择择业技巧课。
一些择业的理念,怎么选择,包括新浪网前期讨论的一些话题,在就业指导课上,老师也会给他们有一些灌输。
但是我总体认为,学生指导这一块还是很欠缺的。
因为有的学生意识不到这一块,你跟他说的时候,他可能觉得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像今天这样一个话题,他只有面临到的时候,才可能困惑,他是没有这个前瞻性的,说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好,一定要想到,一
定要理解透了再去选择,不是这样的。
所以,就业指导这一块我们也想下大力气去做。
到目前为止2008届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都有专门的老师,普及性地开展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等一些讲座。
接下来我们还会请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包括其它行业的专家,给我们的学生从市场的角度谈一下外面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你们可能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我们就业指导的人说他不信,企业的人说他就信。
我们希望从多个角度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基本的情况是这样。
主持人:谢谢您的精彩介绍。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这个时间提出来,我们和嘉宾共同沟通。
今天和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在一个大企业小职位和一个小企业大职位之间你该如何做选择,很多大学生都会存在这个困惑,而且特别是现在是找工作最高峰的时期,所以你究竟是找一个大企业的小职位,还是小企业的大职位,确实是一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两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用同学的话说,选择哪个才是最明智的?杨林: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什么叫大企业、小企业?大和小没有一个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
另外,选择大与小,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很多特点确定,也不是一个不定的,比如大企业就好,小企业就不好。
很多东西要怎么看,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根据自己的性格各方面因素来考虑。
比如有些人适合到大企业,可以在大企业里面通过大企业的一些运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挥很多作用。
有些人可能不适合于大企业,想急于表现自己的一些东西,或者参与一些实践,参与一些工作,或者是参与一些活动等等。
不能一概而论,说到哪儿去就好,到哪儿去就不好。
比如我们有些同学招聘的时候也是,他的父母说我的孩子是到某个大企业做一个会计也好,还是到普华永道。
我说普华永道是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你得有很大压力才能到普华永道去。
如果你到一个普通企业做会计,就踏踏实实做你的业务,你今后的职业生涯会一步一步往上走。
到普华以后,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到某个地方学到很多东西,也今后可以跳到某个企业做财务总监,也是有可能的。
我个人觉得大与小是没有一个标准的,而是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做出决定。
尹兆华: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什么绝对。
当我理解这个题目的时候,这还是一个毕业生怎么定位的问题。
再一个是面对很多选择时你怎么选择的问题,实际上是这两个。
刚才杨老师说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情况,你适合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你想要什么。
把这几个问题分析了,至于大和小都是相对的。
主持人:比如有很多同学,咱们如果说你要选择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果是这么一个选题,肯定是你要去一个大企业会好一点,因为没有职位限制。
但是今天这个选题真的是会让人感到很头疼,如果我要是去一个大企业的小职位还不甘心,觉得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我要去一个小企业的一个大职位,又觉得这个企业太小,跟我的人生目标不相符,确实是一件让大学生很难抉择的事情。
如果我选择了大企业的小职位,可能要耐得住寂寞。
如果一些同学最终选择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两位老师觉得他们应该注意什么?就是在大企业当中的一个小职位,不管你是学生会主席还是什么职位,学生进入这样企业的职位当中应该注意什么?尹兆华:其实你刚才谈到自己志向的问题,咱们还有一个说法,鸡头还是凤尾。
实际上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是精英人才。
什么是精英人才?也不是鸡头也不是凤尾,我们希望他能够立志当凤头的,有这样的志向。
但不管怎么样,你如果选择了到一个大企业里面的很普通的岗位,
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话题是毕业生怎么选择。
毕业生到了这样的岗位,首先就是一个定位的问题。
您刚才说了您在学校还有可能是学生会主席等等,那都不算数,重新开始。
到了单位以后,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和环境里,首先你要给自己定位,知道这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然后为什么单位选择了我,我能够为企业做什么。
至于我怎么样才能成为凤头或者怎么样才有更大的发展,只要你付出了,肯定会有收获的。
主持人:所以还是自己心态的问题。
尹兆华:对。
杨林:还有一个是定位。
作为一个职位选择的取向,还有看所学的是什么专业,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首先要考虑你能让我干什么。
各个大学毕业生的期望都是一样,毕业想当凤头。
但是就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指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定位,首先要弄清我是谁、我适合干什么。
我们不管上哪个企业,首先得有一个自己的规划,在大企业里怎么做,在小企业里应该怎么做,这都需要一个规划,你进去以后不能混日子,或者怎么着怎么着想到跳槽,都必须有一个职业的规划才行。
尹兆华:要实现自己个人的发展还要和企业的发展能够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你自己的发展。
否则你只想着自己怎么着可以升官,怎么着可以更往前,怎么着可以拿更多钱,你不么可能。
主持人:而且同学在进入到这个企业以后也要迅速接受这个企业的文化,迅速融入到这个企业当中去,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尹兆华:对。
