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1版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期初考试(3月)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2021版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期初考试(3月)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2016·天水模拟)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③
2. (2分) (2018高二下·长安期末)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 .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3. (2分) (2020高一下·明光开学考) 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亩—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其反映()
A . 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
B . 新农作物不断引进
C . 疆域辽阔且不断拓展
D .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4. (2分)(2012·海南)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 .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 社会风尚的变化
5. (2分) (2015高二上·余江期中)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

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

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B .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 . 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6. (2分)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 . 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 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7. (2分) (2017高一下·西湖月考) 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

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报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

这反映了当时()
A .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 .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 .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 .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8. (2分)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9. (2分)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你判为合法的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0. (2分)(2016·惠州模拟) 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

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

”其意在说明()
A . 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 . 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C . 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 . 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
11. (2分)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1954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该举措()
A . 使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
B . 是北约在亚洲的复制品
C . 遏制了局部热战的爆发
D . 加速了中苏结盟的进程
12. (2分)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 .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 .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 . 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65分)
13. (10分)(2016·江苏)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4. (5分) (2017高二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格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5. (15分) (2017高一下·中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

……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

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了
16. (15分) (2018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

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

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

……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

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

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

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

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

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

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

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

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

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17. (20分) (2017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1)材料一所体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观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哪一事件相关?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65分)
13-1、
13-2、
14-1、
15-1、
15-2、
15-3、
16-1、
16-2、
16-3、
17-1、
17-2、
17-3、
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