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观浅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养生观浅识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
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开展以新的启迪。
《素问·四气调神
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
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
指出了未病先防的
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
“未病
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
《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
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那么,指出:“春
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
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
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
晚起,必待日光,使志假设伏假设匿,假设有私意,假设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假设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那么少阳不生,肝
气内变;逆夏气,那么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那么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逆冬气,那么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
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
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
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
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那么僻邪不至,长
生久视”〔《灵枢·本神》〕。
2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响,为生命活动的
表现。
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
机的运行,“喜怒不节那么伤脏”〔《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那么气上,喜那
么气缓,悲那么气消,恐那么气下……惊那么气乱……思那么气结”。
必
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到达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那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那么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
时时
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正确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到达“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上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
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只有到达精
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合理饮食
4动静结合
《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步于庭”、“导引按跷”。
《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静以养神,如“恬淡虚无”,去欲以养心神。
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可以强壮筋骨,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总之,《内经》养生理论系统而全面,对于今天仍有指导作用。
当今
社会,气候变迁、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竞争等严重影响人类的健
康和生存,现代医学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
WHO的一项显示,真
正健康的人约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如何阻断这一过程?更多的人把
目光投向中医。
继承发扬中医在养生和亚健康方面的优势,不但是拓展中
医学术空间的需要,更是人类保健事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