主持人:刚才说到一个大企业当中做一个小职位,除了耐得住寂寞之外,适应企业文化之外,两位老师给我们很多好的建议。
再如果我去一个小企业当中当一个领头羊,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呢?因为可能一切事情都需要我来抉择。
杨林:如果是我到一个小企业当一个领头羊,首先我是把自己的工作要做得更好,作为大学生也好,职业人也好,首先自己本身的工作要做好,这是最基本的。
另外,公司的发展你得想很多,有一个发展的计划。
另外,像小鸡一样怎么破壳,把企业做大。
首先是踏踏实实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另外怎么破壳,把企业做大。
把所有员工的凝聚力凝在一块儿往上走,这是我要考虑的事情。
尹兆华:我突然想到了昨天在跟鞍钢的一个老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还说毕业生刚到企业以后,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我领导谁,谁领导我。
如果我们到了一个小企业做领头羊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谁领导我、我领导谁。
这可能对一个人的要求会更高,可能需要你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你要做领头羊,得有领导的能力等等。
所以,如果做这个领头羊,首先还是应该把自己定位好,就像昨天鞍钢的一位老师说的,谁领导我、我领导谁。
再一个怎么样做好领导,怎么样被领导,把这几个关系处理好,我们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很好地发展。
主持人:这个企业在毕业生的领导之下、带领之下,真的如果能够把这个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就自然而然变成凤头了,因为鸡可以变凤凰。
尹兆华:对,他就实现了他自己最初的志向。
杨林:这都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其实包括在大企业当中,如果你把自己工作做好,可能也会一步一步被提拔,你也会迅速地变为凤头。
所以,成为凤头的道路也是非常多,条条大路。
杨林:包括现在很多中央领导人都是这样,首先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慢慢由小企业变大企业,慢慢由鸡头变成凤头,都是这个过程。
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一个积累,我们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成为凤头。
不是从学校一毕业出来就能做凤头,这是没可能性的。
尹兆华:对,基本上没有。
主持人:听完两位老师介绍,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比如真的是与学生未来想走哪条路是很有关系的。
比如去一个小企业,能充分锻炼领导力。
比如去一个大企业,从基层开始就能明白未来的员工们将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所以,没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有严格的对比,你其实应该很坦然地面对这些就可以了。
杨林:没错,包括现在北京市人事局组织的到北京金桥农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是一样,都是在基层锻炼,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今后他们有可能就是凤头,他们现在都踏踏实实呆在农村,知道农村工作怎么做,知道怎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最后他们将会成为我们社会的凤头。
主持人:因为他们在未来做决策的时候,了解基层是这样的,他们的决策可能就对基层的发展,包括一些体制的建立健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杨林:没错。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就业竞争这么激烈,已经不是你考虑你是想当鸡头还是凤尾的时候了,因为现在还不是所有的学生有选择权,要选择去这家单位还是去那家单位,而最重要的
是在你自己的潜意识挑选之后,要得到用人单位对你的认可,不仅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首先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认可,认可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等等这些方面。
谈到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当一个大企业里面的小职员还是小企业里的大职员都会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前几年做完系列访谈之后也有大学生问的。
这个问题在论坛推出之后得到很多人的反响,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同班同学或者自己的同学年纪相差,充其量也就两三岁。
可是步入职场,发现自己的同事跟自己的差距是几十岁。
当遇到你的上司比你年轻好多,或者是你的同事比你大很多,同学应该如何处理这个关系呢?杨林:假如是我,我企业里的领导、同事肯定比我大,只要同事比我大,比如大十岁,都有可能,我会尊重他,首先在工作上尊重他,因为他比我大十多岁,他的工作经历,包括他有很多经验或者是教训,我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经常和他沟通交流。
在工作当中他有不好的地方,我也可以跟他沟通、交流。
确实沟通、交流没有效果,我也会开诚布公地跟他说我们找上级主管、上级领导,一起去做一个评判,我也可能会这么处理。
在生活当中我会把他尊为老大哥或者是叔叔,这都是无所谓的,这是我的做法。
主持人:其实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应该分开。
工作中我们俩就是平等的,是同事,共同把工作做好。
但是生活当中可能尊重你。
尹兆华:其实人和人之间不管年龄大小,首先要尊重,遇到问题只要加强沟通,年龄不是问题。
最重要是有些学生心理上不能很好地平衡这个问题,觉得你是我的领导,为什么比我还小?或者你是我的同事,为什么比我大那么多。
从心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关系,实际上大家要把年龄这个问题放得淡一些,大家都是同事,都是人和人之间一个团队中的个体,我们互相尊重,遇到问题大家就把年龄的问题稍微抛开一些,可能更自然一些。
杨林:对于稍微年轻的领导,我也有点认识。
上级让年轻人作为我的领导,可能有他的特长、过人之处,有他的领导才能,我就必须尊重他,执行他的一些计划,包括他的领导,要尊重他,他指定的工作我必须完成。
如果他有些东西指手划脚,我们可以私下沟通。
不管是在企业也好,机关也好,事业单位也好,领导说出的东西我们必须要执行,下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以跟他沟通,我们应该做到这一点。
尹兆华:因为很多毕业生肯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比如博士或者是硕士,他毕业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比如已经30岁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