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循环结构课件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同时也已经熟练掌握数列递推求和 的思想,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变量=表达式)的赋值得出的结 论的基础。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 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 程序框图。
循环条件:n 100 或 n 100
(4)两种循环类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与 联系. (5)特点:具有反复执行某一处理过程特点的算法用循环结 构。
(三)例题解析 强化训练
1.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2 4 6 200 的值
②求 12 22 32 1002 的值
课题:循环结构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 础。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本 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结构是算法的三种 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 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更加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四)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四、教学设计说明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
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 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 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 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 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 心在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 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引例,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一题多解,各种解法形成对比与联系.此环节激 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二)讲授新课 1.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共 同完成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体现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 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通过类比,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水平。通 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强化理解。
③求 1 1 1 1
23
1000
的值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问题:
(1)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①时
输出sum =
图中表示循环箭
头指向②时输出 sum=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能:
.
(3)去掉条件“i 10 ”按程序框
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
若能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结果是什 是 么?
(4)若将 sum sum i2 和 i i 1 顺
以习题为载体,进一步巩固知识。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尤其是在例题 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变式题. (四)本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 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 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 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
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iblioteka 序颠倒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改进
能使输出结果不变呢?
开始
i=1
①
sum 0
②
sum sum i2
i i 1
i 10 否
输出sum
结束
例3.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 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设计一个程序框图, 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
第三步:输出s 不足:套用公式,方法有局限性.
(2)第一步:输入1,2,3,…,100; 第二步:计算 s=1+2+3+4+…+100; 第三步:输出
不足:输入数据过程复杂,若求1+2+3+4+…+10000值,则很 难实现。
(3) 第一步:确定
S0 0
第二步:计算 S1 S0 1
第三步:计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 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
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尤其是对于循
环控制条件的理解,以及对于累加运算 s s n , n n 1的理解.
求和反复执行 s s n n n 1 ,两个步骤
2. “ s s n ”的含义
① s s n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
号左边的变量s。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s”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
赋值号“=”左边的“s”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s s n 在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
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写算法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第一步:输入i=100,
第二步:计算 s (1 i) i 2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
根据赋值语句的特征,我们引进一个变量s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
果,我们令S的初始值为0,从而得到,
s=0,
,
s=s+1,
s=s+2,
s=s+3,
…….
s=s+100。每一步递推求和可归纳为 s s n
(n=1,2,3,…), 而n的值逐步增加1,即 n n 1 。因此上述 递推
因此,我从问题出发,通过体会数列的递推公式和循环体间的联系, 自然的过渡到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 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对让 两种循环结构的转换,使学生对两种循环结构的本质加以区别,同时 掌握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
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3. 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s的初始值为0,n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 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4. 形成概念. 循环结构定义: 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 处理步骤的过程。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
5. 框图表示: 在上面已有的条件铺设下,可以用框图表示出算法,下面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识别、理解循环结构。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 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引例过程中,学生不断质疑现有的解决方式,产生求变、 求新的需求。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 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 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 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框图形式
开始
n=1
S=0
n≤100?
n=n+1
s=s+n
输出 结束
6、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中,必须含有循环变量,进而同时具有初始值。 (2)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三要素: 循环变量初始值:sum 0 n 1
循环体: sum sum n n n 1
…… 第100步:计算
S2 S1 2 S99 S98 99
第101步:计算 S100 S99 100
不足:步骤繁琐,失去了计算机的快捷性.
(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1. 引入循环求和.
由于变量太多,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
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sn sn1 n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同时也已经熟练掌握数列递推求和 的思想,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变量=表达式)的赋值得出的结 论的基础。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 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 程序框图。
循环条件:n 100 或 n 100
(4)两种循环类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与 联系. (5)特点:具有反复执行某一处理过程特点的算法用循环结 构。
(三)例题解析 强化训练
1.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2 4 6 200 的值
②求 12 22 32 1002 的值
课题:循环结构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 础。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本 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结构是算法的三种 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 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更加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四)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四、教学设计说明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
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 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 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 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 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 心在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 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引例,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一题多解,各种解法形成对比与联系.此环节激 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二)讲授新课 1.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共 同完成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体现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 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通过类比,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水平。通 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强化理解。
③求 1 1 1 1
23
1000
的值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问题:
(1)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①时
输出sum =
图中表示循环箭
头指向②时输出 sum=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能:
.
(3)去掉条件“i 10 ”按程序框
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
若能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结果是什 是 么?
(4)若将 sum sum i2 和 i i 1 顺
以习题为载体,进一步巩固知识。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尤其是在例题 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变式题. (四)本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 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 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 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
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iblioteka 序颠倒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改进
能使输出结果不变呢?
开始
i=1
①
sum 0
②
sum sum i2
i i 1
i 10 否
输出sum
结束
例3.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 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设计一个程序框图, 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
第三步:输出s 不足:套用公式,方法有局限性.
(2)第一步:输入1,2,3,…,100; 第二步:计算 s=1+2+3+4+…+100; 第三步:输出
不足:输入数据过程复杂,若求1+2+3+4+…+10000值,则很 难实现。
(3) 第一步:确定
S0 0
第二步:计算 S1 S0 1
第三步:计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 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
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尤其是对于循
环控制条件的理解,以及对于累加运算 s s n , n n 1的理解.
求和反复执行 s s n n n 1 ,两个步骤
2. “ s s n ”的含义
① s s n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
号左边的变量s。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s”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
赋值号“=”左边的“s”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s s n 在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
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写算法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第一步:输入i=100,
第二步:计算 s (1 i) i 2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
根据赋值语句的特征,我们引进一个变量s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
果,我们令S的初始值为0,从而得到,
s=0,
,
s=s+1,
s=s+2,
s=s+3,
…….
s=s+100。每一步递推求和可归纳为 s s n
(n=1,2,3,…), 而n的值逐步增加1,即 n n 1 。因此上述 递推
因此,我从问题出发,通过体会数列的递推公式和循环体间的联系, 自然的过渡到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 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对让 两种循环结构的转换,使学生对两种循环结构的本质加以区别,同时 掌握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
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3. 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s的初始值为0,n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 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4. 形成概念. 循环结构定义: 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 处理步骤的过程。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
5. 框图表示: 在上面已有的条件铺设下,可以用框图表示出算法,下面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识别、理解循环结构。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 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引例过程中,学生不断质疑现有的解决方式,产生求变、 求新的需求。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 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 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 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框图形式
开始
n=1
S=0
n≤100?
n=n+1
s=s+n
输出 结束
6、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中,必须含有循环变量,进而同时具有初始值。 (2)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三要素: 循环变量初始值:sum 0 n 1
循环体: sum sum n n n 1
…… 第100步:计算
S2 S1 2 S99 S98 99
第101步:计算 S100 S99 100
不足:步骤繁琐,失去了计算机的快捷性.
(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1. 引入循环求和.
由于变量太多,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
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sn sn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